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革命与冗余——试论路翎短篇小说集《求爱》《平原》及其文学调整
1
作者 刘祎家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108,共8页
路翎创作于1940年代的短篇小说集《求爱》和《平原》,学界较少讨论,这两部在文学主题上看似离“革命”较远的创作,在路翎的文学谱系里占据着并非不重要的位置。路翎写作《求爱》《平原》诸篇的1944—1948年,是作家心绪较为沉闷、低抑的... 路翎创作于1940年代的短篇小说集《求爱》和《平原》,学界较少讨论,这两部在文学主题上看似离“革命”较远的创作,在路翎的文学谱系里占据着并非不重要的位置。路翎写作《求爱》《平原》诸篇的1944—1948年,是作家心绪较为沉闷、低抑的一段时期,“知识分子”式的主体经验模式与变化着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之间既饱含张力又互有调整的交缠状态,生产和制造了大量盘结在小说叙事进程内部的冗余之物。这些冗余之物溢出了“主观论”的边界,既构成对革命的多种牵扯,也启发了另一种看待革命与主体之关系的方式。恰恰是在“革命”与“冗余”的多重张力网络之中,路翎1940年代的写作历程及其文学调整中最深的内在性难题得以细腻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翎 《求爱》 《平原》 “主观论” 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毕飞宇小说中的“出走”主题——以《平原》为中心
2
作者 鲁学冬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4年第4期54-58,共5页
“出走”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创作主题,呈现出多种形态特征。毕飞宇小说《平原》对“出走”进行了新的书写,展现其发展与变化,将“出走”主题引向更加深广的领域。对该主题的探讨可以为毕飞宇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更好地探究其小说的精... “出走”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创作主题,呈现出多种形态特征。毕飞宇小说《平原》对“出走”进行了新的书写,展现其发展与变化,将“出走”主题引向更加深广的领域。对该主题的探讨可以为毕飞宇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更好地探究其小说的精神与艺术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飞宇 《平原》 “出走”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原》的虚和实 被引量:3
3
作者 金理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18,共7页
关键词 《平原》 私人生活 权利观念 民族志 个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原》论 被引量:1
4
作者 何平 黄明姝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1-96,共6页
毕飞宇小说的“王家庄”在文本时间与空间上的特殊限定,关乎写作者个人生命史与小说主题史之间的联系。《平原》一方面旨在对建构了《平原》的时代作出回应;另一方面挪用小说本身的虚构性解构这种回应。《平原》的文学评价涉及不同批评... 毕飞宇小说的“王家庄”在文本时间与空间上的特殊限定,关乎写作者个人生命史与小说主题史之间的联系。《平原》一方面旨在对建构了《平原》的时代作出回应;另一方面挪用小说本身的虚构性解构这种回应。《平原》的文学评价涉及不同批评话语的缠绕,以及作家迄今未有停止的对“王家庄”衍生文本的创造。缘此,《平原》的丰富性得以向我们敞开。这种丰富性正是写作者个体向外开拓、向内挖掘,对生命丰富性的自察与再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飞宇 《平原》 “王家庄” 乡村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注个体生命的日常化叙事——毕飞宇《平原》及其他几部小说的叙事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苏妮娜 《艺术广角》 2006年第4期37-42,共6页
