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精神寻根与偶像制造——写在《恰同学少年》热播背后 |
魏颖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1
|
|
|
2
|
后现代语境下理想的呐喊——论《恰同学少年》的文化魅力 |
何吉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07 |
1
|
|
|
3
|
从接受美学谈影视审美——以《恰同学少年》为例 |
和曼
白树亮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
4
|
偶像的重塑,青春的重释——从《恰同学少年》和《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看国产偶像剧的突破 |
刘杰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
5
|
从《恰同学少年》看青年毛泽东的人格魅力对当代青年成长的启示 |
李伟
|
《湖湘论坛》
|
2008 |
2
|
|
|
6
|
历史与现实:红色影视文化的德育功能漫谈——以《建国大业》为例 |
王锋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0 |
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