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郭象注《庄子》与《庄子》注郭象——诠释学视域中《庄子注》的哲学义蕴 被引量:6
1
作者 臧要科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5-107,共3页
以西方诠释学为参照系和对话者,中国哲学呈现为以经典为基础的哲学之思,以经典为依据,是哲学之思的主要形式,"天人之际"是其所指向的主要对象。在诠释者与文本之间,不同的视域相激相荡,意义不断生成,郭象注《庄子》作为哲学事... 以西方诠释学为参照系和对话者,中国哲学呈现为以经典为基础的哲学之思,以经典为依据,是哲学之思的主要形式,"天人之际"是其所指向的主要对象。在诠释者与文本之间,不同的视域相激相荡,意义不断生成,郭象注《庄子》作为哲学事件,代表着一种成熟,它不仅表现在郭象注《庄子》时对诠释者与文本愿意之间矛盾的解决思路中,更表现在郭象《庄子注》中所表达思想内容即"游于羿之彀中与独化于玄冥之境"中,儒与道,名教与自然,人的现实关怀与精神超越在此得到了安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诠释学 哲学之思 郭象 《庄子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向秀《庄子注》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晓毅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90-96,105,共8页
学术界一般认为,向秀《庄子注》是魏末“竹林之游”时期的作品,这是一个误解。向秀经历了正始、魏末和晋初三个文化时代,虽然注释《庄子》的工作亦完全可能开始于魏末,但是作为一部未竟的遗著,其最终“成书”,是作者的逝世时间——西晋... 学术界一般认为,向秀《庄子注》是魏末“竹林之游”时期的作品,这是一个误解。向秀经历了正始、魏末和晋初三个文化时代,虽然注释《庄子》的工作亦完全可能开始于魏末,但是作为一部未竟的遗著,其最终“成书”,是作者的逝世时间——西晋成宁元年(公元275年)前后。在血腥的魏晋禅代道路上,向秀曾追随嵇康,以《庄子》“人性自然”为旗帜反抗司马氏虚伪的名教之治,却最终不得不屈服于政治强权,成为西晋王朝的高官。他的《庄子注》,开辟了以“入世”精神诠释《庄子》的新思路,反映了西晋前期玄学思潮的时代精神。从表面上看,向秀似乎摈弃了魏末竹林之游的偏激倾向,回归了正始之音,以《庄》学形式,重复着儒、道合一的玄学主题,但是终极关怀却发生重大变异:返朴归真的社会理想被个体生命的舒适所替代,汉魏之际儒道哲学的社会批判精神被阉割,化为对一切不合理现实的认同。由于向秀《庄子注》表达了正始、竹林名士在第一次玄学思潮退潮时消极妥协的心态,不适合元康名士的理论胃口。因此,在玄学第二次高潮到来的元康时期被思想界冷落,未能流行于世。而当元康玄学因八王之乱再次跌入低谷时,其理论价值才被郭象重新发现。郭象以其完善的本体论学术方法,成功地吸收了向秀的思想精华,使“名教”与“自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注》 向秀 《庄子 玄学名士 竹林之游 郭象 玄学思潮 世说新语 时代精神 宇宙生成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象《庄子注》诠释方法论新探 被引量:1
3
作者 周光庆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3-100,共8页
由于学术界存在某些误解,以为"寄言出意"是郭象注释《庄子》的"根本方法",是郭象齐一儒道、调和"自然"与"名教"、建立其哲学体系的"根本方法",故而笔者追随诸位学者之后进行郭象《... 由于学术界存在某些误解,以为"寄言出意"是郭象注释《庄子》的"根本方法",是郭象齐一儒道、调和"自然"与"名教"、建立其哲学体系的"根本方法",故而笔者追随诸位学者之后进行郭象《庄子注》诠释方法论新探,尝试提出并论证郭象《庄子注》创建的三种主要诠释方法论:一、要其会归而遗其所寄,即透过"寄言"以发掘出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意;二、顺其章法以探微索隐,即紧扣文本以分析章法而层层解说、层层推理;三、参与论辩以阐发义理,即诠释者本人参与经典文本所表述的论辩场面以阐发义理。本文认为,以上三种诠释方法互动互补而自成系统,才是郭象《庄子注》诠释方法论的本质特征和独特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象 《庄子注》 经典诠释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象《庄子注》的哲学方法探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罗彩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1-117,共7页
