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娜·卡列尼娜》: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 被引量:4
1
作者 郭晓燕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7-88,共2页
近些年掀起了一股将小说文本改编成影视作品的热潮,但是由于受电影性质的影响,电影改编需要考虑诸多的方面,如人物性格的塑造、造型的设计、时间与空间的转换、文字符号与视听符号的转换等,通过摄影机将文本信息影像化,通过影像延伸人... 近些年掀起了一股将小说文本改编成影视作品的热潮,但是由于受电影性质的影响,电影改编需要考虑诸多的方面,如人物性格的塑造、造型的设计、时间与空间的转换、文字符号与视听符号的转换等,通过摄影机将文本信息影像化,通过影像延伸人物的情绪表现力,使观众能更直观地感受影片传达的意境,从而使小说文本以影视作品的形式展现另一种艺术价值。本文将分析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从情节精简、人物重塑两方面探究小说到电影的改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 情节精简 人物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文化学视域下托尔斯泰文学创作中“火车”文化观念域的象征意义研究——以《安娜·卡列尼娜》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彭文钊 刘思彤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0年第2期60-66,共7页
托尔斯泰文学创作中充满着俄罗斯文化观念表达的象征意象。文化观念作为语言文化学的重要研究维度,可望为托尔斯泰文学研究提供新的问题领域和研究路径。“火车”作为典型文化观念在托尔斯泰文学书写中占有重要位置。通过对《安娜·... 托尔斯泰文学创作中充满着俄罗斯文化观念表达的象征意象。文化观念作为语言文化学的重要研究维度,可望为托尔斯泰文学研究提供新的问题领域和研究路径。“火车”作为典型文化观念在托尔斯泰文学书写中占有重要位置。通过对《安娜·卡列尼娜》中“火车”文化观念域的场性分工式建构、描写与阐释,可以发现,《安娜·卡列尼娜》中的“火车”文化观念域是一个三层结构,分别围绕“火车”“站台”“旅客”等观念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观念系统。通过对不同层级典型文化观念的分析与描写,“火车”文化观念域所表达的象征评价意义,也呈现出由“灾难”“地域”等负面象征评价向着“通往新世界道路”等正面象征评价的转变。“火车”作为《安娜·卡列尼娜》文学书写中重要的文化观念,其象征意义主要体现为一个两层结构,一是闯入俄罗斯的欧洲文明,二是光明与希望、沉闷与压抑的对立统一。从整体上看,“火车”文化观念域对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性格起到了重要的背景和烘托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 火车 文化观念域 象征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车”意象的影像文化内涵——影片《周渔的火车》和《安娜·卡列尼娜》情爱观读解 被引量:1
3
作者 周红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74-75,共2页
本文通过分析比较《周渔的火车》与《安娜·卡列尼娜》两部作品,借"火车"这一意象厘清爱情与生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并揭示理想的爱情与现实的生活这一存在于文学艺术中永恒的矛盾。由此扩展作品的现实意义,即以深厚的哲理意蕴... 本文通过分析比较《周渔的火车》与《安娜·卡列尼娜》两部作品,借"火车"这一意象厘清爱情与生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并揭示理想的爱情与现实的生活这一存在于文学艺术中永恒的矛盾。由此扩展作品的现实意义,即以深厚的哲理意蕴启示人们追求爱情、追求诗意的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车 《周渔的火车》 《安娜·卡列尼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娜·卡列尼娜》的电影之旅 被引量:1
4
作者 滕威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5年第2期118-123,共6页
从1910年起,《安娜·卡列尼娜》就在世界各地不断被改编成电影,至今已经有超过20个的电影版本。本文全面梳理这一百年改编历史,并结合历史文化语境简析《安娜·卡列尼娜》在大屏幕上经久不衰的原因。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 电影改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娜·卡列尼娜》小说电影改编的继承与超越
5
作者 陈丽英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61-63,共3页
从小说到电影,虽然小说人物形象及情节不断地被重塑或重构,但都没有破坏故事的完整性,只为突出电影的主题而服务。从小说到电影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改编者要在精确把握小说所传达的思想意识和精神意蕴的同时,结合电影本身的特性探... 从小说到电影,虽然小说人物形象及情节不断地被重塑或重构,但都没有破坏故事的完整性,只为突出电影的主题而服务。从小说到电影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改编者要在精确把握小说所传达的思想意识和精神意蕴的同时,结合电影本身的特性探索适当的方式和手段,不断拓宽、拓深电影表情达意的能力。从小说到电影,在继承与超越间的平衡点应在于:力图抓住原著的精髓,同时寻求电影自身的独立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 继承 超越 平衡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的情节重构
6
