期刊文献+
共找到3,073篇文章
< 1 2 15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认知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再评Lakoff & 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被引量:6
1
作者 朱婷婷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4-66,共3页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是英语文体学方面的重要文献。本文在简要回顾原著内容的基础之上,从认知性和社会性两个方面进行评述,指出隐喻是认知性和社会性的统一;隐喻可以为批评话语分析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隐喻 认知性 社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喻认知能力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智杰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I0017-I0017,共1页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的过程不仅是对我们具体生活体验的概念映射,也是对我了门想象中抽彖事物的具象化呈现。隐喻认知能力体现了认知语言学、社会交际法、英语教育法以及特定文化经验范畴化等等多种因素的结...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的过程不仅是对我们具体生活体验的概念映射,也是对我了门想象中抽彖事物的具象化呈现。隐喻认知能力体现了认知语言学、社会交际法、英语教育法以及特定文化经验范畴化等等多种因素的结合。在当前高等教育全球化的趋势下,将隐喻认知能力培育引入大学英语教学,对加强语言文化意识,提升地道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跨文化交流水平以及学术能力建设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隐喻认知 认知能力 高等教育全球化 认知语言学 意义 语言表达能力 修辞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隐喻学巡礼:回眸与沉思——写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付梓40周年之际 被引量:11
3
作者 孙毅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16,共12页
隐喻早在2500年前便已步入东西方学术研究的视野,更在人文社科研究的历史长河当中一直备受关注。以标志隐喻研究实现认知转向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付梓40周年为历史节点,充分梳理和评价已有概念隐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和词汇语... 隐喻早在2500年前便已步入东西方学术研究的视野,更在人文社科研究的历史长河当中一直备受关注。以标志隐喻研究实现认知转向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付梓40周年为历史节点,充分梳理和评价已有概念隐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和词汇语用理论的三套代表性文献,同时从语料库检索和神经、心理实证探索两条路径出发,将当代隐喻理论跃升为当代隐喻学,提出一个较为浑圆完整、全方位的定义。从理论构建、研究方法、模态扩展、辞格归一、话语拓宽、语际对比和语言教学等七个方面沉淀和总结该学科目前仍然存在的漏洞与弊端,并在此基础上为将来隐喻研究的持续深入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隐喻理论 当代隐喻 成就 不足 未来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空下的生存哲学:《星空与半棵树》中的隐喻与象征
4
作者 侯业智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6-192,共7页
《星空与半棵树》是陈彦最新创作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也是他对生存哲学的一次深刻洞察。小说借助“星空”“半棵树”“猫头鹰”三个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隐喻又富含哲理的精神世界,探讨了理想与现实、困境与抗争、人类与自然之间复杂关... 《星空与半棵树》是陈彦最新创作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也是他对生存哲学的一次深刻洞察。小说借助“星空”“半棵树”“猫头鹰”三个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隐喻又富含哲理的精神世界,探讨了理想与现实、困境与抗争、人类与自然之间复杂关系。在这部小说中,陈彦巧妙运用隐喻与象征的技法,从形而下的现实主义到形而上的“天人合一”思想,展现了作者对于个体生存问题的哲学探索。从隐喻和象征的角度切入,通过深入挖掘意象背后的现实意义,有助于理解作品中呈现的生存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空与半棵树》 隐喻 象征 生存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政府赖以生存的架构与隐喻 被引量:48