2005年,《收获》第4期、5期刊出了毕飞宇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平原》。批评家们对于《平原》做出了相当高的评价,这固然是因为毕飞宇的小说一直受到从普通读者到评论家的青睐,而另一方面,是因为《平原》实现了至少也是部分地实现了众... 2005年,《收获》第4期、5期刊出了毕飞宇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平原》。批评家们对于《平原》做出了相当高的评价,这固然是因为毕飞宇的小说一直受到从普通读者到评论家的青睐,而另一方面,是因为《平原》实现了至少也是部分地实现了众多批评家对于叙事类文学的期待——这种期待是指向现实主义的。尽管在毕飞宇这里,现实主义有着与以往不同的面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 叙事特征 长篇小说 毕飞宇 个体生命 日常化 现实主义 《收获》 批评家 评论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毕飞宇《平原》中的叙述声音与转述语
6
作者 孙俊杰 《百家评论》 2020年第3期121-126,共6页
毕飞宇的长篇小说《平原》在叙事过程中,叙述层面话语的声音并非是一贯统一的,而是来自不同的叙述主体,呈现出多重与分裂性,这体现在声音源自的身份标识、与故事的时空距离及携带的情感态度差异等多方面。小说运用转述语的叙述技巧巧妙... 毕飞宇的长篇小说《平原》在叙事过程中,叙述层面话语的声音并非是一贯统一的,而是来自不同的叙述主体,呈现出多重与分裂性,这体现在声音源自的身份标识、与故事的时空距离及携带的情感态度差异等多方面。小说运用转述语的叙述技巧巧妙自然地将不同的叙述声音并置。不同声音间界线的含混,潜在的对话都使小说的语义更为丰富,使文本深具张力。而这种叙述声音的多源头性也使小说本应整体的叙述表层成为具有不同价值维度的多层叙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 叙述声音 转述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原》:一幅旧时代文化梦遗的地图——兼论长篇小说的“保鲜度” 被引量:4
7
作者 丁帆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14,共11页
毕飞宇的《平原》把城市下乡知青和回乡知青不同的生活情景交织融合显影在那个特殊年代里,呈现出人性的复杂性,构成一幅那个时代完整的乡村"青春之歌"。这是中国农耕文明田园交响曲最后的乐章,是一幅旧时代文化梦遗的地图。... 毕飞宇的《平原》把城市下乡知青和回乡知青不同的生活情景交织融合显影在那个特殊年代里,呈现出人性的复杂性,构成一幅那个时代完整的乡村"青春之歌"。这是中国农耕文明田园交响曲最后的乐章,是一幅旧时代文化梦遗的地图。它的历史厚重感和对未来的辐射力不是一般长篇小说可以比拟的。作为填补苏北平原在长篇小说史上"史诗性"作品空白的力作,显然是被以往的文学评论所忽视了。《平原》经过十六年的文学史的历史淘洗,仍具有"保鲜度"。这种明珠暗投的阐释现象,往往会给文学史的第一次筛选留下无尽的遗憾,只有靠评论家在作品的汪洋大海中进行二次打捞,才能重新发现它的价值和意义。作品生命力的发掘应该是每一个文学治史者复核校勘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飞宇 《平原》 “文化梦遗” 小说“保鲜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本内外:《平原》与当代文学经典化问题
8
作者 任竹良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7-102,112,共7页
毕飞宇的长篇小说《平原》,最早发表于《收获》2005年第4期和第5期,同年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平原》被认为是毕飞宇作品中写得最用力的一篇,“《平原》大致上写了三年半。在现在为止,《平原》是我整个写作生涯中运气最好的一... 毕飞宇的长篇小说《平原》,最早发表于《收获》2005年第4期和第5期,同年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平原》被认为是毕飞宇作品中写得最用力的一篇,“《平原》大致上写了三年半。在现在为止,《平原》是我整个写作生涯中运气最好的一部。它从来没有被打断过。我在平原上‘一口气’奔跑了三年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 《收获》 毕飞宇 江苏文艺出版社 当代文学经典 文本内外 三年 单行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平原》和《秦腔》
9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162-162,共1页
关键词 《秦腔》 《平原》 中国小说 民族灵魂 政治文化 贾平凹 毕飞宇 欲望 乡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雪涛小说“边缘人”形象及叙事策略研究——以《平原上的摩西》为例
10
作者 吴菲 《今古文创》 2025年第7期8-10,共3页
