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师心使气:《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形、影、神之困
1
作者 徐径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5-48,共4页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隐藏着三重人生困厄,这可以借助其《形影神》组诗中的“形”“影”“神”进行剖析。“形”之困,在于归隐未彻底解决个体被世俗束缚的困境;“影”之困,体现在对心性自然的追求和“求善立名”的抵牾;“神”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隐藏着三重人生困厄,这可以借助其《形影神》组诗中的“形”“影”“神”进行剖析。“形”之困,在于归隐未彻底解决个体被世俗束缚的困境;“影”之困,体现在对心性自然的追求和“求善立名”的抵牾;“神”之困,是个体生命有限与自然无限的矛盾,也是困厄之根本所在。厘清这三重困厄,有助于突破“乐与悲”的常规解读思路,从而更为准确地把握辞赋的精神指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困厄 《形影神》 陶渊明 《归去来兮(并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是“文”吗?——兼论“辞”的文体特点
2
作者 李定广 丁震寰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4-43,共10页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高中《语文》课本定为“文”,而当代研究著作及诗文选本中,或被归为“诗”,或被归为“文”,使得《归去来兮辞》文体归属成了疑难问题。经考察,《归去来兮辞》在宋前被归于“辞”或“诗”无异议,宋代开始有人将其...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高中《语文》课本定为“文”,而当代研究著作及诗文选本中,或被归为“诗”,或被归为“文”,使得《归去来兮辞》文体归属成了疑难问题。经考察,《归去来兮辞》在宋前被归于“辞”或“诗”无异议,宋代开始有人将其视作“文”。“辞”作为文体概念时有两重含义,其一指“楚辞体”的诗,与“骚”实为一体异名,这一文体常与“赋”发生混淆。较之于“赋”,在文体形式上“辞”在句中或句末多带有“兮”字或其他语气助词;在文体属性上“辞”更多的是直接自我抒情,与“赋”以铺陈体物为主有别;文体写作上“辞”的感情流动是作品内部生发的,即所谓“潜气内转”,“赋”则多靠使用关联词连接意脉。其二指歌词,这一文体概念后来被“词”包含。《归去来兮辞》完全符合“辞”的文体特点,本质属性是诗,在当下文体分类中应该归于诗而非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去来兮 文体归属 赋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归去来兮辞》再议——让我们向远方的陶渊明再走近一步 被引量:6
3
作者 张诒三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5-101,282,共7页
《学术界》2011年第7期《关于〈归去来兮辞〉的几个问题》一文,针对《文学遗产》2005年第1期《〈归去来兮辞〉索隐三例》的观点进行辩驳,但是,强调字面义不能否定双关义的存在,双关义不会给陶渊明带来"僭逆"之罪,双关义的存... 《学术界》2011年第7期《关于〈归去来兮辞〉的几个问题》一文,针对《文学遗产》2005年第1期《〈归去来兮辞〉索隐三例》的观点进行辩驳,但是,强调字面义不能否定双关义的存在,双关义不会给陶渊明带来"僭逆"之罪,双关义的存在尽管只是一种可能性,但是,否证的方法宜另辟蹊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去来兮 字面义 双关义 可能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来”字考辨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小敏 代振宇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6-111,共6页
关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来"字的解释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持"语气词"说者虽众,然或论据单一,疑点重重;或局限于浮泛的解析层面,却并不符合陶翁作品的内质深意,存在诸多误读。本文从陶渊明作品的用... 关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来"字的解释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持"语气词"说者虽众,然或论据单一,疑点重重;或局限于浮泛的解析层面,却并不符合陶翁作品的内质深意,存在诸多误读。本文从陶渊明作品的用词习惯和生平经历入手,以理解陶渊明作品深层内涵为基础,对与其相关作品中"来"字的用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考证,注重考察陶渊明作品深远的"诗意"内容,并进而探究了《归去来兮辞》"来"字的词性与意义,认为"来"字为实词,表示由彼至此、由远及近,与"去"、"往"的意义相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去来兮 陶渊明 “来” 词性 词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归去来兮辞》隐逸情结的文图置换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怀平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8-133,共6页
《归去来兮辞》表现了陶渊明的隐逸理想,体现了古代文人隐逸于朝市中的入世精神与隐逸于山林中的出世精神。《归去来兮辞》深刻的隐逸情结引发了后世诸多文人的精神共鸣,其图景式描绘契合于图像符号的表现,因此出现了诸多图像作品对《... 《归去来兮辞》表现了陶渊明的隐逸理想,体现了古代文人隐逸于朝市中的入世精神与隐逸于山林中的出世精神。《归去来兮辞》深刻的隐逸情结引发了后世诸多文人的精神共鸣,其图景式描绘契合于图像符号的表现,因此出现了诸多图像作品对《归去来兮辞》的模仿与再创造。在从《归去来兮辞》到图像作品的文图置换性创作中,古代隐逸实践中的入世精神与出世精神化生出形态各异的可视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去来兮 隐逸情结 文学 图像 置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论语》和《归去来兮辞》的“植杖”——与《“植杖”释义勘正》商榷 被引量:1
6