5
作者 汪少华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0-34,共5页
本文从认知的视角探讨美国政府赖以生存的架构和隐喻。在第二代认知科学框架内,我们不能仅仅关注事实,而且还要关注事实表述背后的架构和隐喻。文章选取美国共和党与民主党在外交、经济、医保和移民等重大问题上的政治话语,剖析其背后... 本文从认知的视角探讨美国政府赖以生存的架构和隐喻。在第二代认知科学框架内,我们不能仅仅关注事实,而且还要关注事实表述背后的架构和隐喻。文章选取美国共和党与民主党在外交、经济、医保和移民等重大问题上的政治话语,剖析其背后的不同架构和隐喻。分析表明:美国政府话语背后主要的架构和隐喻有:机构(国家)是家庭;执政者(政府或总统)是家长;被统治者(公民或政府官员)是家庭成员;共和党是严父;民主党是慈亲。两个政党的争斗主要表现为对同一事件不同语言表述背后的架构与再架构,二者均极力将政策的表述通过架构的方式与各自的道德观相联,从而进行概念操纵。政策背后的架构和隐喻决定着美国两大政党政策为公众接受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架构 隐喻 政治话语 概念操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意义概念的隐喻表征:来自大小、上下和重量的证据
6
作者 丁凤琴 赵雨萌 张蓉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19,207,共15页
人们常使用“生命是伟大的”“生命至上”“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等词句对生命意义概念进行加工和理解。然而,生命意义概念与大小、上下和重量等具身感知是否存在隐喻联结尚未可知。基于具身隐喻视角探讨生命意义概念的... 人们常使用“生命是伟大的”“生命至上”“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等词句对生命意义概念进行加工和理解。然而,生命意义概念与大小、上下和重量等具身感知是否存在隐喻联结尚未可知。基于具身隐喻视角探讨生命意义概念的隐喻表征。实验1和实验2均采用空间Stroop启动范式分别探讨大小、上下和生命意义概念之间的隐喻表征,实验3采用天平范式探讨重量和生命意义概念之间的隐喻表征。结果表明,大小、上下和重量与生命意义概念之间均存在隐喻表征,且存在隐喻一致性效应。理论上,丰富了概念隐喻理论和具身认知理论;实践上,有助于为生命意义具身认知提供参考价值,也为个体生命教育干预提供借鉴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意义 概念隐喻 大小隐喻 上下隐喻 重量隐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喻式网络流行语的生成逻辑、表达类型与治理路径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巨星 秦菱 董嘉怡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6-122,共7页
隐喻式网络流行语是借助特定修辞手法进行意义表述的一种网络语言建构活动,其偏离常规的话语表达方式而愈发受到网民青睐,映射社会现实、彰显社会心态和丰富网络文化的同时,也增加了社会舆论失真和舆论生态失衡的风险。外在文学修辞属... 隐喻式网络流行语是借助特定修辞手法进行意义表述的一种网络语言建构活动,其偏离常规的话语表达方式而愈发受到网民青睐,映射社会现实、彰显社会心态和丰富网络文化的同时,也增加了社会舆论失真和舆论生态失衡的风险。外在文学修辞属性与内在意义映射文本属性的双重加持是隐喻式网络流行语的基本生成逻辑,本体隐喻下的创意表达与旨趣标识、方位隐喻下的情感投射与舆情聚焦,以及结构隐喻下的情绪调适与利益攫取是其基本表达类型。隐喻式网络流行语能够丰富话语体系和激发市场活力,但也存在着扰乱语言环境、过度娱乐大众和冲击主流价值的现实风险,可以从多元参与、立体监督、技术创新以及借鉴交流等维度进行体系化的协同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流行语 概念隐喻 意义映射 网络文化 社会心态 语言环境 舆论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精神生态隐喻的英译叙事重构
8
作者 周桂君 林琳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4-142,共9页
隐喻言说是《庄子》话语特色之一,其中不乏体现主体与其生存环境同构互动的精神生态隐喻。本文对此种隐喻进行界定并提出识别程序,选取《庄子》精神生态隐喻英译实例,探究何种叙事重构方法能将《庄子》原文有关精神生态的隐喻叙事内容... 隐喻言说是《庄子》话语特色之一,其中不乏体现主体与其生存环境同构互动的精神生态隐喻。本文对此种隐喻进行界定并提出识别程序,选取《庄子》精神生态隐喻英译实例,探究何种叙事重构方法能将《庄子》原文有关精神生态的隐喻叙事内容更好地被译入语读者群接受并认可,进而将原文的精神生态内涵在异域文化中得以传递。《庄子》精神生态隐喻主要有喻体源于自然意象和非自然意象等两类。前者的英译可遵照选择性采用的诗化叙事重构方法,后者的英译宜采取人物事件再定位的语境重构策略。聚焦《庄子》中精神生态隐喻的译介叙事重构研究,可对以生态思想外译为导向的《庄子》英译实践与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生态隐喻 隐喻识别 叙事重构 选择性采用 人物事件再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诸子心概念的隐喻之维
9
作者 陈之斌 邓雅娟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32,共8页
