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寄生虫》中阶级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解读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健 李宁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0-25,共6页
韩国电影《寄生虫》揭露了资本主义体系下的阶级寄生结构,批判了资产阶级所宣扬的个人奋斗的意识形态神话。然而,该作品并未指出阶级出路,因而沦为一种安慰,客观上排挤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影响,这是其局限所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 韩国电影《寄生虫》揭露了资本主义体系下的阶级寄生结构,批判了资产阶级所宣扬的个人奋斗的意识形态神话。然而,该作品并未指出阶级出路,因而沦为一种安慰,客观上排挤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影响,这是其局限所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值得肯定,但是无出路的安慰必须拒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虫》 马克思主义 阶级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寄生虫》与《燃烧》:韩国社会分层的两重现实主义写照 被引量:5
2
作者 李英天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110-112,共3页
《寄生虫》和《燃烧》作为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在韩国乃至国际上均获得一致好评。其以批判韩国社会分层为主要内容,更深层次地展现和描述了韩国人的生存处境和生存状态。通过对比参照发现,虽然两部电影都是“现实主义”题材,但对现实主义... 《寄生虫》和《燃烧》作为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在韩国乃至国际上均获得一致好评。其以批判韩国社会分层为主要内容,更深层次地展现和描述了韩国人的生存处境和生存状态。通过对比参照发现,虽然两部电影都是“现实主义”题材,但对现实主义的反映却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主题表达上的不同传递,分别是间接讽刺寓意与宗教伦理意味;其次,叙事策略的不同处理,分别是“荒诞喜剧的叙事艺术”与“虚实相生的叙事艺术”;最后,镜语特征上的不同表现,分别是“人本主义的修饰”和“美学主义的宣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虫》 《燃烧》 韩国 社会分层 现实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寄生虫》:重返阶级政治与主体性失灵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洪亮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136-139,共4页
韩国电影《寄生虫》用寓言式的艺术手法重返了阶级政治的议题,将底层求生、斗争及其失败作为中心,深入触及了眼下阶级政治的病症所在。在精英阶层主导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迷雾中,底层的主体性是失灵的,底层主体对自身阶级处境缺乏充分的... 韩国电影《寄生虫》用寓言式的艺术手法重返了阶级政治的议题,将底层求生、斗争及其失败作为中心,深入触及了眼下阶级政治的病症所在。在精英阶层主导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迷雾中,底层的主体性是失灵的,底层主体对自身阶级处境缺乏充分的认识,倾向于认同大他者的欲望从而强化原有的社会秩序。奉俊昊在《寄生虫》安插了大量象征符号,并通过诸多自相矛盾的倒置性符号结构指向故事背后的意识形态症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虫》 奉俊昊 症候式观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寄生虫》中空间设计的表意效果 被引量:1
4
作者 张静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26-128,共3页
获得2020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和2019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的韩国电影《寄生虫》,通过空间隐喻与异化象征构建出了当代社会的生存模型。电影在“地上、半地下、地下”三层次空间的框架中展现层级割裂的社会生态,各种空间元素的隐喻在电影... 获得2020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和2019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的韩国电影《寄生虫》,通过空间隐喻与异化象征构建出了当代社会的生存模型。电影在“地上、半地下、地下”三层次空间的框架中展现层级割裂的社会生态,各种空间元素的隐喻在电影中起到了深刻的表意功能。为了加强空间差异变化和感官体验,空间里的气象设计成为镜头语言中的积极的表意元素,帮助了各层空间的意味营造和寄生主题的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虫》 空间 隐喻 象征 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古老关系的现代展示--影片《寄生虫》的思想内涵与表现逻辑 被引量:1
5
作者 嘉央桑珠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21-123,共3页
