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庄子·人间世》讲疏(中) 被引量:1
1
作者 王钟陵 《高校教育管理》 1998年第2期1-21,共21页
《人间世》全篇分两大部分:第一、二、三段无论是颜回之卫、叶公使齐、颜阖为傅,都是说的臣下如何和君主相处的事;第四、五、六段将散木与文木对照起来,说明惟无用可以保身。前一部分是全篇的基础,后一部分为全篇的归宿。如果说《... 《人间世》全篇分两大部分:第一、二、三段无论是颜回之卫、叶公使齐、颜阖为傅,都是说的臣下如何和君主相处的事;第四、五、六段将散木与文木对照起来,说明惟无用可以保身。前一部分是全篇的基础,后一部分为全篇的归宿。如果说《养生主》所阐述的是一种广义的处世哲学的话,那末《人间世》所集中而充沛展开的并在《庄子》一书中作出了最为深入阐述的,乃是用世之危险,因而可以名之为一篇“无用世论”。戒慎之意可以看作是本篇第一部分的总结,而无用之用则是第二部分的点醒之笔。对于戒慎,自必趋向于无用,两部分的承接关系是显然的。前一部分中所说以虚为内涵的心斋,一宅而寓于不得已的行事方式,知其不可奈何安之若命的随任态度,形就心和的为臣之道,均已涵有无所用其能之意。后一部分乃是前一部分之延伸与发展。《人间世》是《逍遥游》以无用为大用、《齐物论》破除师心、《养生主》保身尽年诸观点的一个综合,并更加突出了以无用为用及保身思想所由产生的险恶的生存环境,而对戒慎意的强调以及对一些具体处世方法的阐述,则成为本篇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人间世》 疏正 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人间世》讲疏(上)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钟陵 《高校教育管理》 1998年第1期1-21,共21页
《人间世》全篇分两大部分:第一、二、三段无论是颜回之卫、叶公使齐、颜阖为傅,都是说的臣下如何和君主相处的事;第四、五、六段将散木与文木对照起来,说明惟无用可以保身。前一部分是全篇的基础,后一部分为全篇的归宿。如果说《... 《人间世》全篇分两大部分:第一、二、三段无论是颜回之卫、叶公使齐、颜阖为傅,都是说的臣下如何和君主相处的事;第四、五、六段将散木与文木对照起来,说明惟无用可以保身。前一部分是全篇的基础,后一部分为全篇的归宿。如果说《养生主》所阐述的是一种广义的处世哲学的话,那末《人间世》所集中而充沛展开的并在《庄子》一书中作出了最为深入阐述的,乃是用世之危险,因而可以名之为一篇“无用世论”。戒慎之意可以看作是本篇第一部分的总结,而无用之用则是第二部分的点醒之笔。对于戒慎,自必趋向于无用,两部分的承接关系是显然的。前一部分中所说以虚为内涵的以斋,一宅而寓于不得已的行事方式,知其不可奈何安之若命的随任态度,形就以和的为臣之道,均已涵有无所用其能之意。后一部分乃是前一部分之延伸与发展。《人间世》是《逍遥游》以无用为大用、《齐物论》破除师以、《养生主》保身尽年诸观点的一个综合,并更加突出了以无用为用及保身思想所由产生的险恶的生存环境,而对戒慎意的强调以及对一些具体处世方法的阐述,则成为本篇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人间世》 疏正 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人间世》讲疏(下)
3
作者 王钟陵 《高校教育管理》 1998年第3期1-24,共24页
《人间世》全篇分两大部分:第一、二、三段无论是颜回之卫、叶公使齐、颜阖为傅,都是说的臣下如何和君主相处的事;第四、五、六段将散木与文木对照起来,说明惟无用可以保身。前一部分是全篇的基础,后一部分为全篇的归宿。如果说《... 《人间世》全篇分两大部分:第一、二、三段无论是颜回之卫、叶公使齐、颜阖为傅,都是说的臣下如何和君主相处的事;第四、五、六段将散木与文木对照起来,说明惟无用可以保身。前一部分是全篇的基础,后一部分为全篇的归宿。如果说《养生主》所阐述的是一种广义的处世哲学的话,那末《人间世》所集中而充沛展开的并在《庄子》一书中作出了最为深入阐述的,乃是用世之危险,因而可以名之为一篇“无用世论”。戒慎之意可以看作是本篇第一部分的总结,而无用之用则是第二部分的点醒之笔。对于戒慎,自必趋向于无用,两部分的承接关系是显然的。前一部分中所说以虚为内涵的心斋,一宅而寓于不得已的行事方式,知其不可奈何安之若命的随任态度,形就心和的为臣之道,均已涵有无所用其能之意。后一部分乃是前一部分之延伸与发展。《人间世》是《逍遥游》以无用为大用、《齐物论》破除师心、《养生主》保身尽年诸观点的一个综合,并更加突出了以无用为用及保身思想所由产生的险恶的生存环境,而对戒慎意的强调以及对一些具体处世方法的阐述,则成为本篇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人间世》 疏正 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斋”何为?——《人间世》的政治哲学意蕴 被引量:5
4
作者 储昭华 赵志坚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3-59,共7页
如何认识庄子思想中"丧我"、"无己"的实质内涵,特别是其超越精神与安命顺世之道之间的关系?文章通过对《人间世》中的"心斋"思想及其由此提出的具体语境的分析,指出庄子所谓"丧我"、"无己... 如何认识庄子思想中"丧我"、"无己"的实质内涵,特别是其超越精神与安命顺世之道之间的关系?文章通过对《人间世》中的"心斋"思想及其由此提出的具体语境的分析,指出庄子所谓"丧我"、"无己"的真谛在于"虚己",而"虚己"的出发点与归结点恰恰在于存己全生。有鉴于此,文章对庄子思想的内在矛盾趋向及其政治哲学意蕴进行了新的阐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人间世》 心斋 虚己 政治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父子之“命”与君臣之“义”:《庄子》伦理观特质 被引量:1