先秦诸子在谈论“心”及其属性时,大都采取隐喻的策略,常以经验世界中的具体意象为模型,如植物的萌芽、人的四肢、镜子、盘水、政治世界中的君王等,以此来揭示“心”所具有的抽象意涵。这些隐喻并不是随机和任意的,它们根植于人们的日... 先秦诸子在谈论“心”及其属性时,大都采取隐喻的策略,常以经验世界中的具体意象为模型,如植物的萌芽、人的四肢、镜子、盘水、政治世界中的君王等,以此来揭示“心”所具有的抽象意涵。这些隐喻并不是随机和任意的,它们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经验和社会运作,在概念建构和思维塑形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先秦诸子都把“心”作为价值与意义的来源或承载者,且都不约而同地表现出一种规范性旨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孟子 庄子 荀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的批评隐喻对比研究
10
作者 邱晋 王庆堂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0,共8页
气候变化不仅是环境科学议题,也是渗透到社会多个领域的全球性公共议题。本研究基于扩展的批评隐喻分析框架,对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中隐喻类型、隐喻表征和隐喻密度的异同及其使用... 气候变化不仅是环境科学议题,也是渗透到社会多个领域的全球性公共议题。本研究基于扩展的批评隐喻分析框架,对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中隐喻类型、隐喻表征和隐喻密度的异同及其使用动因。研究发现,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均使用威胁隐喻、战争隐喻、力量隐喻和运动/方向隐喻,但在威胁隐喻和战争隐喻的表征及密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且中美气候变化新闻报道分别独有旅途隐喻和商业隐喻。中美概念隐喻使用的差异反映了两国在气候立场、政策主张和意识形态上的不同;而概念隐喻使用的趋同则体现了气候变化问题的本质和人类认知的普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新闻报道 气候变化 概念隐喻 批评隐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空叠加与叙事隐喻——电影《第二十条》分析
11
作者 周星 里晓行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9,共6页
2024年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第二十条》成为春节档的票房黑马。影片以平实活泼的镜头语言、扎实的叙事基础直面现实症候,为现实主义题材增加了生活化的喜剧外壳。同时影片以时间和空间元素的强化作为叙事的内在推动力,以其生活琐事为联结... 2024年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第二十条》成为春节档的票房黑马。影片以平实活泼的镜头语言、扎实的叙事基础直面现实症候,为现实主义题材增加了生活化的喜剧外壳。同时影片以时间和空间元素的强化作为叙事的内在推动力,以其生活琐事为联结点,串联起三个不同空间中的案件,成为社会现实的隐喻表征,展现出人性中灰暗的褶皱处。影片高扬主旋律精神,通过对社会生态的真实描摹与幽暗人性的深度表征发出了法治的正义呐喊,迎合了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展现出现实主义在社会法制领域的美学光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十条》 时空叙事 隐喻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世情小说梦境插图的图像隐喻与文学功能
12
作者 曾礼军 刘宇颂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69,共16页
梦境插图与明清世情小说有着密切的关联,不仅梦境插图集中在世情小说当中,而且图像表达也呈现出独特的“世情化”特征。梦境插图以世情小说文本为依据进行构图和绘刻,表现婚恋情感、人生命运和善恶道德等世情内涵。梦境插图又具有图像... 梦境插图与明清世情小说有着密切的关联,不仅梦境插图集中在世情小说当中,而且图像表达也呈现出独特的“世情化”特征。梦境插图以世情小说文本为依据进行构图和绘刻,表现婚恋情感、人生命运和善恶道德等世情内涵。梦境插图又具有图像阐释的能动性,聚焦于世情人物和世情场景的绘刻和再创作,通过“梦里”与“梦外”的双重图像形态来再现、深化和拓展小说中的世情主题。梦境插图作为世情小说的副文本,还对小说文本的阅读和传播具有突出的辅助作用,进一步凸显和强化了世情叙事和世情主题。梦境插图的这种“世情化”现象的形成,是梦文化意识的民族累积、梦境图像绘制的繁荣与明清尚情文化思潮合力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世情小说 梦境插图 图像隐喻 文学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喻与表达:电影《抓娃娃》中古典音乐的创新呈现
13
作者 李璟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6-170,共5页