作者 颜春峰 汪少华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49-50,共2页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杨宝生《“植杖”释义勘正》(《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7期,以下简称《勘正》)认为此“杖”不是“手杖”而是“犁杖”。这一“勘正”其实是以正为误,不能成立。
关键词 《归去来兮 “植杖” 勘正 《论语》 释义 中学语文教学 陶渊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被引量:4
7
作者 刘志江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5-67,共3页
1.文本分析。《归去来兮辞》表达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叙写了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陶渊明的归隐是回归本心之举,即文中所说的“委心任去留”。但陶渊明归隐后的真实情感并不是一个“乐”字所... 1.文本分析。《归去来兮辞》表达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叙写了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陶渊明的归隐是回归本心之举,即文中所说的“委心任去留”。但陶渊明归隐后的真实情感并不是一个“乐”字所能概括的,如“既自以心为形役”“感吾生之行休”“聊乘化以归尽”等语句,带有伤感、消极的色彩,似乎与“乐”不相和谐,其实却正反映了陶渊明选择归隐的决绝,以及归隐后的真正放旷、真率与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去来兮 教学设计 田园生活 陶渊明 文本分析 生活乐趣 真实情感 “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归去来兮辞》的典型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徐利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43-43,共1页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受到历代读者的欢迎。这篇文章虽然采用了楚辞的体式,但作者却能自出机杼,不受楚辞中怨愤、悲伤情调的影响,表现出一种淡远潇洒的风格.表现出人生之乐趣。
关键词 《归去来兮 陶渊明 文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归去来兮辞》“双美”探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江杰 王婷婷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52-54,共3页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历来被赞誉为表达归隐意识的创作高峰,而其独特的"双美"表现艺术在"隐士"光环下被人们忽略。《归去来兮辞》采用叙述与抒情双线结构,巧妙运用现实与想象交融的创作手法,于自然表达之中渗透...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历来被赞誉为表达归隐意识的创作高峰,而其独特的"双美"表现艺术在"隐士"光环下被人们忽略。《归去来兮辞》采用叙述与抒情双线结构,巧妙运用现实与想象交融的创作手法,于自然表达之中渗透人生哲理,体现出高超的"双美"艺术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去来兮 “双美” 艺术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可以不辞官吗
10
作者 王军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39-40,共2页
关键词 陶渊明 散文 《归去来兮 魏晋 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轼对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再创作
11
作者 熊言安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0-43,共4页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十一月毅然辞去彭泽令,并作《归去来兮辞》一文,表达归隐田园的欣喜之情。陶渊明的品节以及归隐田园的心态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历代有不少文人通过再创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陶...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十一月毅然辞去彭泽令,并作《归去来兮辞》一文,表达归隐田园的欣喜之情。陶渊明的品节以及归隐田园的心态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历代有不少文人通过再创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陶渊明品节的尊崇和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其中,苏轼对《归去来兮辞》再创作的时间最早,次数最多,对此文的传播和影响也最为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去来兮 陶渊明 再创作 苏轼 田园生活 归隐 文人 向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归去来兮辞》的主题意蕴和表现艺术 被引量:5
12
作者 史月婵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Z期53-54,共2页
陶渊明是我国魏晋时期的诗文辞赋大家,他的《归去来兮辞》流传千古,为后世传颂。近几年学术界对《归去来兮辞》的研究走向多元化。《归去来兮辞》继承魏晋抒情小赋优秀叙述传统,同时洗净赋辞华丽外表,将诗词中含蓄蕴藉、情景交融的特点... 陶渊明是我国魏晋时期的诗文辞赋大家,他的《归去来兮辞》流传千古,为后世传颂。近几年学术界对《归去来兮辞》的研究走向多元化。《归去来兮辞》继承魏晋抒情小赋优秀叙述传统,同时洗净赋辞华丽外表,将诗词中含蓄蕴藉、情景交融的特点融合赋辞之中,展现出"物我统一,万物归宗"的老庄思想,这就是陶渊明臻于圆融的人生和艺术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去来兮 主题意蕴 表现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读《归去来兮辞》的隐士文化 被引量:2
13
作者 孙亚杰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4-35,共2页