郭象《庄子注》通过寄言出意、辩名析理、"迹"与"所以迹"的哲学方法来融合儒道思想,构建起独具特色的万物自生的本体论、性分冥极的人生论及内外相及的圣人论,以此解决当时社会有为与无为、社会体制与个人自由、名... 郭象《庄子注》通过寄言出意、辩名析理、"迹"与"所以迹"的哲学方法来融合儒道思想,构建起独具特色的万物自生的本体论、性分冥极的人生论及内外相及的圣人论,以此解决当时社会有为与无为、社会体制与个人自由、名教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象 《庄子注》 哲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向秀《庄子注》别本略论
5
作者 黄圣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9-74,共6页
向秀、郭象两家《庄子注》的关系问题是学界讨论的一个焦点。向注别本的存在与否可以成为解决此问题的一个关键。从史料比较和逻辑分析的结果看,向注别本是极有可能存在的。在向、郭两家《庄子注》的关系上,所谓“述广”说和“盗窃”说... 向秀、郭象两家《庄子注》的关系问题是学界讨论的一个焦点。向注别本的存在与否可以成为解决此问题的一个关键。从史料比较和逻辑分析的结果看,向注别本是极有可能存在的。在向、郭两家《庄子注》的关系上,所谓“述广”说和“盗窃”说是能够并存的,我们应把今本《庄子注》视为向、郭两人共同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注》 述广说 盗窃说 别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朝名士”思想对话的历史考析——裴頠《崇有论》与郭象《庄子注》 被引量:1
6
作者 祝捷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6-90,共5页
裴頠《崇有论》与郭象《庄子注》是西晋时期的代表性哲学著作。通过对"中朝名士"政治历史背景的系统考察,以及裴頠《崇有论》与郭象《庄子注》在文辞与义理上的对应性研究,我们认为,裴頠《崇有论》以儒学立论,代表了西晋中央... 裴頠《崇有论》与郭象《庄子注》是西晋时期的代表性哲学著作。通过对"中朝名士"政治历史背景的系统考察,以及裴頠《崇有论》与郭象《庄子注》在文辞与义理上的对应性研究,我们认为,裴頠《崇有论》以儒学立论,代表了西晋中央朝廷的皇族立场。郭象《庄子注》则以"庄子"道家思想立论,代表了地方士族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衍 裴頠 《崇有论》 郭象 《庄子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圣外王之道”——郭象《庄子注》对《庄子》的强制阐释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国民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5-164,共10页
我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经典文本的阐释具有密切的关系,解释者往往以经典阐释的方式展开哲学体系的建构。向秀、郭象之阐释《庄子》,打破了视域融合的平衡,突破了文本客观性的限度,肆意地发挥其主观思想,建构了一套新的玄学体系,是“过度... 我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经典文本的阐释具有密切的关系,解释者往往以经典阐释的方式展开哲学体系的建构。向秀、郭象之阐释《庄子》,打破了视域融合的平衡,突破了文本客观性的限度,肆意地发挥其主观思想,建构了一套新的玄学体系,是“过度诠释”“强制阐释”的典范。郭象之诠释的基本目的是“内圣外王之道”,即把庄子的方外之道转化为玄学的“外内相冥之道”,圣人养心养神即治国平天下。这是以养心养神为主而以治天下为辅的统一,即以道家思想为主而以儒家思想为辅的统一。郭象运用“寄言以出意”的解释方法,一是以庄文为寄言,非真非信;二是夸大寄言与出意之间的重大间距性,从而忘言以得意。这一方面有利于郭象摆脱庄文的限制,而较为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主观思想,以填补意义间距的空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郭象消解庄文之义与他所阐释“庄子之意”之间的矛盾冲突,以确证其解释的有效性、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象 《庄子注》 《庄子 强制阐释 内圣外王之道 寄言以出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象“独化”论思想体系析微 被引量:1
8
作者 黄圣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4-97,共14页
