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庄子·天下》篇成文年代及作者身份、立场问题
1
作者 方勇 刘心宇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4-121,共8页
关于《庄子·天下》篇的成文年代和作者身份,历代注《庄》者聚讼纷纭。受宋代王安石和苏轼的影响,古代注本主要持“此篇为庄子自作”的观点,进而衍生出“此篇为全书后序”的说法,将《天下》篇认定为庄子自己为全书写定的总序,并且... 关于《庄子·天下》篇的成文年代和作者身份,历代注《庄》者聚讼纷纭。受宋代王安石和苏轼的影响,古代注本主要持“此篇为庄子自作”的观点,进而衍生出“此篇为全书后序”的说法,将《天下》篇认定为庄子自己为全书写定的总序,并且沿着以儒解《庄》的思路,认为此篇持儒家立场。明代朱得之较早指出此篇“非庄子作”,直至近代,此说渐盛。结合历代注《庄》者的观点及《庄子》文本来看,《天下》篇应成文于战国晚期,最迟不过秦并六国,其作者应当是庄子后学,其立场也站在道家学说中的庄子一脉,不以老子思想为尊,更不以儒家思想为归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天下》 成文年代 作者身份 庄子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天下》与中国古代学术史 被引量:3
2
作者 葛志毅 高东利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7-184,共8页
《庄子·天下》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的意义久被学者们所认识,但诸如:《庄子.天下》对道术体性的真正期望何在?其在论列旧法世传之史、邹鲁六经及百家之学时,其背后的学术内涵是什么?其对百家之学究竟是肯定还是否定?原因何在?所有这... 《庄子·天下》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的意义久被学者们所认识,但诸如:《庄子.天下》对道术体性的真正期望何在?其在论列旧法世传之史、邹鲁六经及百家之学时,其背后的学术内涵是什么?其对百家之学究竟是肯定还是否定?原因何在?所有这一切最终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有何等影响?这些问题至今似仍罕为学者所尽数参透,因而有必要再予诠衡论析,考订评量。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中国古代政教制度实践对社会文化的辐射、影响之大,必须予以充分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天下》 学术史 道术 神明 《七略》 四部目录 政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书写与《庄子·天下篇》 被引量:2
3
作者 柴文华 刘桃秀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3-18,共6页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书写与《庄子·天下篇》有内在关联,他既从中寻找到研究先秦哲学的"支点",同时在"道术"与"方术"之辩的基础上以"极高明而道中庸"作为学术评价标准和方法。探讨这一问题...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书写与《庄子·天下篇》有内在关联,他既从中寻找到研究先秦哲学的"支点",同时在"道术"与"方术"之辩的基础上以"极高明而道中庸"作为学术评价标准和方法。探讨这一问题,有助于人们全面把握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观和方法论的多维源头,为当下具有本土特色的中国哲学史书写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书写 《庄子·天下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庄子·天下篇》与《汉书·艺文志》之学术分野 被引量:2
4
作者 黄海德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8-44,共7页
先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兴盛阶段,诸子百家的原创思想基本奠定了秦汉以后中国思想文化的学术格局。《庄子·天下篇》撰成于战国后期,《汉书·艺文志》问世于东汉前期,是现今所见总结评述先秦思想的两篇重要文献。但因二者的... 先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兴盛阶段,诸子百家的原创思想基本奠定了秦汉以后中国思想文化的学术格局。《庄子·天下篇》撰成于战国后期,《汉书·艺文志》问世于东汉前期,是现今所见总结评述先秦思想的两篇重要文献。但因二者的历史背景与学术话语的不同,评论诸子的学术视野与思想宗旨不同,故《天下篇》立足于"道术"以品骘诸子,而《艺文志》以"方术"胪列百家,以致形成二者迥然不同的学术分野,对两千多年以来的中国学术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天下篇》 《汉书·艺文志》 诸子 百家 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天下篇》“内圣外王”思想的提出及其认识论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陈仁仁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5-119,共5页
"内圣外王"一语出自《庄子.天下篇》,它的提出有着当时社会历史与学术思想文化上的背景。庄子之提出"内圣外王之道",并不是通过从正面界定其内涵,而是通过考察诸家对"内圣外王之道"的认识和运用上的偏差... "内圣外王"一语出自《庄子.天下篇》,它的提出有着当时社会历史与学术思想文化上的背景。庄子之提出"内圣外王之道",并不是通过从正面界定其内涵,而是通过考察诸家对"内圣外王之道"的认识和运用上的偏差而提出来的。这一思想的提出具有庄子特色的认识论上的意义,其认识论上的意义主要关涉认识的层次、对象与认识的态度等方面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天下篇》 内圣外王 认识论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一”与“裂”之争看“内圣外王”——《庄子·天下篇》主旨探析 被引量:6
