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暂寓于此:论《彷徨》中的家宅空间——以《祝福》《伤逝》《孤独者》为中心
1
作者 林栋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30,共11页
鲁迅的小说集《彷徨》将目光聚焦于“家”的实际运行,其中,《祝福》《伤逝》《孤独者》深入审思家宅空间及人在其中的“暂寓”状态。通过对门槛、书斋、客厅等时空体的呈现与审视,小说触及文化共同体与个体之关系、安居与暂寓之区别、... 鲁迅的小说集《彷徨》将目光聚焦于“家”的实际运行,其中,《祝福》《伤逝》《孤独者》深入审思家宅空间及人在其中的“暂寓”状态。通过对门槛、书斋、客厅等时空体的呈现与审视,小说触及文化共同体与个体之关系、安居与暂寓之区别、历史“中间物”的伦理责任等问题。祥林嫂困顿于文化共同体的门槛之外,沦为被消费、被驱逐的客体;子君和涓生暂住的小屋逐渐丧失生动鲜活的动力和潜能,书斋由开放到封闭的变化呼应了从安居到暂寓的蜕变;客厅里的魏连殳以决绝的自戕将自己放逐于家族世代之外,试图中断创伤代际传递的链条。《彷徨》中的“暂寓者”形象谱系展现了鲁迅对人的伦理困境之思考的丰富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彷徨》 家宅空间 “暂寓” 鲁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启蒙·国民性·革命:从《呐喊》《彷徨》重估鲁迅思想价值 被引量:5
2
作者 魏巍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16,共11页
启蒙、国民性与革命者三个问题一直以来是鲁迅研究的重要切入点,对这三个方面的过度强调,使我们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阿Q这样的"愚弱"国民,从而忽略了鲁迅对于知识精英们的不满。鲁迅的伟大,并不在于他批判了多少不能自我言说... 启蒙、国民性与革命者三个问题一直以来是鲁迅研究的重要切入点,对这三个方面的过度强调,使我们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阿Q这样的"愚弱"国民,从而忽略了鲁迅对于知识精英们的不满。鲁迅的伟大,并不在于他批判了多少不能自我言说、连圈都画不圆的阿Q,批判了多少目不识丁的"看客",而在于他在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以冷静的理性思维,挑战着知识精英们的话语霸权,揭穿了启蒙现代性的神话,以及在现代启蒙神话裹挟下的盲目"革命"的冲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启蒙 国民性 革命 《呐喊》 《彷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呐喊》《彷徨》延长线上的《故事新编》——以权力结构中的“人”为视点 被引量:2
3
作者 蒋永国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7-39,49,共14页
鲁迅小说研究长期以来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把《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分开讨论;二是不能把它们放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中进行整体考量。从《呐喊》《彷徨》到《故事新编》的历史过程,不仅是鲁迅小说创作运演轨迹的展现,也是鲁迅... 鲁迅小说研究长期以来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把《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分开讨论;二是不能把它们放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中进行整体考量。从《呐喊》《彷徨》到《故事新编》的历史过程,不仅是鲁迅小说创作运演轨迹的展现,也是鲁迅探寻中国人出路的艰难跋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事新编》 《彷徨》 《呐喊》 权力结构 延长线 视点 历史进程 中国近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呐喊》《彷徨》的意象重复现象辨析 被引量:5
4
作者 郭帅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62-91,共30页
《呐喊》《彷徨》的大量意象,由鲁迅发现和创造,并被重复使用。它分为社会文化意象和象征隐喻意象两个意象群。《呐喊》《彷徨》中,隐秘心理情节的重复出现、三种叙事模式的形成以及"姊妹篇"现象,体现出鲁迅小说深沉细微的叙... 《呐喊》《彷徨》的大量意象,由鲁迅发现和创造,并被重复使用。它分为社会文化意象和象征隐喻意象两个意象群。《呐喊》《彷徨》中,隐秘心理情节的重复出现、三种叙事模式的形成以及"姊妹篇"现象,体现出鲁迅小说深沉细微的叙事能力。《故事新编》与《呐喊》《彷徨》存在主题上的相似性。《呐喊》《彷徨》的意象重复,既是一种有意识的小说艺术,又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鲁迅小说创作的内在困境。鲁迅可能感知到了该困境,在经过"厦门时期"的思考后,最终在现实作用的合力下,专注于杂文创作,形成了小说——杂文的文体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呐喊》 《彷徨》 重复手法 文体转向 鲁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鲁迅《呐喊》《彷徨》的主题结构与思想蕴含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晓初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11-118,共8页
