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国难背景下知识分子命运的真实写照——《寒夜》《巴山夜雨》人物形象比较论
1
作者
谢家顺
陆山花
《中文自学指导》
2007年第2期49-52,共4页
《寒夜》和《巴山夜雨》是反映抗日战争重庆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代表性作品,两者成功之处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其共同意义在于,透过人物命运的发展轨迹,表现了作者对战争及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层次思考,这就是,通过战争与苦闷挣扎的人性探...
《寒夜》和《巴山夜雨》是反映抗日战争重庆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代表性作品,两者成功之处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其共同意义在于,透过人物命运的发展轨迹,表现了作者对战争及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层次思考,这就是,通过战争与苦闷挣扎的人性探索来表现人物生存状态的两极反差;通过刻画人物美好的良知与人物性格的变异来展示人物性格的两面性;通过心理、景物描写与对立艺术创作的辩证法来塑造人物形象。透过两部小说人物形象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国难背景下知识分子命运的相似之处和不同点,并由此看出,共同的时代背景和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是这两部小说人物形象存在诸多相似之处的原因,也是两者能赖以比较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夜》
《巴山夜雨》
知识分子
人物形象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悲剧性到喜剧性
2
作者
王一川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Z1期16-17,共2页
从悲剧性到喜剧性王一川(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从美感形态上看,90年代中国审美文化表现为以喜剧性为主导。要说90年代,我们不得不理解80年代。80年代的审美文化尽管形态不失多样,但毕竟悲剧性占了上风。有的论者喜欢用"崇...
从悲剧性到喜剧性王一川(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从美感形态上看,90年代中国审美文化表现为以喜剧性为主导。要说90年代,我们不得不理解80年代。80年代的审美文化尽管形态不失多样,但毕竟悲剧性占了上风。有的论者喜欢用"崇高"这样的概念去描绘,这有一定道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剧性
中国审美文化
悲剧感
创作态度
悲剧英雄
历史真实
《巴山夜雨》
崇高精神
小说
王一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吴贻弓执导电影的中和之美
被引量:
2
3
作者
李蓉
《南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56-160,共5页
吴贻弓作为中国影坛“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其执导电影《巴山夜雨》、《城南旧事》、《阕里人家》享誉一时,且一直为业内人士所推崇。吴贻弓执导电影充分继承中国美学思想中“和”的特点,以“和平的音乐的心境”寻求一种温柔敦厚的...
吴贻弓作为中国影坛“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其执导电影《巴山夜雨》、《城南旧事》、《阕里人家》享誉一时,且一直为业内人士所推崇。吴贻弓执导电影充分继承中国美学思想中“和”的特点,以“和平的音乐的心境”寻求一种温柔敦厚的和谐与适度,给当时中国影坛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吴贻弓遵循的和谐发展原则,其作品所展示的“中和”之美,至今仍有启示意义和审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之美
电影
《巴山夜雨》
《城南旧事》
代表人物
美学思想
温柔敦厚
发展原则
“中和”
审美价值
启示意义
第四代
中国
“和”
和谐
心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影坛父子
4
作者
凤莲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0-20,共1页
父:谢晋,导演电影《红色娘子军》、《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鸦片战争》;子:谢衍,执导电影《女儿红》、《桂林荣记》。 父:陈怀皑,导演电影《青春之歌》、《双雄会》、《铁弓缘》;子:陈凯歌,执导电影《黄土地》、《霸王别姬》...
父:谢晋,导演电影《红色娘子军》、《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鸦片战争》;子:谢衍,执导电影《女儿红》、《桂林荣记》。 父:陈怀皑,导演电影《青春之歌》、《双雄会》、《铁弓缘》;子:陈凯歌,执导电影《黄土地》、《霸王别姬》、《秦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
《红色娘子军》
《青春之歌》
《鸦片战争》
《霸王别姬》
电视剧
影坛
导演
《巴山夜雨》
陈凯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甘为人做嫁衣裳——访著名剪接师蓝为洁
5
作者
刘栋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10-11,共2页
在众多为影视事业辛勤撰文的人士中间,我尤其敬佩与关注其中的一位女士,她就是蓝为洁。 说来有幸而又有缘,她本工作和生活在江南的上海。但金秋月圆,我却能在北京与其会面,岂不凑巧吗?“蓝老师,此行您是到这里来‘耍剪刀’的吧?”“嗯,...
在众多为影视事业辛勤撰文的人士中间,我尤其敬佩与关注其中的一位女士,她就是蓝为洁。 说来有幸而又有缘,她本工作和生活在江南的上海。但金秋月圆,我却能在北京与其会面,岂不凑巧吗?“蓝老师,此行您是到这里来‘耍剪刀’的吧?”“嗯,让你猜中了,正是来‘耍剪刀’的,给一部20集系列片《爱之旅》作剪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衣裳
国家工作人员
《巴山夜雨》
抒发感情
写文章
重庆市
传记文学
老年女性
电视文学
感到委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6
作者
边善基
《电影文学》
1982年第5期96-96,79,共2页
刚才谈到了《天云山传奇》和《巴山夜雨》。这两部影片,我都很喜欢,并且也分别写了评论文章。但比较起来,从剧本的容量、故事、人物来说,《天云山传奇》确实比《巴山夜雨》更强一些。《巴山夜雨》是有它自己的独特风格的。影片的艺...