电影《抓娃娃》以伪装与现实交叠的双层世界为宏观叙事背景,以轻松诙谐的喜剧外形包裹沉重教育议题,借助音乐隐喻展现对当代社会“苦难式”“鸡娃式”教育现状的批判与反思。文章立足于音乐隐喻视角,通过剖析《抓娃娃》中拉赫玛尼诺夫... 电影《抓娃娃》以伪装与现实交叠的双层世界为宏观叙事背景,以轻松诙谐的喜剧外形包裹沉重教育议题,借助音乐隐喻展现对当代社会“苦难式”“鸡娃式”教育现状的批判与反思。文章立足于音乐隐喻视角,通过剖析《抓娃娃》中拉赫玛尼诺夫、德沃夏克的经典音乐作品来探讨古典音乐应用对电影的积极作用以及蕴含意义,阐述影片中音乐隐喻的实质内涵。基于此,进一步思考电影《抓娃娃》创新式的叙事表达策略,有利于为国产电影在内容创新与形式探索上提供新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抓娃娃》 音乐隐喻 古典音乐 叙事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机器”隐喻:大学组织意象的理论追溯与重构
14
作者 马佳妮 吴睿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42,共8页
智能化时代,“大学是机器”这一组织意象面临深刻反思。回顾“机器”隐喻在大学管理中的发展历程,该模式虽然在提升行政效率方面具备潜力,然而,在教学与科研的核心领域,它却抑制了创新思维与个性化发展,导致了诸如绩效导向过度、青年教... 智能化时代,“大学是机器”这一组织意象面临深刻反思。回顾“机器”隐喻在大学管理中的发展历程,该模式虽然在提升行政效率方面具备潜力,然而,在教学与科研的核心领域,它却抑制了创新思维与个性化发展,导致了诸如绩效导向过度、青年教师职业困境以及管理僵化等问题,进而偏离了大学应有的育人使命与创新目标。由此,大学急需超越传统的“机器”模式,丰富其组织意象,以适应智能化时代带来的深刻变革。为实现这一转型,大学应从内部治理架构入手,推动协作共享与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并以智能化时代为契机,通过空间设计、文化符号和社会声誉的塑造,增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唯有通过理念、制度与实践的创新,大学才能在智能化时代的浪潮中继续保持其教育引领性与社会影响力,真正履行起培养创新型人才与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组织意象 “机器”隐喻 大学治理 文化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们一起摇太阳》:电影中新感受力与疾病隐喻的影像传达
15
作者 陈捷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22,共4页
电影中的疾病书写往往会超越它本身的生理现象与医学意义,成为承载着社会文化各种价值判断与情感投射的隐喻性符号。电影《我们一起摇太阳》回归到更纯粹、更细腻的疾病叙事中,聚焦于尿毒症这一特例疾病及凌敏这一特定患者,从生理到心理... 电影中的疾病书写往往会超越它本身的生理现象与医学意义,成为承载着社会文化各种价值判断与情感投射的隐喻性符号。电影《我们一起摇太阳》回归到更纯粹、更细腻的疾病叙事中,聚焦于尿毒症这一特例疾病及凌敏这一特定患者,从生理到心理,以一种更平实质朴的手法,去呈现疾病的真实状态,探讨疾病与日常、疾病与爱情、疾病与生命的深刻联系。与“生命三部曲”的前两部作品相比,它清晰地表达出一种对“疾病隐喻”的反抗和抵制,并试图摆脱一种常见的建立在隐喻性话语体系上的疾病叙事,重建对身体的“新感受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三部曲 疾病叙事 疾病隐喻 新感受力 生命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机器人隐喻能力的实证研究
16
作者 张建丽 王宇泽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51,共11页
作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隐喻能力研究不断得到应用语言学界的普遍关注,并成为人机共生语境下生成式人工智能语言能力研究的焦点话题。本文基于人机共生问答语料,对ChatGPT隐喻理解能力与隐喻阐释能力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 作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隐喻能力研究不断得到应用语言学界的普遍关注,并成为人机共生语境下生成式人工智能语言能力研究的焦点话题。本文基于人机共生问答语料,对ChatGPT隐喻理解能力与隐喻阐释能力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1)ChatGPT隐喻理解能力整体与人类水平趋近,在难度等级、抽象程度不同的隐喻上与人类理解能力存在差异;(2)ChatGPT能够提供数量较多且具有一定合理性的隐喻阐释,但仍有一部分隐喻阐释结果存在解释语义逻辑性不强、解释视角模糊、原因难以判断等问题。此外,ChatGPT主要从社会功能属性、心理属性及认知属性进行语义阐释,较少选择其他一般属性。上述研究发现可以为人工智能隐喻能力的评估与测量提供相应的参考及佐证,并为发展ChatGPT隐喻能力提供有益的实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机器人 隐喻能力 ChatGPT 实证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险动物园(Ⅷ):金丝猴对不安全行为影响的隐喻实验
17
作者 佟瑞鹏 梁梵洁 +1 位作者 王登辉 毛颖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15,共8页