鲁迅的《呐喊》《彷徨》是在启发民众、抨击封建礼教和展示启蒙者内心寂寞与痛苦的双重主题交错中展开的 ,并与作为伴音的“对上流社会堕落的揭露”一起构成了《呐喊》《彷徨》立体展开的主题结构 。
关键词 主题结构 《呐喊》 《彷徨》 鲁迅 小说 思想内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呐喊》《彷徨》的医学思维与诊治理路 被引量:1
6
作者 黄健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8,共8页
对国人的创伤描写,特别是心理和精神创伤的描写,是鲁迅《呐喊》《彷徨》创作中的一个鲜明特点。曾经是医学生的鲁迅,在《呐喊》《彷徨》创作中有着缜密的现代医学思维和诊治理路。他善于用医者的眼光来看待国人的创伤,通过对创伤病源由... 对国人的创伤描写,特别是心理和精神创伤的描写,是鲁迅《呐喊》《彷徨》创作中的一个鲜明特点。曾经是医学生的鲁迅,在《呐喊》《彷徨》创作中有着缜密的现代医学思维和诊治理路。他善于用医者的眼光来看待国人的创伤,通过对创伤病源由外而内的寻找与聚焦,对疼痛病根由表及里的触及与诊断,以及对呻吟病理由轻到重的审视与剖析,最终发现了蛰伏在国人心理和精神上的沉疴,并予以详尽的“暴露”和精心的“疗治”,旨在“催人留心”,引起全社会“疗救的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呐喊》 《彷徨》 医学思维 诊治理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彷徨》传记学解读 被引量:1
7
作者 皇甫积庆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1-16,共6页
关键词 《彷徨》 传记学 中国 文学评论 鲁迅 小说 叙事技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沉思、探究的方式逗留于世界近旁——《呐喊》《彷徨》的文本间性及时间之思
8
作者 叶继奋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1-47,共7页
关键词 时间意义 文本间性 《彷徨》 《呐喊》 《狂人日记》 沉思 世界 中心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小说的古典读法:傅庚生论《呐喊》与《彷徨》
9
作者 王鹏程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7-43,63,共8页
傅庚生先生以杜甫研究和古典文学批评著称于世,著有《杜甫诗论》、《杜诗散绎》、《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中国文学批评通论》等,在学界影响甚大。窥其著述,鲜有论及现代文学的文字。偶尔看到民国旧刊《中学生》杂志上的“傅庚生读... 傅庚生先生以杜甫研究和古典文学批评著称于世,著有《杜甫诗论》、《杜诗散绎》、《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中国文学批评通论》等,在学界影响甚大。窥其著述,鲜有论及现代文学的文字。偶尔看到民国旧刊《中学生》杂志上的“傅庚生读‘呐喊”’栏目,不禁眼前一亮,才得知傅先生对鲁迅的小说不但非常熟悉,而且论述精辟,时有高见。特别是其用阅读古典诗词的方法来剖析鲁迅小说的语言,并将其与中国古典文学比较阐发,既注重“咬文嚼字”,即他所说的“要多读几遍,要精读,要运用自己的情思去追索作者的,希望能约略窥见作者原有的意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文学批评 鲁迅小说 《呐喊》 《彷徨》 中国文学批评 读法 《中学生》 杜甫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被吃”“吃人”到“自吃”--试析《彷徨》中鲁迅的自我投射
10
作者 张丽华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0-27,共8页
在鲁迅血雨腥风的人生岁月里,1925年无疑是他生命中的重要年份。这一年,仍沉浸在兄弟反目的伤痛中的鲁迅,肺病又发作一次;这一年,他失去了教育部职务,却意外地收获了一份爱情;这一年,他创作了饱含深情、意蕴深刻的一系列作品:... 在鲁迅血雨腥风的人生岁月里,1925年无疑是他生命中的重要年份。这一年,仍沉浸在兄弟反目的伤痛中的鲁迅,肺病又发作一次;这一年,他失去了教育部职务,却意外地收获了一份爱情;这一年,他创作了饱含深情、意蕴深刻的一系列作品:《风筝》(1月)、《颓败线的颤动》(6月)、《孤独者》(10月)、《伤逝》(10月)、《弟兄》(11月)等,给读者留下了多元的解读空间,尤其是《孤独者》和《伤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彷徨》 《孤独者》 投射 吃人 《伤逝》 《风筝》 《弟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于细微处见精神——谈《呐喊》、《彷徨》中的物件细节
11
作者 李志连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3-75,87,共4页
关键词 《呐喊》 物件 《彷徨》 精神 细微 鲁迅研究 现代小说 示范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说节奏的三维呈现与分层解析——基于《呐喊》《彷徨》的文本考察
12
作者 袁劲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9-102,147,共5页