刚才谈到了《天云山传奇》和《巴山夜雨》。这两部影片,我都很喜欢,并且也分别写了评论文章。但比较起来,从剧本的容量、故事、人物来说,《天云山传奇》确实比《巴山夜雨》更强一些。《巴山夜雨》是有它自己的独特风格的。影片的艺术成就,更多地体现在导演根据剧本提供的文学基础,对意境和风格的探求上,深沉、含蓄、朴素;同时摄影和演员的表演也都很出色,与整部影片的风格是一致的。所以很耐看。作为一个观众或一个评论者,看了两部不同题材,风格的影片作些比较,然后试列一下名次,我看也是容许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现实主义
创作方法
《巴山夜雨》
独特风格
评论文章
艺术成就
影片
评论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国难背景下知识分子命运的真实写照——《寒夜》《巴山夜雨》人物形象比较论
1
作者
谢家顺
陆山花
机构
安徽池州学院中文系教授
安徽科技学院中文系讲师
出处
《中文自学指导》
2007年第2期49-52,共4页
文摘
《寒夜》和《巴山夜雨》是反映抗日战争重庆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代表性作品,两者成功之处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其共同意义在于,透过人物命运的发展轨迹,表现了作者对战争及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层次思考,这就是,通过战争与苦闷挣扎的人性探索来表现人物生存状态的两极反差;通过刻画人物美好的良知与人物性格的变异来展示人物性格的两面性;通过心理、景物描写与对立艺术创作的辩证法来塑造人物形象。透过两部小说人物形象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国难背景下知识分子命运的相似之处和不同点,并由此看出,共同的时代背景和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是这两部小说人物形象存在诸多相似之处的原因,也是两者能赖以比较的基础。
关键词
《寒夜》
《巴山夜雨》
知识分子
人物形象
比较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悲剧性到喜剧性
2
作者
王一川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
出处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Z1期16-17,共2页
文摘
从悲剧性到喜剧性王一川(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从美感形态上看,90年代中国审美文化表现为以喜剧性为主导。要说90年代,我们不得不理解80年代。80年代的审美文化尽管形态不失多样,但毕竟悲剧性占了上风。有的论者喜欢用"崇高"这样的概念去描绘,这有一定道理...
关键词
喜剧性
中国审美文化
悲剧感
创作态度
悲剧英雄
历史真实
《巴山夜雨》
崇高精神
小说
王一川
分类号
B83-02 [哲学宗教—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吴贻弓执导电影的中和之美
被引量:
2
3
作者
李蓉
机构
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
出处
《南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56-160,共5页
文摘
吴贻弓作为中国影坛“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其执导电影《巴山夜雨》、《城南旧事》、《阕里人家》享誉一时,且一直为业内人士所推崇。吴贻弓执导电影充分继承中国美学思想中“和”的特点,以“和平的音乐的心境”寻求一种温柔敦厚的和谐与适度,给当时中国影坛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吴贻弓遵循的和谐发展原则,其作品所展示的“中和”之美,至今仍有启示意义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
中和之美
电影
《巴山夜雨》
《城南旧事》
代表人物
美学思想
温柔敦厚
发展原则
“中和”
审美价值
启示意义
第四代
中国
“和”
和谐
心境
Keywords
Wu Yigong
movie
moderate beauty
分类号
B83-092 [哲学宗教—美学]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影坛父子
4
作者
凤莲
机构
甘肃
出处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0-20,共1页
文摘
父:谢晋,导演电影《红色娘子军》、《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鸦片战争》;子:谢衍,执导电影《女儿红》、《桂林荣记》。 父:陈怀皑,导演电影《青春之歌》、《双雄会》、《铁弓缘》;子:陈凯歌,执导电影《黄土地》、《霸王别姬》、《秦颂》。
关键词
电影
《红色娘子军》
《青春之歌》
《鸦片战争》
《霸王别姬》
电视剧
影坛
导演
《巴山夜雨》
陈凯歌
分类号
K825.7 [历史地理—历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甘为人做嫁衣裳——访著名剪接师蓝为洁
5
作者
刘栋
出处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10-11,共2页
文摘
在众多为影视事业辛勤撰文的人士中间,我尤其敬佩与关注其中的一位女士,她就是蓝为洁。 说来有幸而又有缘,她本工作和生活在江南的上海。但金秋月圆,我却能在北京与其会面,岂不凑巧吗?“蓝老师,此行您是到这里来‘耍剪刀’的吧?”“嗯,让你猜中了,正是来‘耍剪刀’的,给一部20集系列片《爱之旅》作剪接。”
关键词
衣裳
国家工作人员
《巴山夜雨》
抒发感情
写文章
重庆市
传记文学
老年女性
电视文学
感到委屈
分类号
K825.7 [历史地理—历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6
作者
边善基
出处
《电影文学》
1982年第5期96-96,79,共2页
文摘
刚才谈到了《天云山传奇》和《巴山夜雨》。这两部影片,我都很喜欢,并且也分别写了评论文章。但比较起来,从剧本的容量、故事、人物来说,《天云山传奇》确实比《巴山夜雨》更强一些。《巴山夜雨》是有它自己的独特风格的。影片的艺术成就,更多地体现在导演根据剧本提供的文学基础,对意境和风格的探求上,深沉、含蓄、朴素;同时摄影和演员的表演也都很出色,与整部影片的风格是一致的。所以很耐看。作为一个观众或一个评论者,看了两部不同题材,风格的影片作些比较,然后试列一下名次,我看也是容许的。
关键词
革命现实主义
创作方法
《巴山夜雨》
独特风格
评论文章
艺术成就
影片
评论者
分类号
I236.71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国难背景下知识分子命运的真实写照——《寒夜》《巴山夜雨》人物形象比较论
谢家顺
陆山花
《中文自学指导》
2007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从悲剧性到喜剧性
王一川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吴贻弓执导电影的中和之美
李蓉
《南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影坛父子
凤莲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甘为人做嫁衣裳——访著名剪接师蓝为洁
刘栋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8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边善基
《电影文学》
198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