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书写与《庄子·天下篇》 被引量:2
1
作者 柴文华 刘桃秀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3-18,共6页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书写与《庄子·天下篇》有内在关联,他既从中寻找到研究先秦哲学的"支点",同时在"道术"与"方术"之辩的基础上以"极高明而道中庸"作为学术评价标准和方法。探讨这一问题...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书写与《庄子·天下篇》有内在关联,他既从中寻找到研究先秦哲学的"支点",同时在"道术"与"方术"之辩的基础上以"极高明而道中庸"作为学术评价标准和方法。探讨这一问题,有助于人们全面把握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观和方法论的多维源头,为当下具有本土特色的中国哲学史书写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书写 《庄子·天下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庄子·天下篇》与《汉书·艺文志》之学术分野 被引量:2
2
作者 黄海德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8-44,共7页
先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兴盛阶段,诸子百家的原创思想基本奠定了秦汉以后中国思想文化的学术格局。《庄子·天下篇》撰成于战国后期,《汉书·艺文志》问世于东汉前期,是现今所见总结评述先秦思想的两篇重要文献。但因二者的... 先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兴盛阶段,诸子百家的原创思想基本奠定了秦汉以后中国思想文化的学术格局。《庄子·天下篇》撰成于战国后期,《汉书·艺文志》问世于东汉前期,是现今所见总结评述先秦思想的两篇重要文献。但因二者的历史背景与学术话语的不同,评论诸子的学术视野与思想宗旨不同,故《天下篇》立足于"道术"以品骘诸子,而《艺文志》以"方术"胪列百家,以致形成二者迥然不同的学术分野,对两千多年以来的中国学术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天下篇》 《汉书·艺文志》 诸子 百家 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天下篇》“内圣外王”思想的提出及其认识论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陈仁仁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5-119,共5页
"内圣外王"一语出自《庄子.天下篇》,它的提出有着当时社会历史与学术思想文化上的背景。庄子之提出"内圣外王之道",并不是通过从正面界定其内涵,而是通过考察诸家对"内圣外王之道"的认识和运用上的偏差... "内圣外王"一语出自《庄子.天下篇》,它的提出有着当时社会历史与学术思想文化上的背景。庄子之提出"内圣外王之道",并不是通过从正面界定其内涵,而是通过考察诸家对"内圣外王之道"的认识和运用上的偏差而提出来的。这一思想的提出具有庄子特色的认识论上的意义,其认识论上的意义主要关涉认识的层次、对象与认识的态度等方面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天下篇》 内圣外王 认识论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一”与“裂”之争看“内圣外王”——《庄子·天下篇》主旨探析 被引量:6
4
作者 洪佳景 李咏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3-89,共7页
"内圣外王"一语出自《庄子·天下篇》,被许多研究者认为是该篇主旨,但对其内涵的理解和阐释至今没有形成较为一致的看法。细读《天下篇》可以发现,"一"与"裂"之争是全文的逻辑主线,其中蕴藏着《天下... "内圣外王"一语出自《庄子·天下篇》,被许多研究者认为是该篇主旨,但对其内涵的理解和阐释至今没有形成较为一致的看法。细读《天下篇》可以发现,"一"与"裂"之争是全文的逻辑主线,其中蕴藏着《天下篇》作者"崇一抑裂"的态度。而"内圣外王"正是《天下篇》视为"一"的"古之道术",是先秦诸子学的共同旨归,是注重整全性的古典政治哲学思想。在先秦诸子兴起、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下,"内圣外王之道""为天下裂",具体体现为诸家各异、各执一端的学说和举措。而从战国末期至汉初的诸多经典文献都表明,熔百家之说而成君王一家治术已开始成为学术主流,由"裂"返"一",才是真正认识"内圣外王"的唯一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天下篇》 “一”“裂”之争 内圣外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庄子·天下》篇成文年代及作者身份、立场问题
5
作者 方勇 刘心宇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4-121,共8页
关于《庄子·天下》篇的成文年代和作者身份,历代注《庄》者聚讼纷纭。受宋代王安石和苏轼的影响,古代注本主要持“此篇为庄子自作”的观点,进而衍生出“此篇为全书后序”的说法,将《天下》篇认定为庄子自己为全书写定的总序,并且... 关于《庄子·天下》篇的成文年代和作者身份,历代注《庄》者聚讼纷纭。受宋代王安石和苏轼的影响,古代注本主要持“此篇为庄子自作”的观点,进而衍生出“此篇为全书后序”的说法,将《天下》篇认定为庄子自己为全书写定的总序,并且沿着以儒解《庄》的思路,认为此篇持儒家立场。明代朱得之较早指出此篇“非庄子作”,直至近代,此说渐盛。结合历代注《庄》者的观点及《庄子》文本来看,《天下》篇应成文于战国晚期,最迟不过秦并六国,其作者应当是庄子后学,其立场也站在道家学说中的庄子一脉,不以老子思想为尊,更不以儒家思想为归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天下 成文年代 作者身份 庄子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