作为审美范畴的节奏,涵盖审美对象在急缓、显隐、宏纤等关系上错落而有致的搭配,并通过心物赠答以实现审美主体的共鸣体验。审美对象彰显的错落有致与主客体之间的平行共鸣,其中贯穿的核心要义正是节奏及其律动。以小说观之,这种节奏的... 作为审美范畴的节奏,涵盖审美对象在急缓、显隐、宏纤等关系上错落而有致的搭配,并通过心物赠答以实现审美主体的共鸣体验。审美对象彰显的错落有致与主客体之间的平行共鸣,其中贯穿的核心要义正是节奏及其律动。以小说观之,这种节奏的动态可纳入速度、频度和力度所营造的三维呈现:速度上的空白与停顿带来了节奏的跳跃性,频度上的重复与间隔保证了节奏的连贯性,力度上的延宕与转折增强了节奏的对比性。就中国现代小说对节奏艺术的掌控而言,鲁迅先生堪称大师。结合《呐喊》《彷徨》的文本来考察节奏艺术的三维呈现,将有助于厘清节奏范畴的层级构成,进而明晰其价值与魅力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 节奏 《呐喊》 《彷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去儿子的母亲──《呐喊》《彷徨》中的一组典型形象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峰峰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7期40-45,共6页
失去儿子的母亲———《呐喊》《彷徨》中的一组典型形象●李峰峰在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即多次出现失去儿子的母亲这一人物形象。这到底是一种巧合,还是缘于某个特殊的原因?这个问题,如同一个谜。... 失去儿子的母亲———《呐喊》《彷徨》中的一组典型形象●李峰峰在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即多次出现失去儿子的母亲这一人物形象。这到底是一种巧合,还是缘于某个特殊的原因?这个问题,如同一个谜。解开这个谜,对理解鲁迅小说,对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呐喊》 《彷徨》 母亲形象 “母亲” 《狂人日记》 小说创作 封建社会 《孤独者》 祥林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白的序文与暧昧的题辞——鲁迅的“《彷徨》叙事” 被引量:5
14
作者 邢程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3-30,61,共9页
一、悬置:从“《呐喊》叙事”到“《彷徨》叙事”鲁迅在写于1929年末的《我和(语丝)的始终》一文中,提到谭正璧在《中国文学进化史》中的一个说法,谭文云:鲁迅的小说集是《呐喊》和《彷徨》,许钦文、王鲁彦、老舍、芳草等和他是一派…... 一、悬置:从“《呐喊》叙事”到“《彷徨》叙事”鲁迅在写于1929年末的《我和(语丝)的始终》一文中,提到谭正璧在《中国文学进化史》中的一个说法,谭文云:鲁迅的小说集是《呐喊》和《彷徨》,许钦文、王鲁彦、老舍、芳草等和他是一派………这派作者,起初大都因耐不住沉寂而起来“呐喊”,后来屡遭失望,所收获的只是异样的空虚,于是只有“彷徨”于十字街头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彷徨》 《呐喊》 许钦文 王鲁彦 谭正璧 序文 老舍 十字街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呐喊》、《彷徨》的"审丑"话语 被引量:4
15
作者 朱庆华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73-75,共3页
启蒙立场导致《呐喊》、《彷徨》强烈的"审丑"意识,而"审丑"话语又赋予《呐喊》、《彷徨》不朽的思想价值,《呐喊》、《彷徨》着重审视了人物之丑、灵魂之丑、人际关系之丑、环境之丑。
关键词 《呐喊》 《彷徨》 审丑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简约而又极深广——《呐喊》《彷徨》的极简主义叙事特征 被引量:2
16
作者 蒋雁虹 赵歌东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8-134,共7页
鲁迅小说在素材、结构、情节、人物、语言、背景等各个环节都采取了“全面限制表达手段”的叙述策略,形成了极简约而又极深广的小说叙事观。《呐喊》《彷徨》小说叙事以其“格式的特别”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文体的极简主义叙事典范。《... 鲁迅小说在素材、结构、情节、人物、语言、背景等各个环节都采取了“全面限制表达手段”的叙述策略,形成了极简约而又极深广的小说叙事观。《呐喊》《彷徨》小说叙事以其“格式的特别”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文体的极简主义叙事典范。《呐喊》《彷徨》人物形象的简约化,表现在以陌生化叙事、“杂取种种人”、身体叙事、独白叙事、隐形书写等方式和对不同人物角色进行的多样化塑造上。《呐喊》《彷徨》极简约而又极深广的历史主题,表现在以辫子、馒头、钢鞭、“纸糊的指挥刀”、油鸡、叭儿狗等“貌似无足轻重”的戏剧性道具上,深刻揭示了人物命运的悲剧性和历史变革的深度与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呐喊》 《彷徨》 极简主义 小说叙事 简约 深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呐喊》《彷徨》中封建思想舆论界人物形象的塑造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富仁 《河北学刊》 1986年第1期87-91,共5页
