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5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一种新兴文化的理性审视——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论》
1
作者 樊志辉 丁立群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35-135,共1页
关键词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论》 邹广文 书评 理性分析 文学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哲学研究的新起点──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论》
2
作者 金华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60-60,共1页
关键词 书评 文化哲学研究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论》 大众文化 学术著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网络文学IP全版权开发中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
3
作者 王婉波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6-43,共8页
作为媒介融合的一种方式,跨媒介生产、叙事与传播正逐渐渗透到网络文学产业化与传统文化媒介化的组织架构和发展过程之中。传统文化的传播不再受限于单一媒介传播,而是被灵活运用于新兴媒介中,呈现出数字化、品牌化、娱乐IP化的跨媒介... 作为媒介融合的一种方式,跨媒介生产、叙事与传播正逐渐渗透到网络文学产业化与传统文化媒介化的组织架构和发展过程之中。传统文化的传播不再受限于单一媒介传播,而是被灵活运用于新兴媒介中,呈现出数字化、品牌化、娱乐IP化的跨媒介孵化特征。网络文学通过影视、动漫、游戏、有声读物等创意IP转化,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转化,不仅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也创造了新的融合发展模式。网络文学IP全版权开发中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既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也对其自身及IP产品回归主流、延展文化内涵、走精品化之路等起到重要作用。文章指出,目前网络文学IP全版权开发中传统文化的转化还存在一些问题,需多方协调配合,共同推动网络文学IP全版权开发中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网络文学 IP 全版权开发 传统文化 当代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审美教育 被引量:3
4
作者 张鸿声 王晓云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8-81,134,共5页
审美教育是我们当下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特别是在大众文化背景下,审美教育特别是艺术审美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大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的今天,培养和提高审美主体的审美感知力,对大众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艺术进行净化与优化,是审美教育当... 审美教育是我们当下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特别是在大众文化背景下,审美教育特别是艺术审美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大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的今天,培养和提高审美主体的审美感知力,对大众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艺术进行净化与优化,是审美教育当下面临的主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大众文化 艺术教育 审美教育 审美感知力 艺术创作 艺术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众时代的大众文化——从比较文化的视野看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 被引量:4
5
作者 杨扬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36-42,共7页
西方学者艾森斯塔德(S·N·Eisenstadt)在其研究工业化国家现代化问题的专著《现代化:抗拒与变迁》中,对包括西方工业化国家在内的社会现代化问题,进行了系统而详尽的分析.他指出工业化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随着政治上民主化的出... 西方学者艾森斯塔德(S·N·Eisenstadt)在其研究工业化国家现代化问题的专著《现代化:抗拒与变迁》中,对包括西方工业化国家在内的社会现代化问题,进行了系统而详尽的分析.他指出工业化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随着政治上民主化的出现,政治平等概念扩大,文化方面也将出现世俗化的发展趋向.所谓世俗化即长期处于低层的社会文化对传统及公认的价值观念发起冲击,从而使这些传统和公认的价值观念的可靠性程度降低.随着世俗化趋势的出现,社会文化将导致两方面的变迁,一是精英文化在更加广泛的群体之间进行竞争;二是大众文化出现,大众文化将使长期被上层文化蔑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文化 精英文化 文化批判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 大众时代 比较文化 大众 中国大众文化 社会文化 西方大众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电视剧与当代大众文化思潮——兼与曾庆瑞、尹鸿两位教授商榷 被引量:4
6
作者 张应辉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2-45,共4页