《平原上的摩西》以20世纪90年代的东北为故事背景,围绕一起出租车司机被杀案展开叙述。该小说通过多重视角的切换制造悬疑色彩,又通过嵌套叙事结构交叉叙述父辈和子辈两代人的故事。在众多角色碎片化、个人化的叙述中,拼凑起李守廉这... 《平原上的摩西》以20世纪90年代的东北为故事背景,围绕一起出租车司机被杀案展开叙述。该小说通过多重视角的切换制造悬疑色彩,又通过嵌套叙事结构交叉叙述父辈和子辈两代人的故事。在众多角色碎片化、个人化的叙述中,拼凑起李守廉这个社会“边缘人”形象,揭示了这个人物时代“失语者”的形象以及小说的悲剧底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上的摩西》 边缘人 叙事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格化、反类型与“生活流”——论电视剧《平原上的摩西》的艺术创新与文化记忆
11
作者 苏涛 袁旭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4年第4期63-70,共8页
电视剧《平原上的摩西》改编自双雪涛同名小说,创作者以高度风格化的方式对原著进行了新的阐释,导演张大磊采用长镜头呈现日常生活,通过视点、镜头调度及色彩、音乐等手段,呈现了一段“生活流”。创作者突破了固有的悬疑类型范式,并以... 电视剧《平原上的摩西》改编自双雪涛同名小说,创作者以高度风格化的方式对原著进行了新的阐释,导演张大磊采用长镜头呈现日常生活,通过视点、镜头调度及色彩、音乐等手段,呈现了一段“生活流”。创作者突破了固有的悬疑类型范式,并以悬疑的日常化、风格化推进叙事、观照人性。该剧对原著小说主题及主要人物命运的改写,体现了创作者对文学、电视剧两种媒介差异的精准把握,表现出不同于原著的艺术风格和生命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改编 《平原上的摩西》 “生活流” 反类型 文化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叙事视野下《平原上的摩西》的救赎主题建构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天虓 《今古文创》 2024年第16期20-24,共5页
80后东北作家双雪涛的《平原上的摩西》,以一场出租车杀人案件为线索,讲述了一系列时代变革中人们的救赎故事。本文立足于叙事学原理,借助结构主义方法论,从第一人称视角与时间机制、多重隐喻意象与空间机制出发,在结构主义视野下分析... 80后东北作家双雪涛的《平原上的摩西》,以一场出租车杀人案件为线索,讲述了一系列时代变革中人们的救赎故事。本文立足于叙事学原理,借助结构主义方法论,从第一人称视角与时间机制、多重隐喻意象与空间机制出发,在结构主义视野下分析小说的“救赎”主题如何被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上的摩西》 救赎主题 时空机制 结构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中的平原”——浅析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中的二元对立与交融
13
作者 王一雯 《今古文创》 2024年第39期13-15,共3页
东北作家双雪涛通过《平原上的摩西》让读者对东北的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小说中的语言虽然生活化,但叙述的手法和表达的内容却都与之前的东北文学有所不同。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平原”这一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和“摩西”这一词背后的指代... 东北作家双雪涛通过《平原上的摩西》让读者对东北的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小说中的语言虽然生活化,但叙述的手法和表达的内容却都与之前的东北文学有所不同。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平原”这一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和“摩西”这一词背后的指代来进一步研究该小说,并运用解构主义中二元对立并存的方法去更好地探究文章的深层结构。本文所解构出的二元对立意象,对后续分析双雪涛的文学作品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上的摩西》 双雪涛 新东北文学 解构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原上的夏洛克》:东方乡土环境中的荒诞叙事 被引量:2
14
作者 石轶兰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1-83,共3页