<归去来兮辞>(下面简称<归>)是我国古代"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传世名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对这篇作品评价甚高:"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读此诗,扑面而来的是一缕中国古代圣... <归去来兮辞>(下面简称<归>)是我国古代"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传世名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对这篇作品评价甚高:"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读此诗,扑面而来的是一缕中国古代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遗风,让我们寻根到一种恬淡的隐士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去来兮 隐士文化 高中 语文教学 诗歌 陶渊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归去来兮辞》题旨辨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徐新平 《中国文学研究》 2000年第2期30-32,共3页
《归去来辞》用大量的篇幅写隐居的乐趣 ,不是对归隐生活的实写 ,而是为了化解彭泽归隐时特有的“惆怅而独悲”的心情 ,悬想归隐后的种种美好 ,是为了坚定当时诀别官场的决心 ,表现了作者在人生的重大转折关头的特殊心态。
关键词 <<归去来兮>> 陶渊明 诗歌 主题思想 心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归去来兮辞》三题 被引量:1
15
作者 戎椿年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111-112,共2页
一、“辞”是什么?有中学生问,《归去来兮辞》题中的“辞”是什么意思?“辞”是一种不常见的文体,是一种介乎散文、诗歌之间的文体。人们通常总把“辞”同“赋”放在一起,统称之为“辞赋”。“辞”和“赋”都属韵文,“辞”比之于... 一、“辞”是什么?有中学生问,《归去来兮辞》题中的“辞”是什么意思?“辞”是一种不常见的文体,是一种介乎散文、诗歌之间的文体。人们通常总把“辞”同“赋”放在一起,统称之为“辞赋”。“辞”和“赋”都属韵文,“辞”比之于“赋”更接近于诗歌,富于抒情和浪漫色彩。“辞”一般也要押韵,多用对偶句,能够吟唱,有抑扬顿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去来兮 三题 对偶句 韵脚 阳声韵 诗歌 结构体制 分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的觉醒,人生的解脱——读《归去来兮辞》 被引量:2
16
作者 林丽钦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5-46,共2页
欧阳修曾这样评价《归去来兮辞》:“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其不事雕琢的文字,潇洒出尘的意象,通脱自然的审美,让许多文人赞叹不已。尤其是其生命意识的觉醒,对“心”的推崇坚守,自动自觉放弃官场,回归自... 欧阳修曾这样评价《归去来兮辞》:“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其不事雕琢的文字,潇洒出尘的意象,通脱自然的审美,让许多文人赞叹不已。尤其是其生命意识的觉醒,对“心”的推崇坚守,自动自觉放弃官场,回归自然的行为,连苏轼都觉得难以“师范其万一”。《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仕”与“归”的分水岭。明明“质性自然”“违己交病”,仍不得不为官12载,从29岁起“投耒去学仕”,到41岁毅然决然地辞去彭泽县令,五度出仕,五度归隐。他终于在周而复始的分裂中理顺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以《归去来兮辞》发出从此与官场永隔,终身与自然亲近的宣言。从身心分裂的痛苦到最后对“天命”的接受顺随和对造化的臣服参破中,陶渊明完成了自我解脱。全文从四个层面对生命觉醒、人生解脱进行了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去来兮 生命觉醒 生命意识 人生 回归自然 身心分裂 陶渊明 “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以《归去来兮辞》教学为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永茂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36-38,共3页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和新课程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各种语文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江苏灌南新知学校的“自学·交流”教学模式、
关键词 语文教学模式 《归去来兮 学习主体 学生 改革步伐 课程理念 新课程 自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归去来兮辞》的张力世界 被引量:1
18
作者 肖峰旭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8-40,共3页
《归去来兮辞》依托“悲”“喜”双重情感蕴涵的交织混融,对应归去和归来的不同行为立场,彰显出对“归”的形而上思考,提出了个体从凡俗中超然解脱的两重路径,从而使得其文本张力十足,价值丰富。
关键词 《归去来兮 情感蕴涵 行为立场 解脱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经”——浅析《归去来兮辞》的谋篇特点 被引量:1
19
作者 陆精康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27-28,共2页
关键词 《归去来兮 陶渊明 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 中学
全文增补中
关于陶渊明的再评价——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说起
20
作者 张莉莉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6期23-25,79,共4页
从古到今,从东方到西方,关于这位汉魏八百年间第一诗人陶渊明的研究、评论文章已有充栋之嫌,但是,在批判了极左思潮的今天,我以为有必要对这位文化伟人的思想、文字、影响做一番重新估价的工作,于是,便有了这“又一篇”文字的构思。
关键词 陶渊明 《归去来兮 再评价 获骋 《读山海经》 文字 宣言书 作品 杂诗 文化伟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