"独化"是郭象哲学的核心性范畴。以"独化"范畴为中心,在郭象的自然观中存在着一纵一横两条逻辑链条。纵向性的逻辑链条存在于个体物自身领域之内,其内容主要是"无待与自生"进而"独化于玄冥"进... "独化"是郭象哲学的核心性范畴。以"独化"范畴为中心,在郭象的自然观中存在着一纵一横两条逻辑链条。纵向性的逻辑链条存在于个体物自身领域之内,其内容主要是"无待与自生"进而"独化于玄冥"进而"逍遥与安命"的思想结构。横向性的逻辑链条存在于物与物之间关系的领域之内,其内容主要是"独化与相因"进而"相因与玄合(玄冥之境)"进而"逍遥与安命"的思想结构。在郭象哲学中,这种一纵一横的逻辑链条同时向心性和政治等领域扩展,从而做到了其整个理论体系的完整和统一。分析"独化"论的思想体系,将有助于我们从整体性的角度深化对郭象玄学思想的把握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象 《庄子注》 独化论 相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天籁”之喻看中国诗学创作美学观
9
作者 孙学堂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37-141,共5页
关键词 中国诗学 创作美学 天籁 自然之美 谢灵运 《庄子注》 审美理想 黄庭坚 心物关系 自然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的蜕变:从《老子》到郭象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笑敢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1-52,166,共13页
严遵《老子指归》、《老子河上公注》、《老子想尔注》、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以及郭象对《老子》和《庄子》的注疏和阐发这五部重要的注释类著作,对"自然"一词有着各具特色的解释、运用、乃至改造和创发。从中可见,《老子... 严遵《老子指归》、《老子河上公注》、《老子想尔注》、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以及郭象对《老子》和《庄子》的注疏和阐发这五部重要的注释类著作,对"自然"一词有着各具特色的解释、运用、乃至改造和创发。从中可见,《老子》之自然的哲学义或体系义并未得到后人的领悟和继承,而是汇入或淹没于百花各自盛开的景观之中。这种流变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自然一词的词义,但也忘却和掩盖了《老子》之自然的宏大眼光和胸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在自然(本性自然) 外在自然 社会自然 《老子》 《老子指归》 《老子河上公注》 《老子想尔注》 《老子道德经注》 《庄子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象哲学唯物说
11
作者 蔡四桂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3年第5期61-64,共4页
郭象(252—312)是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哲学思想散见于《庄子注》。 对郭象《庄子注》的评价,除唐长孺先生肯定其“崇有”、“唯物”(见唐著《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之外,多数学者认为它属于神秘主义、唯心主义、甚至讥之为... 郭象(252—312)是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哲学思想散见于《庄子注》。 对郭象《庄子注》的评价,除唐长孺先生肯定其“崇有”、“唯物”(见唐著《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之外,多数学者认为它属于神秘主义、唯心主义、甚至讥之为“黑暗哲学”。他们说:郭象“并不崇有而恰恰是贵无”,郭象所说的“‘玄冥之境’其实就是无的别名”,“是一种神秘的、看不见、摸不到的精神境界”。有的还不顾时间先后,硬说郭象只是“表面上接过了、承袭了裴頠的崇有论”,只是为了“回答裴頠的挑战”来讲自己的哲学的。(这些观点参见某些中国哲学史教科书、某些关于郭象的评传、论文。) 本人认为,郭象长裴頠(267—300)十五、六岁,且史称其“少有才理,慕道好学,记志《老》、《庄》。时人咸以为王弼之亚”(《世说新语·文学篇》注引《文士伟》,又见《晋书·郭象传》,《庚(山豆攵)传》),其思想形成,不可能在裴頠之后,其“无不能生有”、“万物自生”、“独化于玄冥之境”的理论决不是对裴頠的承袭。这个理论,怎么也不能说“是直接继承王弼的唯心主义本体论”。恰恰相反,应属于朴素唯物主义阵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象 独化 玄冥之境 万物 唯物 齐物论 大宗师 《庄子注》 哲学 北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窃书”非“偷书”
12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2期64-64,共1页
关键词 窃书 《晋中兴书》 《论语》 《庄子注》 《孔乙己》 无所不通 《日知录》 何法盛 顾炎武 大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