在当代大众文化思潮的影响下 ,中国电视剧领域的某些理论问题被混淆 ,造成具体作品在某种程度上被误读 ,并直接关系到电视剧创作的未来发展方向。曾庆瑞、尹鸿两位教授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当下电视剧的创作进行了有意义的论争。本文认为... 在当代大众文化思潮的影响下 ,中国电视剧领域的某些理论问题被混淆 ,造成具体作品在某种程度上被误读 ,并直接关系到电视剧创作的未来发展方向。曾庆瑞、尹鸿两位教授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当下电视剧的创作进行了有意义的论争。本文认为“大众文化”是一个被虚设的语境 ,大众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话语权。“大众”是不同权力话语集团争相亲和的对象 ,反映在电视剧领域 ,大众对作品的多元的合理的需求被它们按各自的意图曲解。电视剧作为当代主要文化艺术形态 ,天然地承载着提升人们精神素养、文化品位、审美能力的使命。商业因素对电视剧制作的介入并没有改变电视剧作为艺术的品格 ,当下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电视剧“美”的建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视剧 当代 大众文化 曾庆瑞 尹鸿 文化思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解大众文化》与当代中国 被引量:2
7
作者 陈立旭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8-26,155,共10页
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是当代文化研究转向的经典之作,其在大众文化研究上有诸多创新之处:克服了大众文化研究中结构主义和文化主义的偏狭,突出地强调了大众的主动性以及文化辨识力、生产力和创造力,充分地肯定了大众文化的积极功能特... 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是当代文化研究转向的经典之作,其在大众文化研究上有诸多创新之处:克服了大众文化研究中结构主义和文化主义的偏狭,突出地强调了大众的主动性以及文化辨识力、生产力和创造力,充分地肯定了大众文化的积极功能特别是其在意义、快感和社会认同流通中的作用;纠正了以往抬高"先锋文本"、贬低"大众文本"的做法,分析了大众文本的"生产者式特征",并给予了其积极的评价;提出了大众的文本辨识标准,即相关性标准;充分地肯定了大众文化积极的政治潜能。把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资源与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理论资源结合起来并将之导入当代中国语境,有助于建构更广阔的中国大众文化现象分析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解大众文化 费斯克 大众文化研究 当代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建设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文生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2-115,共4页
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重大标志。它的崛起,不仅打破了中国文化发展的传统格局,促进了文化体系自身的发展和繁荣,而且极大地满足了国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模塑了国民的现代品性,推动了社会文化的现代转型。然而,在快... 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重大标志。它的崛起,不仅打破了中国文化发展的传统格局,促进了文化体系自身的发展和繁荣,而且极大地满足了国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模塑了国民的现代品性,推动了社会文化的现代转型。然而,在快速发展中,也暴露出了许许多多的不足与缺陷:大众文化发展中的庸俗化、商业化、过度技术化倾向,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疏离化倾向,与文化大众的真正需求相脱节的倾向以及价值取向上的紊乱等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的健康发展和主体素质全面提升带来了非常消极的影响;因此,坚持以主流文化为引领,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发展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全面提升文化大众的人文素质和审美情趣,是促进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大众文化 发展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当代大众文化叙事的中国电视 被引量:3
9
作者 施旭升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0-83,共4页
历经了50年发展的中国电视,作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大众叙事文化形式,在商业文化、主流文化与精英文化兼容并包的形态当中,表现出特有的雅俗并举、传统与时尚并存以及寓教于乐的二元文化价值取向。只有在一种不可避免的审美化的趋势下,坚... 历经了50年发展的中国电视,作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大众叙事文化形式,在商业文化、主流文化与精英文化兼容并包的形态当中,表现出特有的雅俗并举、传统与时尚并存以及寓教于乐的二元文化价值取向。只有在一种不可避免的审美化的趋势下,坚持电视文化叙事的人本化立场,当今的中国电视才有可能避免成为单一的政治的"传声筒",或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避免走上一味媚俗的歧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视 大众文化叙事 审美化 人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批判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宁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23-125,共3页
20世纪 8 0年代中国兴起的大众文化在主流意识形态、市场经济及中国传统的社会心理、审美习惯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表现出与以往的文化艺术不同的审美形态和审美特征。与古典艺术的和谐美、近现代艺术的以对立为特征的崇高美不同的是 ,大... 20世纪 8 0年代中国兴起的大众文化在主流意识形态、市场经济及中国传统的社会心理、审美习惯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表现出与以往的文化艺术不同的审美形态和审美特征。与古典艺术的和谐美、近现代艺术的以对立为特征的崇高美不同的是 ,大众文化以极端化的形态表现着内在的融合趋势 ,从而成为走向辩证和谐美的过渡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当代 大众文化 审美批判 主流意识形态 审美形态 审美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美学发展的新视角──“大众文化与当代美学话语系统”学术讨论会综述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国柱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89-91,共3页