作者 陈丽英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0-122,共3页
将小说改编成电影不是简单地将文字转变成影像,而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由于电影和小说的性质以及表达方式迥异,不同编剧的改编方式与创作风格以及对同一部小说的理解和想要传达的思想意境也都存在极大的差异,因而他们改编后作品的... 将小说改编成电影不是简单地将文字转变成影像,而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由于电影和小说的性质以及表达方式迥异,不同编剧的改编方式与创作风格以及对同一部小说的理解和想要传达的思想意境也都存在极大的差异,因而他们改编后作品的整体风貌与原著会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从原著出发,将分析类比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不同电影改编版本间情节的异同,以探讨从小说到电影情节重构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 电影改编 情节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英文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的翻译策略
7
作者 于嘉琪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156-157,共2页
俄国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是由前苏联导演亚历山大·扎尔西于1967年导演的,是部有研究价值的电影。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外文电影涌入中国,随着中国电影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原声电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的... 俄国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是由前苏联导演亚历山大·扎尔西于1967年导演的,是部有研究价值的电影。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外文电影涌入中国,随着中国电影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原声电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看电影的质量和兴趣。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了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的情节和人物塑造,并从英文电影翻译策略的角度对《安娜·卡列尼娜》这部电影的字幕翻译进行了探析,以期为英文电影的翻译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文电影 《安娜·卡列尼娜》 翻译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析《安娜·卡列尼娜》的艺术魅力
8
作者 车素芳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49-52,共4页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的很多作品在中国广为流传,对中国作家和读者影响极大。其小说的艺术价值,不仅仅是因为其思想内容深刻,更因为在艺术形式方面造诣颇深。文章通过对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的很多作品在中国广为流传,对中国作家和读者影响极大。其小说的艺术价值,不仅仅是因为其思想内容深刻,更因为在艺术形式方面造诣颇深。文章通过对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深刻的思想内容、跌宕的故事情节以及丰富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以此来探究列夫·托尔斯泰小说蕴含的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 艺术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爱情”毁灭的人生——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悲剧根源探析 被引量:2
9
作者 王翠娥 王艳玲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5-126,共2页
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是根据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托尔斯泰的同名小说改编拍摄而成的。影片表现了上层社会的贵族夫人安娜与贵族青年渥伦斯基之间的旷世情缘,深刻感人。安娜的悲剧根源令人深思。
关键词 电影 《安娜·卡列尼娜》 悲剧根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改编:回归人性的纠葛 被引量:4
10
作者 邓磊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56-57,共2页
受到电影《傲慢与偏见》改编的鼓舞,导演乔·怀特再次推出了2012年版电影《安娜·卡列尼娜》。这部经典文学著作借用舞台剧的表现形式,给观众呈现了一部与众不同的《安娜·卡列尼娜》。在这部改编电影中,紧紧围绕主人公安... 受到电影《傲慢与偏见》改编的鼓舞,导演乔·怀特再次推出了2012年版电影《安娜·卡列尼娜》。这部经典文学著作借用舞台剧的表现形式,给观众呈现了一部与众不同的《安娜·卡列尼娜》。在这部改编电影中,紧紧围绕主人公安娜的情感主线,没有过多描述大时代背景。同时,在人物形象刻画方面,不再忠实于原著中的人物,而是采用了现代观众审美观的视角把握人物性格。这些改编方法都将这部俄国百科全书式文学著作中的时代性淡化,回归于人性的纠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 电影改编 时代性 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的改编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茉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46-47,共2页
