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接受理论视域下儿童文学《彼得·潘》的翻译美学
被引量:8
- 1
-
-
作者
门冬梅
-
机构
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处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X期67-68,共2页
-
基金
2010年山西大同大学青年科学研究项目:"语气助词在英汉翻译中之妙用"(项目编号:2010Q20)
-
文摘
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研究方法论,接受美学理论主要强调的是读者和阅读接受在文学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完全颠覆了只注重作者和作品的传统文学批评理论,而且对儿童文学的翻译也有很大的影响。接受美学强调儿童文学翻译应该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去充分考虑儿童的思维能力和理解力,对儿童文学的翻译影响很大。
-
关键词
接受美学视域
《彼得·潘》
儿童文学翻译
-
分类号
H315.9
[语言文字—英语]
I046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儿童文学《彼得·潘》翻译策略研究
- 2
-
-
作者
杨婷
-
机构
铜仁学院
-
出处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X期69-70,共2页
-
文摘
儿童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阅读群体比较特殊,主要以儿童阅读者为主。儿童文学作品不同于一般常见的成人文学作品,其阅读群体有着自己独有的理解和阅读能力。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而满足自我的知识需求,翻译者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需要考虑读者的视角,而我们评价译本翻译的成功与否通常是看翻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是否满足读者对译本的需要。小说《彼得·潘》是英国小说家及剧作家詹姆斯·巴里最著名的剧作之一,主要描述的是一个与成长有关的童话,小说中大量使用了特色语言来描写主人公的奇特成长历程,一经推出便受到世界各地读者的关注。本文以儿童文学作品《彼得·潘》为例,对其翻译本中使用到的翻译策略做出举例剖析,这有助于证实翻译者实现其翻译目的而采取翻译策略的合理性,帮助我们更清楚容易地阅读儿童文学作品,也为翻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提供一定的借鉴。
-
关键词
儿童文学
《彼得·潘》
詹姆斯·巴里
翻译策略
-
分类号
H315.9
[语言文字—英语]
I046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人性及其悲痛所在:“走向那大而黑暗的都市”
- 3
-
-
作者
胡传吉
-
机构
中山大学中文系
-
出处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40-46,共7页
-
文摘
一、鲁迅与《小约翰》鲁迅很重视《小约翰》,《小约翰》的精彩程度决不亚于今日世人喜欢的《小王子》和《彼得·潘》。由《小约翰》可见,鲁迅选择文本的眼光及译笔非常值得称道。1906年,鲁迅在日本的旧书店买到几十本德文文学杂志,看到有关《小约翰》介绍及作者评介,"所谓文学杂志,绍介着《小约翰》的,是一八九九年八月一日出版的《文学的反响》(Das Iitterarische Echo),现在大概早成了旧派文学的机关了,但那一本却还是第一卷的第二十一期。
-
关键词
《小约翰》
文学杂志
《小王子》
旧书店
《彼得·潘》
-
分类号
I210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