当代中国美学发展的新视角──“大众文化与当代美学话语系统”学术讨论会综述马国柱审美本身是一种生命体验和愉悦身心的活动,是任何人(包括人民大众)都享有的自由“权力”。尤其是在商品社会的时代,这种自由的权力对普通大众来说... 当代中国美学发展的新视角──“大众文化与当代美学话语系统”学术讨论会综述马国柱审美本身是一种生命体验和愉悦身心的活动,是任何人(包括人民大众)都享有的自由“权力”。尤其是在商品社会的时代,这种自由的权力对普通大众来说,似乎显得更为重要了。随着社会“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文化 审美文化 中国当代美学 中国美学 话语系统 传统美学 学术讨论会 新视角 意识形态 大众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当代中国服装表演与大众文化的互动共生 被引量:1
12
作者 戴岗 郭宁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0-162,共3页
在中国,作为大众文化现实表征的服装表演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以建构于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中的当代中国服装表演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与大众传媒、消费文化、大众娱乐的关系。正因为服装表演很好地反映大众文化的通俗文化、传播... 在中国,作为大众文化现实表征的服装表演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以建构于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中的当代中国服装表演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与大众传媒、消费文化、大众娱乐的关系。正因为服装表演很好地反映大众文化的通俗文化、传播文化、消费文化、商业文化复合体这一内涵,因而探讨大众文化语境中的中国服装表演独特的个性,有助于当代中国服装表演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服装表演 大众传媒 消费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众文化语境下中国当代艳俗艺术问题的再反思
13
作者 邓亚楠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1-244,共4页
艳俗艺术是和其他艺术一样具有双重特质的艺术文本,它既是现实的又是超现实的。现实性构成艳俗艺术的基础,超现实性决定艳俗艺术阐释空间的深度和广度。中国当代艳俗艺术从一开始就试图在现实与超现实之间寻找一种新的叙事方式,然而,现... 艳俗艺术是和其他艺术一样具有双重特质的艺术文本,它既是现实的又是超现实的。现实性构成艳俗艺术的基础,超现实性决定艳俗艺术阐释空间的深度和广度。中国当代艳俗艺术从一开始就试图在现实与超现实之间寻找一种新的叙事方式,然而,现实的影响使艳俗艺术在历史先天性上表现出了与大众文化一样明显的偏颇。因此,在未来文化发展进程中,艳俗艺术如何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强化文化的价值功能,这将是其面临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文化语境 中国当代 艳俗艺术 再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略
14
作者 张善平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0-44,113,共6页
大众文化蕴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大众文化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我们着眼系统性的视角,加强主导文化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对社会舆论的引领和对社会生活的引领,发挥精... 大众文化蕴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大众文化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我们着眼系统性的视角,加强主导文化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对社会舆论的引领和对社会生活的引领,发挥精英文化中文艺批评的导向功能、优秀作品的促进功能,优化大众文化的生成机制即强化生产者的文化自觉、提升消费者的文化审美、增强传播者的文化责任、创新对文化市场的管理,是促进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之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文化建设 大众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必要性 系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当代中国新闻学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保军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7,共8页
建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新闻学,是事关构建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大问题。新闻学的理论性,是指主体通过“新闻学术”的方式对新闻现象、新闻实践的把握特性;新闻学的实践性,是指新闻学根源于新闻实践、又可以回归新闻实践... 建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新闻学,是事关构建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大问题。新闻学的理论性,是指主体通过“新闻学术”的方式对新闻现象、新闻实践的把握特性;新闻学的实践性,是指新闻学根源于新闻实践、又可以回归新闻实践的特性。理论与实践是人们把握世界的两种不同但又可以互补的方式,新闻理论是理论,新闻实践是实践,它们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存在,但理论可以把握实践,实践可以运用理论,能够达到认识论、实践论上的统一;而要实践二者的统一,既要全面准确认识新闻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内涵,更要高度重视新闻学的实践性,还要特别注意在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过程中,理论与实践互相尊重、相向而行,即不仅是新闻理论向新闻实践靠近,新闻实践也要向新闻理论靠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新闻学 理论性 实践性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当代中国新闻学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保军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28,共9页