在《呐喊》和《彷徨》中,封建地主阶级统治者和封建知识分子都同时是封建思想舆论界的组成者,特别是后者,更是专司其职的人物.但这两类人物,在整个社会上到底只是极少数.思想的统治不同于政治、经济的统治,后者可以以政权控制、刀枪维护... 在《呐喊》和《彷徨》中,封建地主阶级统治者和封建知识分子都同时是封建思想舆论界的组成者,特别是后者,更是专司其职的人物.但这两类人物,在整个社会上到底只是极少数.思想的统治不同于政治、经济的统治,后者可以以政权控制、刀枪维护,以少数制多数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常有的.思想统治则不然,政权可以制其言而不可改其思,刀枪可以御其行而不可御其心.它必须有更广泛的社会群众予以实际的维护,因而除了上述地主阶级统治者和封建知识分子之外,在当时还必然有为数甚多的人做为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的盲目维护者.这里谈的主要是这类人物形象的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呐喊》《彷徨》 封建思想 舆论界 人物形象 封建伦理道德 人物语言 知识分子 外貌描写 维护者 七斤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呐喊》《彷徨》中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富仁 《鲁迅研究动态》 1985年第6期10-13,23,共5页
这里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仅指《呐喊》和《彷徨》中的封建思想卫道者的形象,孔乙己、陈士成这类受害者的悲剧主义公不在此列。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就其思想本质而言是同地主阶级统治者相同的,但他们之间也有差别。象鲁四老爷这类地主阶级... 这里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仅指《呐喊》和《彷徨》中的封建思想卫道者的形象,孔乙己、陈士成这类受害者的悲剧主义公不在此列。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就其思想本质而言是同地主阶级统治者相同的,但他们之间也有差别。象鲁四老爷这类地主阶级统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主阶级 《呐喊》 知识分子形象 统治者 鲁四老爷 陈士成 《彷徨》 封建思想 孔乙己 悲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主题的演变(上)——《呐喊》《彷徨》综论 被引量:2
19
作者 薛毅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1991年第6期4-17,25,共15页
对于鲁迅,希望和绝望的彼此冲突具有持久的和动态发展的意义。我们在发现鲁迅作为一个启蒙者、改革家的希望一面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应充分估计到鲁迅作为一个彷徨者的绝望一面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对于鲁迅,希望是与理性紧密相联,绝望又... 对于鲁迅,希望和绝望的彼此冲突具有持久的和动态发展的意义。我们在发现鲁迅作为一个启蒙者、改革家的希望一面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应充分估计到鲁迅作为一个彷徨者的绝望一面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对于鲁迅,希望是与理性紧密相联,绝望又能联结着超越理性限度之外的广阔领域。希望在与绝望的搏击中日益稳健、深沉,绝望在与希望搏击中不断表现出新的困惑和矛盾。正是在这种动态发展中,才使鲁迅一方面具有宏大的理性力量,一方面也有体验和表现超越理性的困惑和矛盾的巨大能力。本文旨在于从希望和绝望双重视角来认识《呐喊》和《彷徨》。对于《呐喊》,本文主要论述鲁迅如何从艺术上解决绝望和希望的冲突,让自己稳定于呐喊的启蒙理性位置,而免受绝望情感的强烈冲击。因为启蒙主义要求作者一方面揭示出社会病痛,一方面要关联于疗救的希望。但创作《呐喊》时的鲁迅仍有强烈的确信铁屋子万难破毁的绝望。这就需要作者去主动地压抑自我的绝望情感,从而关联到疗救的希望。本文认为喜副化和白描手法能在艺术上解决绝望和希望的冲突。喜剧化和白描手法能使作者由置身于黑暗世界而变为俯视黑暗世界,由主观情感直接抒发转为客观的间接的理性分析,这在艺术上能有效地抵挡住绝望情感的冲击,使作者能节制情感力量,发挥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呐喊》 鲁迅 《彷徨》 双重主题 启蒙理性 启蒙主义 白描手法 双重视角 理性分析 启蒙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漫谈《彷徨》初版本封面画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允经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6-87,51,共2页
鲁迅的小说集《彷徨》于1926年8月由北新书局初版,系“乌合丛书”之一。此书由陶元庆作封面画。同年10月29日鲁迅在致陶元庆的信中说:“《彷徨》的书面实在非常有力,看了使人感动”。又在同年11月22日给他的信中,转告了德国美学家... 鲁迅的小说集《彷徨》于1926年8月由北新书局初版,系“乌合丛书”之一。此书由陶元庆作封面画。同年10月29日鲁迅在致陶元庆的信中说:“《彷徨》的书面实在非常有力,看了使人感动”。又在同年11月22日给他的信中,转告了德国美学家艾谔风对《彷徨》封面画的评议:“《彷徨》的封面,他说好的”,“只是椅背和坐上的图线,和全部的直线有些不调和。太阳画得极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彷徨》 初版本 封面 北新书局 小说集 美学家 鲁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