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弗洛伊德主义与当代文化史书写——评《弗洛伊德主义新论》 |
蒋柯
蒋子修
|
《应用心理学》
CSSCI
|
2019 |
0 |
|
2
|
永远的弗洛伊德--由《弗洛伊德主义新论》引发的感想 |
高峰强
|
《心理研究》
CSSCI
|
2023 |
1
|
|
3
|
精神分析运动中的中国智慧——评《弗洛伊德主义新论》 |
高申春
侯东辉
|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4
|
真正走进弗洛伊德的精神世界——评《弗洛伊德主义新论》 |
孟维杰
|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0 |
|
5
|
卢西安·弗洛伊德的写实主义绘画 |
刘长琴
|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
2024 |
1
|
|
6
|
试评弗洛伊德主义 |
车文博
|
《应用心理学》
|
1982 |
2
|
|
7
|
论格非玄学侦探小说中的弗洛伊德主义表征 |
袁洪庚
|
《长江学术》
CSSCI
|
2020 |
1
|
|
8
|
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分析的学说和弗洛伊德主义 |
赵璧如
|
《心理学探新》
|
1983 |
0 |
|
9
|
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和弗洛伊德主义 |
杜蓓
|
《今古文创》
|
2022 |
0 |
|
10
|
弗洛伊德主义的生命力 |
张光玲
|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
2004 |
4
|
|
11
|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对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影响 |
柳晓燕
|
《美术教育研究》
|
2013 |
1
|
|
12
|
《奥兰多》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殊途同归 |
蔡芳
谢葆辉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2
|
|
13
|
徘徊的幽灵——弗洛伊德主义对中国二十世纪文学的影响 |
尹鸿
|
《中国文学研究》
|
1991 |
1
|
|
14
|
敏感者的生命色彩——卢西安·弗洛伊德及其艺术的主观解读 |
罗石涌
|
《美术大观》
|
2010 |
2
|
|
15
|
精神分析与释义学——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方法论 |
刘翔平
|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2
|
|
16
|
罗伯-格里耶作品中的弗洛伊德主义因素 |
杨令飞
|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
1994 |
1
|
|
17
|
弗洛伊德、尼采及表现主义戏剧对奥尼尔《悲悼》的影响 |
李伟华
|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
2004 |
0 |
|
18
|
弗洛伊德主义在中国的兴衰及命运——兼评《弗洛伊德主义原著选辑》 |
金戈
|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0 |
|
19
|
弗洛伊德主义略评 |
|
《文艺理论研究》
|
1988 |
0 |
|
20
|
弗洛伊德主义和新弗洛伊德主义 |
J.纳海姆
史民德
|
《心理学探新》
|
198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