如今,将文学作品进行影视改编已成为屡见不鲜的现象,但电影改编并非一件易事,需要编剧很好地把握原著传达的思想意识与精神意蕴。但电影改编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编剧对原著的不同理解、文化差异、时代背景等,所以对同一部作品的... 如今,将文学作品进行影视改编已成为屡见不鲜的现象,但电影改编并非一件易事,需要编剧很好地把握原著传达的思想意识与精神意蕴。但电影改编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编剧对原著的不同理解、文化差异、时代背景等,所以对同一部作品的改编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影响着作品改编后的整体风貌。本文将分析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电影改编,以1995年中国版与1935年美国版为例,探究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尔斯泰 1935年美国版 1955年中国版 《安娜·卡列尼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的银幕化差异 被引量:1
12
作者 严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74-75,共2页
改编文学作品在现今的电影事业中早已司空见惯,将观众喜爱的文学作品进行改编与拍摄,从而让观众享受到与文字审美截然不同的视觉与听觉审美。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经典的文学著作,其在文学上的崇高成就吸引了各国影视人对... 改编文学作品在现今的电影事业中早已司空见惯,将观众喜爱的文学作品进行改编与拍摄,从而让观众享受到与文字审美截然不同的视觉与听觉审美。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经典的文学著作,其在文学上的崇高成就吸引了各国影视人对该作品的改编风潮,由此改编的电影作品高达二十多部,有多个国家的不同版本,呈现出不同的银幕审美。在此,本文将从1955年中国版与1935年美国版电影《安娜·卡列尼娜》入手,重点探讨不同版本的银幕化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 1955年中国版 1935年美国版 银幕 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族——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安忆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11,共7页
今天这一讲的题目为“贵族”。各位有没有读过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我以为《战争与和平》主要写两个人的故事,安德烈和皮埃尔。安德烈公爵经历了1805年拿破仑战争,负伤养伤,解甲归田;又经历妻子在分娩中去世,留下一个儿子,让他做... 今天这一讲的题目为“贵族”。各位有没有读过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我以为《战争与和平》主要写两个人的故事,安德烈和皮埃尔。安德烈公爵经历了1805年拿破仑战争,负伤养伤,解甲归田;又经历妻子在分娩中去世,留下一个儿子,让他做了父亲;他蛰居乡下两年,管理庄园,解放农奴,推行医疗和教育,身心开始复原,逐渐扩大社交圈,终于出山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拿破仑战争 安德烈 社交圈 托尔斯泰 贵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析《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缘由 被引量:3
14
作者 韩家胜 康佳琼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4年第05X期54-55,共2页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小说作品,它反映了70年代俄国的现实生活,是一部具有独特魅力的经典著作,其不但以小说的形式存在并也被拍摄成了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是这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她具有独...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小说作品,它反映了70年代俄国的现实生活,是一部具有独特魅力的经典著作,其不但以小说的形式存在并也被拍摄成了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是这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她具有独特的人物色彩,她被塑造成一位为追求爱情牺牲一切,却最终逃脱不了命运的悲剧女性,她的悲剧结局令人惋惜。本文以安娜·卡列尼娜为对象,从个人、社会等方面分析了其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从而有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70年代俄国的现实生活,对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 悲剧缘由 个人 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间离与叙事下的《安娜·卡列尼娜》导演手法的创新
15
作者 赵倩 陈雯梦 +1 位作者 倪哲伟 丁颖 《戏剧之家》 2020年第19期133-133,共1页
