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师心使气:《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形、影、神之困 |
徐径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2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是“文”吗?——兼论“辞”的文体特点 |
李定广
丁震寰
|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3
|
《归去来兮辞》再议——让我们向远方的陶渊明再走近一步 |
张诒三
|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6
|
|
4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来”字考辨 |
王小敏
代振宇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
|
|
5
|
《归去来兮辞》隐逸情结的文图置换 |
王怀平
|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2
|
|
6
|
再论《论语》和《归去来兮辞》的“植杖”——与《“植杖”释义勘正》商榷 |
颜春峰
汪少华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7
|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
刘志江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18 |
4
|
|
8
|
《归去来兮辞》的典型意义 |
徐利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07 |
2
|
|
9
|
《归去来兮辞》“双美”探析 |
李江杰
王婷婷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18 |
1
|
|
10
|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可以不辞官吗 |
王军
|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0 |
|
11
|
苏轼对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再创作 |
熊言安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16 |
0 |
|
12
|
《归去来兮辞》的主题意蕴和表现艺术 |
史月婵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6 |
5
|
|
13
|
解读《归去来兮辞》的隐士文化 |
孙亚杰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03 |
2
|
|
14
|
《归去来兮辞》题旨辨析 |
徐新平
|
《中国文学研究》
|
2000 |
6
|
|
15
|
《归去来兮辞》三题 |
戎椿年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0 |
1
|
|
16
|
生命的觉醒,人生的解脱——读《归去来兮辞》 |
林丽钦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17
|
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以《归去来兮辞》教学为例 |
李永茂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4 |
2
|
|
18
|
《归去来兮辞》的张力世界 |
肖峰旭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19
|
“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经”——浅析《归去来兮辞》的谋篇特点 |
陆精康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00 |
1
|
|
20
|
关于陶渊明的再评价——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说起 |
张莉莉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