为降低不安全行为发生率与加强不安全行为科普宣传效果,基于概念整合理论构建新颖的金丝猴隐喻,以严重性信息和不安全行为隐喻框架为自变量,设计不安全行为隐喻实验流程,探究金丝猴隐喻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机制和可能中介因素。结果表明... 为降低不安全行为发生率与加强不安全行为科普宣传效果,基于概念整合理论构建新颖的金丝猴隐喻,以严重性信息和不安全行为隐喻框架为自变量,设计不安全行为隐喻实验流程,探究金丝猴隐喻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机制和可能中介因素。结果表明:金丝猴是具有人类主体性、普遍性且高频率,并造成相对较小瞬时损失的不安全行为;低严重性信息会增加行为改变意愿;使用金丝猴隐喻暗示不安全行为比非隐喻更具说服力,会增加行为改变意愿;严重程度、负面情绪分别在严重性信息和行为改变意愿之间起遮掩效应、完全中介效应,认知精细加工程度在不安全行为隐喻框架和行为改变意愿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动物园 金丝猴 不安全行为 隐喻实验 概念整合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像隐喻知识描述框架与理解策略研究——以心理健康图像为例
18
作者 陆泉 谭盈盈 彭雪莹 《现代情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17,56,共16页
[目的/意义]隐喻理解依赖特定的上下文和语境。而机器在理解图像时无法结合上下文和语境进行推理,难以把握图像背后的隐喻意义。构建图像隐喻知识描述框架并提出图像隐喻理解策略,有助于促进图像隐喻理解。[方法/过程]通过梳理图像隐喻... [目的/意义]隐喻理解依赖特定的上下文和语境。而机器在理解图像时无法结合上下文和语境进行推理,难以把握图像背后的隐喻意义。构建图像隐喻知识描述框架并提出图像隐喻理解策略,有助于促进图像隐喻理解。[方法/过程]通过梳理图像隐喻理解相关研究,以心理健康这一类复杂抽象图像为例,本研究构建了图像隐喻知识描述框架。基于该框架对351幅心理健康图像进行标注,进而依据图像的上下文关联特性和抽象程度分类提出4种图像隐喻理解策略。[结果/结论]图像隐喻知识描述框架由图像语义、图像上下文、隐喻映射关系、隐喻类型与隐喻意义5个部分组成。“直接-具体”类型图像隐喻理解策略为基于图文匹配的关联理解,“直接-抽象”类型为基于关键词的直接解析,“非直接-具体”类型为基于语义关联的间接推断,“非直接-抽象”类型为基于感知相似性的综合理解。本研究有助于为机器理解图像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隐喻理解 心理健康图像 知识描述框架 理解策略 知识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RP实验的蒙、汉用户界面图标色彩隐喻机制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仪 韩海燕 +3 位作者 张晶晶 李壮 齐悦廷 李娜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45-353,390,共10页
目的使用脑电技术比较蒙、汉用户对手机界面图标色彩的隐喻机制,为面向民族用户包容性设计提供认知研究参考。方法采用行为学实验和高时间分辨率的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的配属刺激范式,以CIE色度坐标为依据,记录蒙、汉用户对界面图标色彩的... 目的使用脑电技术比较蒙、汉用户对手机界面图标色彩的隐喻机制,为面向民族用户包容性设计提供认知研究参考。方法采用行为学实验和高时间分辨率的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的配属刺激范式,以CIE色度坐标为依据,记录蒙、汉用户对界面图标色彩的大脑加工过程,分析色彩隐喻配属的最高匹配结果、平均反应时和P300波幅。结果行为实验和脑电研究表明,蒙汉双语用户配属最多组合为蓝-蓝天、红-革命、紫-茄子、绿-草原、黑-凶狠、白-圣洁,汉语用户配属最多组合为蓝-永恒、红-喜庆、紫-高贵、绿-树木、黑-肃穆、白-圣洁,配属频数越高,其平均反应时越快,两民族用户配属色彩语义P300平均波幅均存在差异(P<0.01),且波幅高低与行为实验呈正相关。结论蒙、汉用户识别图标色彩信息的隐喻机制不同,因此图标设计必须考虑不同用户群体的认知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标色彩 ERP 隐喻机制 用户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叙事与艺术表现:电影中的文化象征与视觉隐喻 被引量:5
20
作者 夏枫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60,共5页
电影通过影像叙事和艺术表现的相辅相成,由此展现电影情节与人类共同的情感,并在此过程中融入丰富的文化象征与视觉隐喻。镜头语言、视觉符号与色彩、光影、音乐等艺术元素共同构建了电影的叙事框架,强化了电影的情感表达和美学深度。... 电影通过影像叙事和艺术表现的相辅相成,由此展现电影情节与人类共同的情感,并在此过程中融入丰富的文化象征与视觉隐喻。镜头语言、视觉符号与色彩、光影、音乐等艺术元素共同构建了电影的叙事框架,强化了电影的情感表达和美学深度。文化象征借助电影与社会背景的结合,反映出特定的价值观和文化议题,而视觉隐喻则通过跨文化传播,提升电影的全球影响力和叙事创新。电影中的视觉隐喻不仅拓展了电影艺术的表现空间,还通过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推动了当代电影的艺术突破与发展。文中探讨电影中影像叙事与艺术表现的关系,揭示文化象征与视觉隐喻在现代电影中的核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叙事 艺术表现 文化象征 视觉隐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