由著名导演乔·怀特执导的《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影片。本文以电影改编为研究对象,首先简要分析了"文学性"再现问题,并重点剖析了"间离效果"在原著时代背景再现中所起到的作用,基于戏... 由著名导演乔·怀特执导的《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影片。本文以电影改编为研究对象,首先简要分析了"文学性"再现问题,并重点剖析了"间离效果"在原著时代背景再现中所起到的作用,基于戏剧舞台,在能够对文本"文学性"进行改编的前提下,指出此部影片导演手法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 间离 叙事 导演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与保守——评新版《安娜·卡列尼娜》
16
作者 陈以欣 《电影评介》 2013年第5期70-70,112,共2页
2012年新版的《安娜·卡列尼娜》与前作相比在拍摄手法采用了舞台剧的创新方式,是一次对传统叙事的大胆挑战,然而在人物塑造和内容思想上却显得相对单薄,导演乔怀特用英国人特有的矫饰主义融合舞台剧的绚丽转场再现了他心目中19世... 2012年新版的《安娜·卡列尼娜》与前作相比在拍摄手法采用了舞台剧的创新方式,是一次对传统叙事的大胆挑战,然而在人物塑造和内容思想上却显得相对单薄,导演乔怀特用英国人特有的矫饰主义融合舞台剧的绚丽转场再现了他心目中19世纪俄国贵族的生活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舞台剧 保守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娜,一个光彩夺目的艺术典型——《安娜·卡列尼娜》浅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师墨 《语文世界(上旬刊)》 1996年第11期35-36,共2页
安娜,一个光彩夺目的艺术典型——《安娜·卡列尼娜》浅析师墨“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也许人们并不一定都知道这句话的出处,但即使是第一次听到,也都会对它朴实的文字里面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产生强烈... 安娜,一个光彩夺目的艺术典型——《安娜·卡列尼娜》浅析师墨“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也许人们并不一定都知道这句话的出处,但即使是第一次听到,也都会对它朴实的文字里面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产生强烈的共鸣。其实这句被文学家和社会学家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 艺术典型 渥伦斯基 卡列 列夫·托尔斯泰 上流社会 长篇小说 批判现实 文学创作 贵族妇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娜·卡列尼娜》:视角转换中的叙述
18
作者 钱婧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98-99,共2页
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以全知性的作者叙述为主,又结合了人物叙述;而人物叙述中又分成次要人物视角和主人公内视角。三种视角相结合,既充分揭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又表明了作者的倾向性。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 叙述方式 视角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中的梦境解析
19
作者 魏有珩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29-130,共2页
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享誉世界的文学名著,曾多次被搬上大银幕。2012年英国导演乔·怀特(Joe Wright)对这一经典作品进行了非常规再现和重新诠释。本文从梦境段落作为一种电影语言的角度,... 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享誉世界的文学名著,曾多次被搬上大银幕。2012年英国导演乔·怀特(Joe Wright)对这一经典作品进行了非常规再现和重新诠释。本文从梦境段落作为一种电影语言的角度,通过对影片《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三个梦境进行分析,阐述了梦与电影的联系以及梦境在电影中的作用,力图使观众能够对电影中梦境段落的设置和运用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 梦境 作用 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安娜·卡列尼娜》中女性意识的思考
20
作者 李华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X期21-22,共2页
在俄国文学史上,19世纪是男性文学时代,男性作家倾向于将女性塑造成'圣母'形象,艺术形象颇为单一。而在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对女性形象的着墨之多超过了其他任何一部19世纪俄国文学作品,他浓墨重彩地描写了... 在俄国文学史上,19世纪是男性文学时代,男性作家倾向于将女性塑造成'圣母'形象,艺术形象颇为单一。而在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对女性形象的着墨之多超过了其他任何一部19世纪俄国文学作品,他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女主人公安娜女性意识觉醒的过程和结果。[1]何为女性意识?乔以钢认为,女性意识既是女性对自身的概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 婚姻 不幸 儿子 自由意识 女性意识 卡列 安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