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初小说理论:管达如《说小说》与吕思勉《小说丛话》新探 被引量:2
1
作者 邬国义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5-121,167-168,共17页
民国初年,管达如与吕思勉分别发表了《说小说》与《小说丛话》,这两篇论著在近代小说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与意义,但有关前文作者的身份和事迹,以及两文之间的联系等,都还有值得重新探讨的余地。前人已注意到两文在思想、内容乃... 民国初年,管达如与吕思勉分别发表了《说小说》与《小说丛话》,这两篇论著在近代小说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与意义,但有关前文作者的身份和事迹,以及两文之间的联系等,都还有值得重新探讨的余地。前人已注意到两文在思想、内容乃至文字论述上因袭雷同的问题,吕思勉有关遗稿的发现,出人意料地使我们对于这一问题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有吕氏手稿为证,吕思勉至少撰写了《说小说》一文中的两章,《说小说》由管、吕两人合撰而成,应当是确定无疑的事实,而吕思勉在写《小说丛话》时,袭用、改写自己前面所写的文字内容,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事了。在汉译西文美学、文艺理论译本十分稀缺的情况下,吕思勉撰写有关小说理论方面的文章,也当如他教商业经济、商业地理那样,"参考"了"日文书"方面的一些论著,而他的一些西方美学、文艺思想,也应是经此中介而得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理论 管达如 吕思勉 《说小说 《小说丛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梁启超对《桃花扇》的接受与研究——以《小说丛话》为中心
2
作者 王亚楠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2-106,共5页
梁启超一生对《桃花扇》评价甚高,对《桃花扇》的研究也用力甚多。他幼时在阅读《桃花扇》时感动落泪,后又熟读成诵,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多次沉郁慷慨地朗诵其中曲文。他在创作《新罗马传奇》时,曲词宾白和情节关目对《桃花扇》多有袭... 梁启超一生对《桃花扇》评价甚高,对《桃花扇》的研究也用力甚多。他幼时在阅读《桃花扇》时感动落泪,后又熟读成诵,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多次沉郁慷慨地朗诵其中曲文。他在创作《新罗马传奇》时,曲词宾白和情节关目对《桃花扇》多有袭用和模仿。在《小说丛话》中梁启超对于《桃花扇》在"结构之精严"、"文藻之壮丽"和"寄托之遥深"三个方面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梁启超对《桃花扇》的接受既是晚清民国时期《桃花扇》接受史的一个重要部分,也可使我们从一个侧面一窥他的文学思想的发展和文学创作的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桃花扇》 接受与研究 《小说丛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小说》上的“曼殊”考 被引量:1
3
作者 马以君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4期92-96,共5页
五十多年前,柳亚子先生对一九○三至一九○五年日本横滨新小说出版社的一批署名“曼殊室主人”和“曼殊”的著作作过辨证,他的结论是:“《新小说》上的曼殊室主人和曼殊,是麦孟华而不是苏曼殊,请大家不要再上当呀.”对于柳亚子的这一论... 五十多年前,柳亚子先生对一九○三至一九○五年日本横滨新小说出版社的一批署名“曼殊室主人”和“曼殊”的著作作过辨证,他的结论是:“《新小说》上的曼殊室主人和曼殊,是麦孟华而不是苏曼殊,请大家不要再上当呀.”对于柳亚子的这一论断,解放以来,虽然没有人直接提出过异议,但在不少文章和著作中却认为,苏曼殊是《小说丛话》的作者之一.他们说:“1903—1904年连载于《新小说》杂志头两卷的《小说丛话》是梁启超、狄葆贤、苏曼殊、侠人等共同创作的一种新体裁”.因而断言:苏曼殊“在《新小说》杂志上留下了宝贵的谈文学的文字”.这就无形中肯定了《新小说》所署的“曼殊”就是清末民初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作家苏曼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曼殊 《新小说 《小说丛话》 别号 麦孟华 梁启超 苏子 《国民日日报》 《金瓶梅》 青年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吕思勉小说理论探微
4
作者 李磊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57-61,共5页
吕思勉作为史学家,素享盛名,而他在小说理论方面的建树,却鲜为人知。其实,早在1914年,吕氏所著的《小说丛话》即已系统而富有创造性地论述了小说艺术创作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关键词 小说理论 《小说丛话》 吕思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代戏剧理论述评
5
作者 陈永标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2期83-89,共7页
我国古代戏剧理论,如同小说理论一样,经历了一个长期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尽管在宋元之际,我国剧坛已经有了宋元杂剧的问世,但由于封建士大夫和正统文人对戏剧小说的歧视,使戏剧理论迟迟未能产生.只有到了明代中叶以后,由于资本主义因素的... 我国古代戏剧理论,如同小说理论一样,经历了一个长期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尽管在宋元之际,我国剧坛已经有了宋元杂剧的问世,但由于封建士大夫和正统文人对戏剧小说的歧视,使戏剧理论迟迟未能产生.只有到了明代中叶以后,由于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和反封建道统思潮的掀起,同时也由于南方戏剧创作的繁荣,才有力地促进了戏剧理论批评的产生和发展.王骥德的《曲律》和李渔的《闲情偶寄》相继出现在明、清剧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艺术 近代戏剧 戏剧理论 戏剧创作 中国近代 《小说丛话》 述评 戏曲 国剧 国家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近代文学审美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演变
6
作者 陈永标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3期23-29,共7页
文学审美观念是文学创作经验和人们审美实践的结晶.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及近代文化思潮和人们审美心理的变化,我国近代文学的审美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在不断演变之中.探讨这种演变,寻求其变化的轨迹和规律,对于加深理解近代文学的性质和特点... 文学审美观念是文学创作经验和人们审美实践的结晶.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及近代文化思潮和人们审美心理的变化,我国近代文学的审美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在不断演变之中.探讨这种演变,寻求其变化的轨迹和规律,对于加深理解近代文学的性质和特点,很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丛话》 近代文学 文学审美观念 思维方式 文学与现实 中西文学比较 梁启超 王国维 近代文论 文学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