5
作者 蔡杰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8-116,共9页
《庄子·人间世》提出父子之“命”与君臣之“义”的观点,分别对应于“不可解于心”和“无所逃于天地”,代表了道家对两种人伦的看法。在庄子看来,父子之“命”是一种先天的存在,处于人的认知把握的范围之外,因而具有自然性与不可知... 《庄子·人间世》提出父子之“命”与君臣之“义”的观点,分别对应于“不可解于心”和“无所逃于天地”,代表了道家对两种人伦的看法。在庄子看来,父子之“命”是一种先天的存在,处于人的认知把握的范围之外,因而具有自然性与不可知性,无法经由后天人为的方式加以解除。君臣之“义”则是政治社会中的一种外在的、应然的伦理规范,是臣者在共同体生活中,因其臣者身份而必须承担的职责,故而臣者身在其中既无所逃离,又无可奈何。儒家内部对庄子的看法,有认同,也有批评。批评的意见主要来自宋明理学家,因为理学家认为,父子与君臣的伦理均是由天所赋予,是人性所固有,但庄子将君臣一伦视为外在共同体的规定,实有“无君”的嫌疑。通过比较,可以窥探儒、道两家的伦理观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人间世》 父子 君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间世》“颜回适卫”新论
6
作者 陈曦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7-110,共4页
《庄子》在历史上存在许多不同的解释,但同时又存在某些特别趋同进而影响通篇解释的现象,《人间世》"颜回适卫"情节就是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典型文本。对于孔子批评颜回"端而虚,勉而一"的理由,解释史未能认识到孔子... 《庄子》在历史上存在许多不同的解释,但同时又存在某些特别趋同进而影响通篇解释的现象,《人间世》"颜回适卫"情节就是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典型文本。对于孔子批评颜回"端而虚,勉而一"的理由,解释史未能认识到孔子是在揭示一种身心规律,遂导致了语境理解上的不连贯性,因而未能揭示庄子的务本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人间 颜回适卫 务本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哲学对现代医患关系问题的启迪 被引量:1
7
作者 孟畅 《医学与哲学》 2020年第19期63-65,共3页
《庄子·内篇·人间世》讲述了如何在不以个体意志为转移的世事中“托不得已以养中”的处事方式,这样以“出世”之态,行“入世”之实的理论推演,实际上是庄子哲学的一贯风格。与多数人的观念不同,庄子并非隐者,其独树一帜地对... 《庄子·内篇·人间世》讲述了如何在不以个体意志为转移的世事中“托不得已以养中”的处事方式,这样以“出世”之态,行“入世”之实的理论推演,实际上是庄子哲学的一贯风格。与多数人的观念不同,庄子并非隐者,其独树一帜地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与关怀,值得现代社会再度重视。“勿相物”是庄子在《庄子·内篇·人间世》中提出的重要理论之一,意为不要将他人当作自己谋取利益的工具,其保全生命价值的意图,展现了对个体生命本质的极大尊重。期望能从庄子的“勿相物”理论中,找到庄子哲学对现代医患问题的一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患关系 《庄子·内篇·人间世》 庄子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庄子的“无用之用”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明珠 《学术界》 CSSCI 1998年第4期38-40,共3页
关键词 无用之用 《庄子·齐物论》 功名利禄 人生自由 《庄子·逍遥游》 寓言故事 人间 《庄子 人生哲学 精神境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与屈原——在文体与主体之间 被引量:3
9
作者 何炜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97-102,共6页
庄子是一个哲学家,又是一个精彩的文学家。在先秦诸子中,没有一个有他这样神秘斑斓;没有一个能如此在后人阅读时,给予如此“不断的惊喜,不断的陶醉”(闻一多语),并给予中国后世的艺术精神有如此深刻的影响。 如此神奇,如此逍遥,如此奇拔... 庄子是一个哲学家,又是一个精彩的文学家。在先秦诸子中,没有一个有他这样神秘斑斓;没有一个能如此在后人阅读时,给予如此“不断的惊喜,不断的陶醉”(闻一多语),并给予中国后世的艺术精神有如此深刻的影响。 如此神奇,如此逍遥,如此奇拔,如此精丽,在庄子语言的酒杯中,究意盛满怎样的玉液琼浆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与屈原 文体 精神主体 生与死 狂欢化 语言 蝴蝶 《离骚》 万物 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哲学中的三重人格境界 被引量:6
10
作者 孙明君 《齐鲁学刊》 CSSCI 1996年第5期85-90,共6页