荣获第13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电影文本奖”的影片《平原上的夏洛克》是一部立足于东方乡土环境中叙事的小成本电影。影片将叙事背景设定在河北的普通农村,叙事人物是超英、占义、树河这三个平凡的农村老人,他们中的二人化身“平原... 荣获第13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电影文本奖”的影片《平原上的夏洛克》是一部立足于东方乡土环境中叙事的小成本电影。影片将叙事背景设定在河北的普通农村,叙事人物是超英、占义、树河这三个平凡的农村老人,他们中的二人化身“平原侦探”,踏上了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荒诞追凶之旅。影片以矛盾与冲突表达了生发自东方乡土上的魔幻现实主义,在废墟之上的“美好生活”中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是一部在东方乡土环境之中进行荒诞叙事的惊喜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上的夏洛克》 魔幻现实主义 废墟 人物形象 乡土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下写作如何为1990年代赋形--以《血色莫扎特》和《平原上的摩西》为讨论中心 被引量:2
15
作者 唐小祥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9-85,共7页
近年来,基于某种新的历史意识和现实诉求,人们逐渐把“九十年代”从“八九十年代”“二十世纪末”“世纪之交”等一系列笼统的概念中剥离,开始关注和讨论其自身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年代”的意义与价值,并将其重新问题化、历史化。《血色... 近年来,基于某种新的历史意识和现实诉求,人们逐渐把“九十年代”从“八九十年代”“二十世纪末”“世纪之交”等一系列笼统的概念中剥离,开始关注和讨论其自身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年代”的意义与价值,并将其重新问题化、历史化。《血色莫扎特》和《平原上的摩西》这两部小说中的1990年代交织着无望与光亮、谐谑与冷峻、伤痕与深情等错综的时代底色、风格和情绪,充分写出了1990年代复杂、多元而矛盾的状貌,照亮了那些被总体历史情势所简化和遮蔽了的普通生活世界,同时也启发人们超越已经板结的带有“八十年代性”的“九十年代观”去重新想象、发现和描述1990年代。在这个意义上,它们构成了当下写作如何为1990年代赋形的两个典型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0年代 《血色莫扎特》 《平原上的摩西》 “九十年代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原上的夏洛克》:乡村道德突围与价值重塑 被引量:1
16
作者 何玉斌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109-112,共4页
新人导演徐磊执导的《平原上的夏洛克》通过幽默诙谐的手法,刻画了一场在现代化语境下,中国传统乡村空间正在发生激变和重组的图景。乡村面貌发生改变,新的环境产生了,人们长期坚守的传统仁义道德逐渐开始失效,而以法律和金钱建立起来... 新人导演徐磊执导的《平原上的夏洛克》通过幽默诙谐的手法,刻画了一场在现代化语境下,中国传统乡村空间正在发生激变和重组的图景。乡村面貌发生改变,新的环境产生了,人们长期坚守的传统仁义道德逐渐开始失效,而以法律和金钱建立起来的城市价值体系又表现出与他们无法兼容的一面,两种不同的价值体系在他们的身上展开了博弈拼杀,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与农民将面临一场道德突围与价值重塑之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上的夏洛克》 乡村畸变 道德束缚 城市排斥 乡村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新东北作家群”创作中的“子一代”书写及其文化内涵——以《平原上的摩西》为中心说开去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仁志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48-53,共6页
在近几年的中国当代文学版图中,以“铁西三剑客”(双雪涛、班宇、郑执)为代表的“新东北作家群”凭借其独特的创作风格迅速崛起,其中“子一代”叙述视角及其折射出的文化内涵令人瞩目。这些新生代东北作家以“子一代”的视角讲述着父辈... 在近几年的中国当代文学版图中,以“铁西三剑客”(双雪涛、班宇、郑执)为代表的“新东北作家群”凭借其独特的创作风格迅速崛起,其中“子一代”叙述视角及其折射出的文化内涵令人瞩目。这些新生代东北作家以“子一代”的视角讲述着父辈的创伤记忆,呈现了一段历史性悲剧,其间蕴含着独特的叙述风格,这一独特的书写行为在当下的大众文化场域中也具有特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东北作家群 “子一代”书写 《平原上的摩西》 东北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原上的摩西》中的视点人物写作手法研究
