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文言共生到文化浸润——《〈庄子〉二则》素养教学路径探索
1
作者 涂文照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75-78,共4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语文核心素养的阐释为文言文教学提供了新的视野。本文以《〈庄子〉二则》为例,探索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文言文教学路径,着力引领学生在文言共生中夯实语言基础,在梳理探究中提升思维层次,并在审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语文核心素养的阐释为文言文教学提供了新的视野。本文以《〈庄子〉二则》为例,探索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文言文教学路径,着力引领学生在文言共生中夯实语言基础,在梳理探究中提升思维层次,并在审美进阶中触碰文化内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素养 文言文教学 《北冥有鱼》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子道论与庄子的《逍遥游》
2
作者 武道房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94-106,124,158,159,共16页
本文对庄子《逍遥游》的主题重新进行释读。司马迁评价庄子之学"其要归本归于老子之言",历来解庄者,对此阐发不明。《逍遥游》作为《庄子》首篇,开宗明义,实为"明道""颂道"之作,这个"道"即为... 本文对庄子《逍遥游》的主题重新进行释读。司马迁评价庄子之学"其要归本归于老子之言",历来解庄者,对此阐发不明。《逍遥游》作为《庄子》首篇,开宗明义,实为"明道""颂道"之作,这个"道"即为老子之道。通过考察老子与巫史传统的关系,可以对老子的道论作出新的理解。老子之"道"实际上是从上古时期的"上帝""皇天"等宗教神衹转化而来的一种抽象存在,它虽已不再是人格神,但仍然作为造物主,成为产生和支配宇宙万有的决定性力量。《逍遥游》三节内容,从文脉上看,似全为庄子对惠子的"布道"之言。第一节,通过写小大之辨和万物的有待性,庄子意在描述道体的无大无小及其绝待性、永恒性;第二节,庄子意在说明"证道""见道"乃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追求;第三节以瓠、樗为喻,庄子说明道之大用在于实现人生的自由和逍遥。总之,《逍遥游》并非如传统所说仅是一种心灵无待的自由境界,而是围绕老子宗教性的终极之道而展开的象喻化的文学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道论 庄子 惠子 逍遥 造物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