6
作者 洪佳景 李咏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3-89,共7页
"内圣外王"一语出自《庄子·天下篇》,被许多研究者认为是该篇主旨,但对其内涵的理解和阐释至今没有形成较为一致的看法。细读《天下篇》可以发现,"一"与"裂"之争是全文的逻辑主线,其中蕴藏着《天下... "内圣外王"一语出自《庄子·天下篇》,被许多研究者认为是该篇主旨,但对其内涵的理解和阐释至今没有形成较为一致的看法。细读《天下篇》可以发现,"一"与"裂"之争是全文的逻辑主线,其中蕴藏着《天下篇》作者"崇一抑裂"的态度。而"内圣外王"正是《天下篇》视为"一"的"古之道术",是先秦诸子学的共同旨归,是注重整全性的古典政治哲学思想。在先秦诸子兴起、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下,"内圣外王之道""为天下裂",具体体现为诸家各异、各执一端的学说和举措。而从战国末期至汉初的诸多经典文献都表明,熔百家之说而成君王一家治术已开始成为学术主流,由"裂"返"一",才是真正认识"内圣外王"的唯一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天下篇》 “一”“裂”之争 内圣外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问答体:《庄子》成篇结构和思辨模式的新视角 被引量:1
7
作者 汪春泓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90-204,208,共16页
问答之体在《庄子》诸篇随处可见,是《庄子》语言和文体的一大特色。在诸子争锋的时代背景下,从问答体这一文体视角重新审视《庄子》之产生,可知其与楚文化中流行两人一问一答、说大说小之大小言辩有关;在问答体视角下,探讨庄周、惠施... 问答之体在《庄子》诸篇随处可见,是《庄子》语言和文体的一大特色。在诸子争锋的时代背景下,从问答体这一文体视角重新审视《庄子》之产生,可知其与楚文化中流行两人一问一答、说大说小之大小言辩有关;在问答体视角下,探讨庄周、惠施之间的争论渐入哲学思辨之境地,更可见论辩双方旗鼓相当之态势和见解之卓绝。关注问答体,对深入了解《庄子》以及庄子学,颇有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问答体 惠施 思辨 《庄子·天下》 墨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庄子的处世哲学
8
作者 何江南 《中州学刊》 CSSCI 1999年第2期80-,120,共2页
庄子的处世哲学在形式上近于伦理利己主义。它符合伦理利己主义的两个原则———自爱与审慎。保全生命,避免受到伤害,是庄子处世哲学的最终目的。如何保身全生呢?庄子提出了一系列原则,其内容可以用审慎来概括。但庄子并不如一般伦... 庄子的处世哲学在形式上近于伦理利己主义。它符合伦理利己主义的两个原则———自爱与审慎。保全生命,避免受到伤害,是庄子处世哲学的最终目的。如何保身全生呢?庄子提出了一系列原则,其内容可以用审慎来概括。但庄子并不如一般伦理利己主义者那样,从心理学或者说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处世哲学 全生避害 中国哲学 《庄子·天下》 精神生活 “技” 甘井先竭 游世 与时俱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一体的齐道家 被引量:2
9
作者 丁原明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0-35,共6页
齐道家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文化系统,它统摄了田骈、接予为代表的道之一术派,慎到及《管子·法法》诸篇的道、法派,以及《管子·心术》四篇所代表的道之整合派(或称综合派)。这三系道家各以历时态存在形式展示了稷下黄老之学... 齐道家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文化系统,它统摄了田骈、接予为代表的道之一术派,慎到及《管子·法法》诸篇的道、法派,以及《管子·心术》四篇所代表的道之整合派(或称综合派)。这三系道家各以历时态存在形式展示了稷下黄老之学的演进,其总的演进趋势是由道论转向气论、由自然无为转向君术、由道法结合转向道同百家之学的融汇,从而为汉初黄老之学的兴盛做了铺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老之学 多元一体 《史记》 原始道家 《管子》 慎到 稷下 《庄子·天下》 道法家 黄老学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庄惠之争 被引量:1
10
作者 安继民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67-70,共4页
论庄惠之争安继民(河南省社科院哲学所)庄子是先秦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庄子思想充分发展了道家思想的所有方面。惠子是名家“合同异”派的代表人物,是先秦诸子中最有科学素质和世俗精神的人。庄惠之间那饶有情趣的学术争论,自然会... 论庄惠之争安继民(河南省社科院哲学所)庄子是先秦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庄子思想充分发展了道家思想的所有方面。惠子是名家“合同异”派的代表人物,是先秦诸子中最有科学素质和世俗精神的人。庄惠之间那饶有情趣的学术争论,自然会给我们留下诸多启迪和思考,本文拟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天下》 物质观 《庄子 子曰 无何有之乡 先秦诸子 爱因斯坦 “惠施十事” 相对主义 人生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死生一如的生命情调
11
作者 杜宇民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88-89,共2页
