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悲情的双曲线:关系意义中的生活废墟——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释》的构境论解读 |
张一兵
|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2
|
坏的意向性:此岸世界的灰暗生存——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释》的构境论解读 |
张一兵
|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0 |
|
3
|
弱表现背后的强表现构境层--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释》的构境论解读 |
张一兵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0 |
|
4
|
解构的存在意义--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释》的构境论解读 |
张一兵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5
|
友爱与政治:从亚里士多德到现象学 |
陈治国
|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1
|
|
6
|
医术的本质:亚里士多德与现象学传统 |
陈治国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0 |
|
7
|
护理实习生对慎独认知与实践经历的解释现象学分析 |
锁彤晖
张凤琴
芮晓丽
杨国琴
汪丽平
|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8
|
关于亚里士多德诗的起源理论解释的一点异议 |
章启群
|
《江淮论坛》
|
1981 |
0 |
|
9
|
从描述到解释:现象学研究路径转向 |
黄广芳
|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7
|
|
10
|
语言的边界与理解的张力——兼论哲学解释学的现象学维模 |
张廷国
梅景辉
|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
2008 |
2
|
|
11
|
在现象学与解释学之间──早期弗莱堡时期海德格尔哲学 |
孙周兴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
1999 |
7
|
|
12
|
日常生活美学的哲学反思——以现象学、解释学和语用学为视角 |
刘悦笛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6
|
|
13
|
中小学家长教育焦虑的解释现象学分析 |
邓林园
王婧怡
唐逸文
乔丹桔
田宏杰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5
|
|
14
|
现象学视野下的中西哲学的解释学特征 |
严春友
|
《河北学刊》
CSSCI
|
2004 |
2
|
|
15
|
“现象学—解释学”视野中的教师角色 |
常秀芹
王树恩
|
《职业技术教育》
|
2008 |
0 |
|
16
|
解释现象学分析在中国的运用:系统评价及指南 |
侯力琪
唐信峰
何丽
贾晓明
|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
2019 |
29
|
|
17
|
搜索即学习视角下个体认识论信念与知识变化过程探究——基于解释现象学方法论 |
包丹宇
曹树金
|
《现代情报》
CSSCI
|
2023 |
5
|
|
18
|
护士心理资本构成的解释现象学研究 |
王霜霜
卢翔宇
尚东旭
王鑫鑫
郭玉芳
|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
2022 |
16
|
|
19
|
现象学和解释学视域下的人文社科论文审读活动研究 |
帅巍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0 |
|
20
|
现象学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初探 |
郭本禹
崔光辉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