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唯识思想前后期价值取向之重要变化——《解深密经》与《成唯识论》三自性理论比较 被引量:1
1
作者 林国良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9-110,共12页
《解深密经》与《成唯识论》在三自性理论上存在着差异,包括遍计所执自性是否遍一切法、依他起自性能否依遍计所执自性而生起等。这些差异的根源在于唯识论前后期在价值取向上出现了变化,即从否定世俗世间、唯以出世间为根本宗旨,到以... 《解深密经》与《成唯识论》在三自性理论上存在着差异,包括遍计所执自性是否遍一切法、依他起自性能否依遍计所执自性而生起等。这些差异的根源在于唯识论前后期在价值取向上出现了变化,即从否定世俗世间、唯以出世间为根本宗旨,到以出世间为根本宗旨、同时对世间法的一定程度的实在性给予充分肯定。此种变化是力图使唯识论能更为严谨圆满地解释各种精神与物质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唯识 价值取向 《解深密经》 《成唯识论》 三自性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教唯识宗“对象”概念初探:以《成唯识论》为据
2
作者 刘宇光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3-88,共6页
《成唯识论》对所缘的特殊诠释不单在于提出亲、疏之分,且进一步把疏所缘依其来源再分为同聚、异聚,即自己与他人两类。《成唯识论》借助此一诠释解决表像论的单边认知所遇上的符应难题,即以个体众生之间依名言而起的相向互动,为建立共... 《成唯识论》对所缘的特殊诠释不单在于提出亲、疏之分,且进一步把疏所缘依其来源再分为同聚、异聚,即自己与他人两类。《成唯识论》借助此一诠释解决表像论的单边认知所遇上的符应难题,即以个体众生之间依名言而起的相向互动,为建立共识提供可能性,从而把问题的性质由个体的、单向的静态认知如何符应物质性对象世界转换为个体之间相向地、动态地以名言主动地塑造或建构彼此的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所缘 言义 相分 玄奘 《成唯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唯识论》的识变结构
3
作者 杨东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10,共6页
本文首先对《唯识三十颂》的心识结构进行了简要的说明,进而对《成唯识论》中所述的八识的结构和功能,八识如何变现内外境,所变境相的种类、有无以及假实,我法二执的产生,三性的安立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对相关唯识要义予以会通,最后以... 本文首先对《唯识三十颂》的心识结构进行了简要的说明,进而对《成唯识论》中所述的八识的结构和功能,八识如何变现内外境,所变境相的种类、有无以及假实,我法二执的产生,三性的安立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对相关唯识要义予以会通,最后以图示的方式从整体上展示《成唯识论》所述的识变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唯识论》 唯识三十颂》 识变结构 唯识 阿赖耶识 三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学、认识论还是本体论——对大乘唯识学的整体界定 被引量:2
4
作者 吴可为 《浙江学刊》 CSSCI 2001年第4期32-35,共4页
在对佛教哲学的现代阐释中 ,大乘唯识学通常被解读为一种认识论或心理学 ,而其整体上的本体论特征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 ,这主要与在现代哲学的视域限制下对唯识学的基本概念 (尤其是其核心概念“识”)的误读有关。本文通过对唯识学... 在对佛教哲学的现代阐释中 ,大乘唯识学通常被解读为一种认识论或心理学 ,而其整体上的本体论特征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 ,这主要与在现代哲学的视域限制下对唯识学的基本概念 (尤其是其核心概念“识”)的误读有关。本文通过对唯识学原典本身所提供的相关问题的分析 ,以表明尽管其中毫无疑问地包含有大量认识论和心理学方面的内容 ,在总体上唯识论却是一种唯能论 ,更确切地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学 认识论 本体论 唯识 佛教哲学 《成唯识论》 大乘佛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耶二教在谭嗣同《仁学》“天”概念重构中的作用
5
作者 张晓林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5-131,183,共8页
谭嗣同的《仁学》是中外各种思想传统综合影响的产物,《仁学》中基本概念的建构,无不反映出这种混杂性影响。例如,《仁学》中“天”的概念,既有传统儒家的思想因素,又受到基督教和佛教的深刻影响。谭嗣同借助于基督教的“天”概念,对传... 谭嗣同的《仁学》是中外各种思想传统综合影响的产物,《仁学》中基本概念的建构,无不反映出这种混杂性影响。例如,《仁学》中“天”的概念,既有传统儒家的思想因素,又受到基督教和佛教的深刻影响。谭嗣同借助于基督教的“天”概念,对传统儒家作为人伦依据的义理之天概念进行了重构,将其改造为形上原理,并用之来论证政治、伦理、社会平等。基督教之“天”有实体上帝的含义,《仁学》对之进行了去实体化,在这个过程中,佛教《成唯识论》破天之法执的思想发挥了直接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唯识论》 谭嗣同 《仁学》 基督教 “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隋唐时期佛教诸宗派在福建的传布初探 被引量:2
6
作者 王荣国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3期110-114,120,共6页
隋唐时期佛教诸宗派在福建的传布初探王荣国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发展成熟,其主要标志是形成了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慈恩宗、净土宗、律宗、禅宗和密宗等中国式的佛教宗派。由于隋唐统治者的倡导与扶持,佛教各宗派在全国各地流行。... 隋唐时期佛教诸宗派在福建的传布初探王荣国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发展成熟,其主要标志是形成了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慈恩宗、净土宗、律宗、禅宗和密宗等中国式的佛教宗派。由于隋唐统治者的倡导与扶持,佛教各宗派在全国各地流行。本文要探讨的是,这些宗派在福建的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泉州开元寺 隋唐时期 天台宗 净土宗 《宋高僧传》 《成唯识论》 华严宗 佛教 王审知 唯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