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隐忍的阙失与痛快的宣泄——《对照记》与《小团圆》的互文性 |
朱旭晨
郭小英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5
|
|
2
|
浅论张爱玲《小团圆》的“小” |
徐素萍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3
|
|
3
|
“事实性”的利用与“真实性”的表达——解读《小团圆》兼论张爱玲 |
张欢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3
|
|
4
|
《小团圆》的隐私文本:自我意识与自传体书写心理 |
林幸谦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3
|
|
5
|
张爱玲《小团圆》的情爱世界 |
叶澜涛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6
|
文学残酷冷漠背后的历史感匮缺——评张爱玲《小团圆》 |
许社丽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4 |
1
|
|
7
|
再谈《小团圆》 |
止庵
|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8
|
张爱玲的《小团圆》,我们的大团圆 |
潘飞
|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9
|
《小团圆》后话 |
高全之
|
《现代中文学刊》
|
2010 |
0 |
|
10
|
论张爱玲文学作品中的时间回旋叙事 |
黄擎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1
|
张爱玲小说中的叙述角度混淆 |
许子东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5
|
|
12
|
从张爱玲《传奇》的畅销看《杂志》的宣传策略 |
张梅
|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13
|
《色,戒》的改写与张爱玲自我形象的重塑 |
万永凤
李永东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14
|
论张爱玲晚期风格(上) |
陈建华
|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3
|
|
15
|
论张爱玲晚期风格(下) |
陈建华
|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1
|
|
16
|
张爱玲作品中的桑弧初探及其它 |
符立中
|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17
|
文学艺术 |
|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18
|
论张爱玲晚期风格(中) |
陈建华
|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