《庄子》一书多寓言、重言和厄言,“以厄言为漫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庄子·天下》以下均注篇名),凝聚了荆楚文化里浓厚的神话气息,庄子以象征的笔法点化了自然界的山水禽羽,在生命中饱蘸了田原山川的灵秀。(这同代表中原... 《庄子》一书多寓言、重言和厄言,“以厄言为漫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庄子·天下》以下均注篇名),凝聚了荆楚文化里浓厚的神话气息,庄子以象征的笔法点化了自然界的山水禽羽,在生命中饱蘸了田原山川的灵秀。(这同代表中原文化系统的儒学仅以人格安放于山水中间的人本思想正好异趣)在他的濠梁之辩里,蝴蝶梦中无不浸润了这种浪漫仙羽的神韵气赋。 寓言使横际于自然和人之间的隔阂冰释了,人的个体生命融于宇宙生命之中,浑然同体,浩然同流。质言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生一如 庄子 生命情调 寓言 《至乐》 《齐物论》 濠梁之辩 中间的人 生与死 《庄子·天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道学与当代中国哲学
12
作者 罗尚贤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7年第4期64-72,共9页
略论道学与当代中国哲学罗尚贤引论———道学与哲学任何有价值的哲学,都是实际生活的折射,都会留下探索真理的脚印。正是这些脚印,依次连成人类探索真理的轨迹。世界上很难看到哪个国家或民族的这种足迹,能古往今来连成一线的,唯... 略论道学与当代中国哲学罗尚贤引论———道学与哲学任何有价值的哲学,都是实际生活的折射,都会留下探索真理的脚印。正是这些脚印,依次连成人类探索真理的轨迹。世界上很难看到哪个国家或民族的这种足迹,能古往今来连成一线的,唯有中国较特殊。中国人探索真理的足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哲学 《老子》 和生论 “大” 实事求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庄子·天下》 万物 阴阳冲和规律 哲学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稷下道家法律思想初探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小兰 《政法论丛》 CSSCI 1999年第3期54-56,共3页
稷下道家或称黄老道家,是指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中从事学术活动而主黄老思想的那部分学者所组成的学术派别。这一学术派别形成于战国,盛行于秦汉间,在道家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吸收、融会了各家学派... 稷下道家或称黄老道家,是指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中从事学术活动而主黄老思想的那部分学者所组成的学术派别。这一学术派别形成于战国,盛行于秦汉间,在道家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吸收、融会了各家学派的思想学说,而其所吸收、隐含的法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稷下道家 法律思想 《管子》四篇 《吕氏春秋》 《庄子·天下》 慎到 《老子》 思想理论 “术” 道家学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和合文化生成论 被引量:10
14
作者 刘保昌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82-86,共5页
中华和合文化生成论刘保昌以“和合”二字来概括中华文化的主流特征,是十分精当的。和合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被普遍认同的人文精神,自从产生之日始,历春秋战国以降的三千年岁月,对中国历史已然产生过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对和合文... 中华和合文化生成论刘保昌以“和合”二字来概括中华文化的主流特征,是十分精当的。和合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被普遍认同的人文精神,自从产生之日始,历春秋战国以降的三千年岁月,对中国历史已然产生过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对和合文化作符合于时代、地域特征的当代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合文化 中华文化 《六经》 “和”与“合” “和合” 《庄子·天下》 家国同构 “和而不同” 荀子 《山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家的理想人格试论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荫楼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3期63-66,共4页
理想人格是指蕴含于内形诸于外的人生理想特质。物我两忘的境界即复归于人的自然本性,是道家所追求的最高理想人格。道家最重视理想人格真、善、美的价值,更强调三者的一致性,以真为基础,构筑超越仁义礼乐及一切世俗束缚的真善美的... 理想人格是指蕴含于内形诸于外的人生理想特质。物我两忘的境界即复归于人的自然本性,是道家所追求的最高理想人格。道家最重视理想人格真、善、美的价值,更强调三者的一致性,以真为基础,构筑超越仁义礼乐及一切世俗束缚的真善美的统一。要实现这一理想人格,就要通过精神修养,其方法是坐忘。做到忘物、忘己和物我两忘。从精神上超越个体的有限存在,忘掉生死的变化,进入空虚的自然之中并与之合为一体。道家的这种修养方法乃是无欲、去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人格 道家 《庄子·天下》 “坐忘” 《老子》 自然无为 人的自然本性 物我两忘 “至人” “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纪老人话语文——张中行先生访谈录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中行 刘德水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1999年第7期13-15,共3页