庄子哲学中的三重人格境界孙明君因研究者所处时代的学术氛围、理论背景以及研究者的思想观念、学识素养、阅历性格等因素的差异,往往对同一文本会作出截然不同的阐释评判,而且愈是影响巨大的学说歧见愈纷坛,《庄子》即为一例,就建... 庄子哲学中的三重人格境界孙明君因研究者所处时代的学术氛围、理论背景以及研究者的思想观念、学识素养、阅历性格等因素的差异,往往对同一文本会作出截然不同的阐释评判,而且愈是影响巨大的学说歧见愈纷坛,《庄子》即为一例,就建国后的庄学研究而言,或以为庄子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哲学 庄子思想 三重人格 人格境界 天人合 理想人格 士大夫 人生哲学 理想境界 人间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庄子“心斋”观念的应物旨归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玉彬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6-32,共7页
从《人间世》的文本语境来看,“心斋”并非单纯的内在化、精神性的虚静境界,而是以应物为其旨归。“心斋”的这种应物旨归有“待之”“听之”“达之”三个层次:首先,“虚而待物”说明面对独立而超越之他者,主体应当通过“虚而待之”的... 从《人间世》的文本语境来看,“心斋”并非单纯的内在化、精神性的虚静境界,而是以应物为其旨归。“心斋”的这种应物旨归有“待之”“听之”“达之”三个层次:首先,“虚而待物”说明面对独立而超越之他者,主体应当通过“虚而待之”的方式敞开一片浑沌之境,以为自我与他者之间的交往奠定根源性场域;其次,“听之以气”是“虚而待物”的行动表征,这种倾听姿态意在肯认并尊重对方的主体性,并在此基础上跨越“言—行”“彼—我”“言—意”之间的各种间距,化解这些间距可能引发的矛盾与冲突,以建构一种均衡而开放的交流“气场”;再次,经由“虚而待之”与“听之以气”,庄子期待的是“达之,入于无疵”的应物效应,这种通达效应以与“人心—人气”的相互通达为依归。总之,“心斋”是一种由“虚”而生、以“达”为归的交往德性与应物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人间世》 心斋 虚而待物 听之以气 达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灵肉”哲学层次论 被引量:2
12
作者 韩东育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3期13-18,共6页
本文客观地描述了庄子“灵肉”哲学理论的内在关系、特征和层次,揭示了人的主体认识存在着受客观对象的无穷与人生之有涯所制约的人生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与宇宙时空的无限性的矛盾;也揭示了人的理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与非理智的直觉能... 本文客观地描述了庄子“灵肉”哲学理论的内在关系、特征和层次,揭示了人的主体认识存在着受客观对象的无穷与人生之有涯所制约的人生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与宇宙时空的无限性的矛盾;也揭示了人的理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与非理智的直觉能力的无限性的矛盾,从而再现了庄子当年以精神来实现对客观世界之反吞没的大气磅礴的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直觉思维 《齐物论》 “知” 大宗师 人间世》 灵肉 认识能力 庄子哲学 有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作者刍议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金明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4期66-68,共3页
关于《庄子》一书的作者,历来歧义很大。其中一种意见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杂篇是庄子后学所作。最近,刘笑敢的《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一书又对这种观点提出了新的论证。这新的论证,主要是根据汉语词汇由单纯词向复合词发展的历史,用统... 关于《庄子》一书的作者,历来歧义很大。其中一种意见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杂篇是庄子后学所作。最近,刘笑敢的《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一书又对这种观点提出了新的论证。这新的论证,主要是根据汉语词汇由单纯词向复合词发展的历史,用统计的方法说明内篇虽然使用了“道”、“德”、“命”、“精”、“神”等单纯词,却没有使用过“道德”、“性命”、“精神”这三个复合词。而在外杂篇中,“道德”、“性命”、“精神”这三个复合词却反复出现。再证之以《左传》、《论语》、《墨子》、《老子》等战国中期以前的著作,以及战国中期的《孟子》,也没有发现这三个复合词。只是到了战国后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哲学 内篇 杂篇 战国中期 《墨子》 战国后期 人间世》 应帝王 德充符 《逍遥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美学思想平议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调公 《人文杂志》 1984年第3期105-113,共9页