特殊是普遍存在的,普遍蕴含于特殊之中,地方知识与普遍知识是可以统一的。建构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的知识体系,要求我们既要关注人类新闻活动的普遍变化、共同问题,也要特别关注中国新闻实践的特殊变革、地方问题。自主的新闻学知识体系... 特殊是普遍存在的,普遍蕴含于特殊之中,地方知识与普遍知识是可以统一的。建构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的知识体系,要求我们既要关注人类新闻活动的普遍变化、共同问题,也要特别关注中国新闻实践的特殊变革、地方问题。自主的新闻学知识体系,并不是封闭的、自说自话、只做自我辩护的知识体系,而是既能科学合理解释中国新闻现象又能科学合理解释世界新闻现象的知识体系。建构当代中国新闻学,既要反对知识生产领域中各种自我普遍主义或中心主义,也要警惕各种形式的特殊主义或例外主义,努力把面向未来的当代中国新闻学建构成为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新闻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新闻学 普遍性 特殊性 普遍性焦虑症 普遍与特殊相统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观研究”开题会综述 被引量:1
17
作者 朱楠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7-128,共2页
一 2011年12月17日,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陶东风教授任首席专家的2011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观研究”举行了开题会。与会专家围绕大众文化价值理论、大众文化的价值误区、大众文化价值观比较... 一 2011年12月17日,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陶东风教授任首席专家的2011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观研究”举行了开题会。与会专家围绕大众文化价值理论、大众文化的价值误区、大众文化价值观比较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价值观 大众文化 当代中国 开题会 综述 社会科学基金 首都师范大学 招标项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交叉性更强的当代中国新闻学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保军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14,共10页
学科是人类自身的建构和设置,现实世界本就是不分科的整体性存在,同时,在一定的学科范围内,存在着仅凭该学科自身单一力量无法完全解决的学术问题,这要求已经分科的不同学科之间要通力合作,解决面临的共同社会问题。新闻活动作为贯穿于... 学科是人类自身的建构和设置,现实世界本就是不分科的整体性存在,同时,在一定的学科范围内,存在着仅凭该学科自身单一力量无法完全解决的学术问题,这要求已经分科的不同学科之间要通力合作,解决面临的共同社会问题。新闻活动作为贯穿于人类各种活动之中的一种活动,与各种社会活动有着内在的密切关系,它所面对的几乎所有问题,原则上都不是单一的新闻学问题,而是综合性的问题,需要交叉或跨学科的研究。交叉学科(跨学科)既是新闻研究活动的展开方式,也是学科结构的基本分支。跨学科研究是解决新闻领域复杂问题的必然方式,也是知识创新越来越重要的动力。新闻领域本身的快速变革,以及伴随而来的综合问题、复杂问题日益增多的情况,使得构建交叉性或跨学科新闻学成为当代中国新闻学的重要任务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新闻学 交叉性(跨学科性) 交叉新闻学(跨学科新闻学) 新闻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企业史编纂的特点与思想研究
19
作者 张勇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6-209,共14页
企业史较为全面地记录了企业的发展历程及诸方面信息,既承载着“存史、资治、教化”的社会功能,又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基础性史料支撑。通过考察当代中国企业史编纂情况可知,1949—1978年计划经济时期的企业史编纂,在编纂主体、调研方式、... 企业史较为全面地记录了企业的发展历程及诸方面信息,既承载着“存史、资治、教化”的社会功能,又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基础性史料支撑。通过考察当代中国企业史编纂情况可知,1949—1978年计划经济时期的企业史编纂,在编纂主体、调研方式、历史分期、主要内容等方面具有较为鲜明的特征。与1978年之前相比,改革开放后的企业史数量更为庞大,企业史编纂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前一阶段的特点与思想,不过编纂主体与形式更加多元,编纂思想愈发科学与完善,整体而言编纂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这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长足发展以及学术研究与理论体系不断成熟的重要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企业史编纂 编纂特点 史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文论话语形态及新媒介文论话语形态建构
20
作者 单小曦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3,共9页
文论话语形态即受社会、历史、文化等各方力量、权力关系规约的关于文艺基本问题讲述、传递、接受行为的整体样态,是一种特殊“场语”的不断生成和涌现。1978年以来的40多年间,当代中国文论界涌现出十多种代表性文论话语形态,展现了当... 文论话语形态即受社会、历史、文化等各方力量、权力关系规约的关于文艺基本问题讲述、传递、接受行为的整体样态,是一种特殊“场语”的不断生成和涌现。1978年以来的40多年间,当代中国文论界涌现出十多种代表性文论话语形态,展现了当代中国文论发展的基本面貌、实绩和特点。但这些话语形态基本是以书写一印刷文艺现象为研究对象的。1990年代以来,中国新媒介文艺获得了快速发展,在新媒介前卫艺术、超文本文艺、网络文艺、自媒体文艺短视频、人工智能文艺等方面具体展现出了发展实绩。对这种新兴文艺现象,当代中国各种代表性文论话语形态难以给出充分解释。面向现实和未来,当代中国文论需要发展建设以新媒介文艺现象为研究旨归的新媒介文论话语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文论 话语形态 新媒介文论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