18
作者 孙洁 杜捷 《艺术科技》 2023年第8期84-86,共3页
视点人物写作手法在叙事学中被称为“多重式人物有限视角”,即从不同角色的视点出发,叙述或观察同一事件。至少从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问世开始,该手法就引起了学术界和作家的广泛关注。而双雪涛作为近些年声名鹊起的“80后”作家,他... 视点人物写作手法在叙事学中被称为“多重式人物有限视角”,即从不同角色的视点出发,叙述或观察同一事件。至少从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问世开始,该手法就引起了学术界和作家的广泛关注。而双雪涛作为近些年声名鹊起的“80后”作家,他在运用视点人物写作手法方面与福克纳大不相同。福克纳在《我弥留之际》中倾向于用相互矛盾的各人物所讲述的故事来揭示人的生存困境。双雪涛则利用不同人物的片段式叙述,一边完成故事情节的拼图,一边利用多维度叙述塑造立体的人物形象,并使不同人物承担的多种力量产生共振,最终凝聚成超脱人生困境的钥匙,又赋予作品两大核心隐喻“平原”与“摩西”以价值意蕴。此外,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在运用视点人物写作手法的过程中刻意利用独特的意象弥补这一手法在叙事、表意等方面的不足,最终在保留文本丰富意蕴的同时,使故事情节散而不乱,真正达到了“豹尾”的境界。当前学术界对双雪涛的研究多停留在地域叙事、美学原则等方面,缺乏具体写作技法层面的分析。文章通过研究他的代表作《平原上的摩西》中采用的视点人物写作手法,挖掘该手法在人物塑造、意象处理、主题呈现等方面产生的具体作用以及在文本整体层面达成的独特艺术效果。这有助于进一步解读双雪涛作品的深层意蕴,并探讨其在创作史上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雪涛 《平原上的摩西》 视点人物写作手法 艺术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地之子李佩甫——从《平原客》说起
19
作者 申霞艳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19年第5期196-204,共9页
从《羊的门》、平原三部曲到新作《平原客》,李佩甫一直在挖掘'平原'的宝藏,呈现泥土的气味。他关心植物与土壤的关系,人物与故乡的关系。抓住了'关系',就抓住了中国人情和传统文化的内核。家族叙事在李佩甫笔下扩大了... 从《羊的门》、平原三部曲到新作《平原客》,李佩甫一直在挖掘'平原'的宝藏,呈现泥土的气味。他关心植物与土壤的关系,人物与故乡的关系。抓住了'关系',就抓住了中国人情和传统文化的内核。家族叙事在李佩甫笔下扩大了,具体的父子(君臣,官民)的紧张关系被更为广大的人与乡亲关系取代了。他致力于讲述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各式人生的故事,主人公像蜗牛一样背着故乡上路,主体间性深深地参与并决定性地影响主体性的建构。李佩甫堪称'大地之子',他写出了中原大地的独特性,写出了小说的乡土性和中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佩甫 《平原客》 乡土性 地域特色 大地之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原上的城市》深层生态学思想解读
20
作者 主伟 《海外英语》 2021年第6期234-235,共2页
科马克·麦卡锡的作品《平原上的城市》以一种粗犷的笔调绘写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恢宏的生态画卷,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爱与赞美,对动物的敬畏和对其内在价值的肯定。但是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城市扩张导致了环境的破坏和生态的失衡。... 科马克·麦卡锡的作品《平原上的城市》以一种粗犷的笔调绘写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恢宏的生态画卷,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爱与赞美,对动物的敬畏和对其内在价值的肯定。但是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城市扩张导致了环境的破坏和生态的失衡。作者同时用忧郁和凝视的态度展现了现代科技和田园梦想的矛盾和冲突。本文采用深层生态学思想方法从生物区域主义的生态瓦解,生物中心主义平等失衡和生态自我救赎等三个方面分析麦卡锡的作品《平原上的城市》及作品带来的现实批判意义与生态和谐的关注与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上的城市》 深层生态学 加里·斯奈德 麦卡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