韩国电影《寄生虫》的成功主要在于:在思想内涵方面,直击韩国社会底层贫困者的"寄生"状态,引发对古老的贫富问题--也是目前世界基础性问题的思考;在艺术表现方面,用贫富生活时空逻辑、心理和思维逻辑、制度与理念逻辑的现代对... 韩国电影《寄生虫》的成功主要在于:在思想内涵方面,直击韩国社会底层贫困者的"寄生"状态,引发对古老的贫富问题--也是目前世界基础性问题的思考;在艺术表现方面,用贫富生活时空逻辑、心理和思维逻辑、制度与理念逻辑的现代对应,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力,细腻而客观地展示了现代韩国社会富人与穷人的生活状态之一角,准确地阐释了引导人性由正常走向极端的贪念和欲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虫》 贫富 思想内涵 艺术展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寄生虫》中 城市“寄生”关系的社会学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梁福春 覃思源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124-127,共4页
电影《寄生虫》的成功不仅是影像上的优秀,更是关于社会、城市、人三者间互动的哲学思辨,导演利用电影世界的一扇窗,展开上述三者关系的辩证分析,为韩国电影与社会关系研究拓展了视野。本文通过分析故事中城市的具象行为,深入帕克社会... 电影《寄生虫》的成功不仅是影像上的优秀,更是关于社会、城市、人三者间互动的哲学思辨,导演利用电影世界的一扇窗,展开上述三者关系的辩证分析,为韩国电影与社会关系研究拓展了视野。本文通过分析故事中城市的具象行为,深入帕克社会学理论的研究,利用社会学观点解读关于城市文明、都市困境、竞争、冲突、代替、同化的电影具象表达,更好地理解韩国城市的生态规则和电影创作的哲学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奉俊昊 《寄生虫》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寄生虫》视觉冲突的隐喻策略研究
7
作者 欧阳利佳 于子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29-131,共3页
电影《寄生虫》是韩国导演奉俊昊的又一力作,奉俊昊善于使用封闭空间的视觉冲突,用视觉语言对社会环境进行隐喻。影片《寄生虫》不仅运用视觉空间的压抑感和清晰硬朗的视觉符号来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还频繁利用楼梯台阶的... 电影《寄生虫》是韩国导演奉俊昊的又一力作,奉俊昊善于使用封闭空间的视觉冲突,用视觉语言对社会环境进行隐喻。影片《寄生虫》不仅运用视觉空间的压抑感和清晰硬朗的视觉符号来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还频繁利用楼梯台阶的高低差隐喻了影片背后固化的社会阶层,是对社会现状的写实也是对人性的挖掘。本文从影片中的视觉冲突出发,分析在镜头语言下视觉元素所蕴含的社会意义以及对影片起到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虫》 视觉冲突 隐喻 视觉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寄生虫》:父权的消解与重构
8
作者 荆营营 卞祥彬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126-128,共3页
《寄生虫》以冷峻的凝视看穿韩国阶级社会的权力关系,借助电影中三位父亲同具身体消失的命运指向,形构不同阶层父权主体性消解的潜喻。本文通过对电影中父亲身份的去势与消解,讨论强调“他异性”、男性权力关系下的女性性别景观以及自... 《寄生虫》以冷峻的凝视看穿韩国阶级社会的权力关系,借助电影中三位父亲同具身体消失的命运指向,形构不同阶层父权主体性消解的潜喻。本文通过对电影中父亲身份的去势与消解,讨论强调“他异性”、男性权力关系下的女性性别景观以及自我即他者的认知恐惧,呈现个体与族群难以逃脱的权力关系重构。借助电影空间转喻与身体隐喻描述父权式微的现实图景,在对父权身份变迁的书写中完成对个体、社会、国家身份的关照与同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权 他异性 主体性 《寄生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寄生虫概论》课考试改革的探索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宏梅 郭慧君 +1 位作者 李久芹 李晓红 《山东畜牧兽医》 2004年第5期36-37,共2页
关键词 教师 考试改革 高校 学生 探索 课程考核 考试方式 管理者 人才 《寄生虫概论》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电影的创作流变与范型探索:以近年来国际电影节的表现为例
10
作者 黄诗娴 黄佳晗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3-8,共6页
早期东亚电影征战戛纳、奥斯卡的路上,通过以全球化对照下的东方式、“奇观”化、异域性的文化景象展现“亚洲性”,满足西方观众对于东方世界的“他者”的窥视与想象。直至《小偷家族》《寄生虫》《驾驶我的车》的出现,以世界通用的电... 早期东亚电影征战戛纳、奥斯卡的路上,通过以全球化对照下的东方式、“奇观”化、异域性的文化景象展现“亚洲性”,满足西方观众对于东方世界的“他者”的窥视与想象。直至《小偷家族》《寄生虫》《驾驶我的车》的出现,以世界通用的电影语言和艺术创作,从民族奇观转向普世议题。在全球化语境下,未来东亚电影人应重构本土话语与思维模式、反思现代性,提供一种有别于西方“他者”想象的主体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电影 国际化 《小偷家族》 《寄生虫》 《驾驶我的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觉文化视阈下的阶级议题电影
11
作者 钟萌骁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58-63,共6页
本文以视觉文化理论为方法思考《燃烧》与《寄生虫》这两部关于阶级议题的代表作。视觉文化的核心在于“观看”的机制,而这一机制与现代性主体的知识生产密不可分。《燃烧》中呈现的“现代性的观察者”角色与杀人者角色揭示了阶层固化... 本文以视觉文化理论为方法思考《燃烧》与《寄生虫》这两部关于阶级议题的代表作。视觉文化的核心在于“观看”的机制,而这一机制与现代性主体的知识生产密不可分。《燃烧》中呈现的“现代性的观察者”角色与杀人者角色揭示了阶层固化来源于资本主义社会中想象力的匮乏;而《寄生虫》则以“窗”这一重要的观察媒介揭示了观察者的欲望运作机制,“景观”作为无产者的想象客体,只能是欲望,而永远无法得到,这一无法满足的欲望机制昭示着“资本”对现代性主体的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文化 阶层 《燃烧》 《寄生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