《庄子》是一部谈哲学思想而兼具文学价值的书,然而究竟如何把作者的散文构思提高到审美感受和美学观点角度进行追本穷源的探索,似乎还是一个比较忽略的课题。 司马迁说庄子“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话虽不多,但很值得玩味。“属书离... 《庄子》是一部谈哲学思想而兼具文学价值的书,然而究竟如何把作者的散文构思提高到审美感受和美学观点角度进行追本穷源的探索,似乎还是一个比较忽略的课题。 司马迁说庄子“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话虽不多,但很值得玩味。“属书离辞”指文章的组织和表现技巧的高明而言;“指事类情”则指庄子善于用适当的具体事件去阐述人情物理。用今天的话说,善于带着形象来说理。这就是说,他的哲学论著除了具备逻辑思维体系以外,还具备这样两个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美学思想 人间 无何有之乡 万物 无我 理想境界 自然之美 苏轼 庖丁 “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德充符》讲疏(上)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鍾陵 《高校教育管理》 1997年第3期1-22,共22页
关键词 人间世》 《庄子·德充符》 《齐物论》 《庄子 林云铭 不言之教 《养生主》 兀者 林希逸 孔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养生主》讲疏(上)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锺陵 《高校教育管理》 1997年第1期1-13,共13页
关键词 《庄子 《齐物论》 《养生主》 人间世》 知识与人生 陈鼓应 寓言 社会性 如何对待 三个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与小说
17
作者 孙乃源 《远程教育杂志》 1984年第4期19-20,共2页
《庄子》中有些作品,充分具备了小说的基本特点,如《人间世》“匠石识不才之树”,《大宗师》“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友”《应帝王》的“郑有神巫曰季咸”,以及杂篇中的《盗跖》、《说剑》、《渔父》等。具体分析,《庄子... 《庄子》中有些作品,充分具备了小说的基本特点,如《人间世》“匠石识不才之树”,《大宗师》“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友”《应帝王》的“郑有神巫曰季咸”,以及杂篇中的《盗跖》、《说剑》、《渔父》等。具体分析,《庄子》散文与小说之间的共通点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小说 人间世》 《盗跖》 《渔父》 宗师 孟子 神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庄子“以天合天”的艺术境界
18
作者 杨滨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4期4-8,共5页
这里所说的“艺术”是具有特定的历史内涵的.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艺”往往是指某种专门的才能、技能,所以,“艺”和“技”当时常连在一起使用.《商君书·农战》中就有“要靡(指平凡庸碌的人)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的记载.《... 这里所说的“艺术”是具有特定的历史内涵的.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艺”往往是指某种专门的才能、技能,所以,“艺”和“技”当时常连在一起使用.《商君书·农战》中就有“要靡(指平凡庸碌的人)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的记载.《释文》把《诗经·齐风·南山》中诗句“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的“艺”释为:“艺,本或藝,技艺字耳”.可见,当时把一切需要高度技能的工作都可以称为“艺”.《庄子·天地》(以下只写篇名)中说:“能有所艺者,技也”、也反映了这种艺术创作与其它手工劳动技能尚未区分的状况.因此,庄子有关艺术创作的思想,就多包含在他对这种技、艺不分的创作活动的描绘之中.在《庄子》一书中,对于这种技艺创作活动的描写有十多处.其中,以《达生》中对“梓庆削木为(钅豦)”的创作描写得尤为细致、全面.本文就通过对这段文字的认真剖析,对庄子有关艺术境界的思想作一探求.为了分析的便利,现将这段文字摘录如下:梓庆削木为(钅豦),(钅豦)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钅豦),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哲学 以天合天 农战 艺术创作 麻如 手工劳动 达生 无何有之乡 春秋战国时代 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养生主》讲流(下)
19
作者 王锺陵 《高校教育管理》 1997年第2期1-11,共11页
关键词 《养生主》 《齐物论》 庄子 王夫之 安时处顺 自然主义 人间世》 个体生命 《逍遥游》 陈鼓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德充符》讲疏(下)
20
作者 王鍾陵 《高校教育管理》 1997年第4期1-22,共22页
关键词 寓言 《庄子·德充符》 人间世》 林希逸 林云铭 命运感 内保之而外不荡 《逍遥游》 《养生主》 天命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