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孽债》中的时空错位
- 1
-
-
作者
荣嘉熙
-
机构
上海
-
出处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6-26,共1页
-
文摘
轰动申城的电视连续剧《孽债》以其细腻的笔调,向九十年代的人们展现了那些“曾经拥有过,曾经失去过”的当年知青的蹉跎岁月,反映出了上海市民的某些心态,因而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肯定。 然而,电视剧中也存在着时空错位的现象,主要有:一是时间的错位;二是空间的错位。前者反映在片首,随着歌曲《谁能告诉我》的节奏,熙攘的火车站台上出现了一幅“批判林彪孔老二,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距知青上山下乡高潮已相差了至少四。
-
关键词
《孽债》
时空错位
蹉跎岁月
上海市民
车站台
西双版纳
电视连续剧
九十年代
电视剧
社会主义
-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
-
题名海派赛京味——由《孽债》的成功谈开去
- 2
-
-
作者
王晓明
-
机构
南京
-
出处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6-26,共1页
-
文摘
多年来饱受京味电视剧“压迫”之苦的上海电视剧总算扬眉吐气了一回:一部早先并未被热炒的20集电视连续剧《孽债》,在观众中不胫而走,不仅在上海及邻近省市扫“出了影响,还声名远播,惊动了一向自我感觉良好的北京电视剧界。这不,中央台和北京台都抢着要播放该剧呢。 继《围城》之后,近些年,人才济济,底气颇足的上海电视界没能形成气候,反映上海市民生活的电视剧虽拍了一些,却失之于肤浅、矫情,以及图解改革急功近利,
-
关键词
《孽债》
电视剧
《围城》
剧中人物
观众
艺术真实
现实生活
人的生存状态
受夹板气
戏剧性冲突
-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
-
题名叶辛论
被引量:1
- 3
-
-
作者
邓牛顿
-
机构
中国作家协会
-
出处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5期29-32,共4页
-
文摘
对叶辛的知青题材创作进行全面评析。认为作家敢于直面人生,直面现实。贯穿在叶辛作品中的思想是反对虚夸作伪、瞒上欺下,是反对不正常的徒走形式的社会政治生活,是反对不顾现状、光唱颂歌的反现实主义的创作路子。文章对《孽债》的作品主题与爱情描写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评价与批评。
-
关键词
叶辛
《蹉跎岁月》
《孽债》
-
分类号
I207.425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知青题材电视剧的接受需求
被引量:1
- 4
-
-
作者
王怡
-
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系
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
出处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4-6,共3页
-
基金
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知青影像的媒介文化价值与传播策略"(项目编号:15YJC860030)阶段性研究成果
-
文摘
从最早期的《蹉跎岁月》《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和《孽债》到近年的《北风那个吹》《知青》《返城年代》……1982年至今30多年里,一代人老去、几代人生发;社会图景斗转星移、一个国家的灵魂几经洗礼.知青题材电视剧每年都会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无论是在内容叙事上,还是在接受与反馈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关键词
知青题材
电视剧
《今夜有暴风雪》
《蹉跎岁月》
《孽债》
《雪城》
电视屏幕
-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
-
题名活法大于爱情
- 5
-
-
作者
房天林
-
出处
《社会》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2期23-23,共1页
-
-
关键词
上山下乡运动
爱情观
《罗密欧与朱丽叶》
电视剧
中国工业化
莎士比亚
生存方式
《孽债》
挥手告别
中国农民
-
分类号
C913
[经济管理]
-
-
题名对电视剧“轰动效应”的思考
- 6
-
-
作者
吴小丽
-
出处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4期12-16,共5页
-
文摘
一、轰动,效应及其误区 似乎是一种巧合,电子传媒在中国的一次最重大的技术性革命,与新时期的改革开放、社会转型同步发生,“双管齐下”。中国的文化结构由是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中央、省市、地区三级共近700家电视台,在短短几年间争相崛起,并形成了严密的传播复盖。人们的文化接受方式发生了变化,而荧屏中的电视剧,便主体性地承托起老百姓的娱乐消遣的需求。实践又已证明,在所有的电视艺术节目中,真正维系收视率的,正是电视剧。 另一方面,数百家电视台,即以每天晚上播出两集电视剧计,这便向人们展现了一个无比庞大又无比诱人的市场。于是这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兴奋点,各色人等、各种体制,纷纷以前所未有的干劲,投入电视剧的创作和营运。近两年来,电视剧的产品,其数量是以近乎翻番的速度在递进。 但是,真正能够一夜聚财和名闻天下,并且因此而构成强大诱惑的,只是那些能够赢得30%以上的收视率、具有“轰动效应”的作品。例如90年代以来的《渴望》、《围城》、《编辑部的故事》、《外来妹》、《上海一家人》、《半边楼》、《情满珠江》、《北京人在纽约》、《过把瘾》、《孽债》等。以《孽债》为例,拍摄成本200多万,电视台以320万买断版权后,以400万卖出沪语版本,随后又可再卖普通话版本;
-
关键词
电视剧创作
动效应
《孽债》
“精品”
地域文化
“中间地带”
社会转型
《围城》
外来妹
精品意识
-
分类号
J902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
-
题名善良未必幸福——看《趟过男人河的女人》
- 7
-
-
作者
谢夏雨
-
出处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23-23,共1页
-
文摘
《趟过男人河的女人》是本年度最具吸引力的电视剧之一。它的雅俗共赏,它的对胡山杏命运的耐人寻味的揭示,以及主要角色富于激情和震撼力的表演,表明其非同一般的艺术品位。我们在同一年度看到的能够与之媲美的中长篇电视剧大约只有《孽债》、《年轮》、《天网》、《遭遇昨天》、《错在重逢》。
-
关键词
男人河
爱情悲剧
电视剧
陋俗文化
《孽债》
性格悲剧
命运
艺术品位
人生选择
社会文明
-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
-
题名中国影视中的“私生子”现象
- 8
-
-
作者
葛小卫
-
机构
江苏
-
出处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25-25,共1页
-
文摘
以前见过一则幽默,大意是说:有人问当代小说和古典小说区别何在?
-
关键词
中国影视
私生
当代小说
电视剧
古典小说
大意是说
道德价值
乡下人
当代影视
《孽债》
-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