张中行先生是语文界的一位老前辈,今年已届90高龄。他1935年毕业于北大中文系,曾教过中学、大学,解放后一直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室工作。80年代以来,出版了《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顺生论》《佛教与中国文... 张中行先生是语文界的一位老前辈,今年已届90高龄。他1935年毕业于北大中文系,曾教过中学、大学,解放后一直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室工作。80年代以来,出版了《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顺生论》《佛教与中国文学》《禅外说禅》《说梦楼谈屑》《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中行 中学语文教学 语文课本 文言文 语文教师 教育制度 周作人 王安石 《颜氏家训》 《庄子·天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诸子的学术史研究及其特点 被引量:1
17
作者 卢钟锋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99-103,共5页
先秦诸子的学术史研究起步很晚。据现存的文献来看,最早研究先秦诸子学说的,是《庄子·天下》篇,其成书年代约在战国后期,上距春秋末年孔子首创私家之学——儒家学说,整整一个历史时期。随后,论述先秦诸子学说之作相继出现,如《荀子... 先秦诸子的学术史研究起步很晚。据现存的文献来看,最早研究先秦诸子学说的,是《庄子·天下》篇,其成书年代约在战国后期,上距春秋末年孔子首创私家之学——儒家学说,整整一个历史时期。随后,论述先秦诸子学说之作相继出现,如《荀子·非十二子》《天论》《解蔽》,《韩非子·显学》、《尸子·广泽》、《吕氏春秋·不二》等,这些篇章都具有总结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之学的性质。它们着重论述了孔子、墨子、老子、邓析、杨朱、列子、庄子、惠施、公孙龙,宋钘、尹文、田骈、慎到,申不害、子思,孟子、荀子、孙膑等先秦诸子的思想学说。从学派看,上述诸子分属于儒、墨、道、名、法、兵诸家。就是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史研究 先秦诸子学说 《庄子·天下》 道术 显学 惠施 要旨 慎到 诸子研究 学术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钘、尹文三论 被引量:1
18
作者 金德建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2期28-33,共6页
《汉志》宋鈃列小说家,尹文列名家,学派原属迥异。然而《庄子·天下》篇以宋鈃、尹文合并叙论,知宋、尹二人学术宗旨,亦有相互牵涉,未可显然划分。本文列为三论,皆就宋、尹学说共通处立论,而作分析。 至于宋鈃本人,荀卿《非十二子... 《汉志》宋鈃列小说家,尹文列名家,学派原属迥异。然而《庄子·天下》篇以宋鈃、尹文合并叙论,知宋、尹二人学术宗旨,亦有相互牵涉,未可显然划分。本文列为三论,皆就宋、尹学说共通处立论,而作分析。 至于宋鈃本人,荀卿《非十二子》篇曾以墨翟、宋鈃合论,则知宋鈃倾向原有同于墨家。班固更云:“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则知宋鈃倾向亦有同于道家黄老。凡此宋鈃学说渊源于道墨者,笔者别有考证,兹不赘述。 一、论宋鈃、尹文不属于稷下学派 宋鈃、尹文跟稷下学派之间的关系怎样,我想是个值得考察的问题。《汉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钘 尹文 三论 稷下学派 《汉志》 校改 道家黄老 《青铜时代》 《庄子·天下》 荀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说“塘”
19
作者 刘钧杰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0-21,共2页
说“塘”□刘钧杰一提起“塘”,我们就想起池塘,它在一些南方话里还可以单说,比如“一口塘”。“塘”另有一个意思:堤或岸,浙东海边用石头修来防海潮侵袭的石堤叫海塘。这两个意思所指的看来不是一个东西,古来就如此。建安七子里... 说“塘”□刘钧杰一提起“塘”,我们就想起池塘,它在一些南方话里还可以单说,比如“一口塘”。“塘”另有一个意思:堤或岸,浙东海边用石头修来防海潮侵袭的石堤叫海塘。这两个意思所指的看来不是一个东西,古来就如此。建安七子里的刘桢有一首《赠徐》:“方塘含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段玉裁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古今韵会举要 堤岸 首都师范大学 《说文》 《庄子·天下》 《庄子 《老子》 建安七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先秦《诗》的儒学化发展
20
作者 孔慧云 《河南社会科学》 1997年第3期64-65,共2页
论先秦《诗》的儒学化发展孔慧云一、春秋至汉,《诗》学之风经历了一个由片到线又到片的发展过程.这个“片”,是指全社会而言,而线指一家,确切地说是指战国时期的儒家.春秋以前,“学在官府”,贵族阶层拥有独占文化的特权,得以... 论先秦《诗》的儒学化发展孔慧云一、春秋至汉,《诗》学之风经历了一个由片到线又到片的发展过程.这个“片”,是指全社会而言,而线指一家,确切地说是指战国时期的儒家.春秋以前,“学在官府”,贵族阶层拥有独占文化的特权,得以诵读《诗》、《书》.因而在《左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 儒学化 《书》 用《诗》 儒家思想 《庄子 《庄子·天下》 《礼》 先秦法家 《左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