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孟子》“无耻之耻,无耻矣”义辨
被引量:1
- 1
-
-
作者
王永超
朱长利
-
机构
上海大学中文系
曲阜师范大学杏坛学院
-
出处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1期180-183,共4页
-
文摘
《孟子》"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句,"之"为动词是成立的。"无耻矣"中"矣"表单功能,"无耻矣"应该释为"没有耻辱之事了";"无耻之耻"只能是在表示"一个变化中的事件",才可以同其后的"无耻矣"组成合乎逻辑的条件复句;相反,如果视其为定中结构的短语,则不能满足跟"无耻矣"相搭配的条件,前后语义上不能建立任何关联。传统上将"无耻之耻,无耻矣"译作"由没有羞耻之心到有羞耻之心,便没有羞耻之事了"是没有问题的。
-
关键词
《孟子》
杨伯峻
《孟子译注》
语气词
“矣”
无耻之耻
-
Keywords
Mencius
Modal Paticle
"矣(yi)"
Studies on Ancient Literatures
-
分类号
H141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劳之来之”的“劳”和“来”
被引量:1
- 2
-
-
作者
方有国
-
机构
西南大学文学院
-
出处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5-45,49,共2页
-
文摘
“劳之来之”语见于《孟子·滕文公上》:“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其中的“劳”和“来”在一些大学教材中有不同的解释。如朱星主编的《古代汉语》释为“慰劳安抚”。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释“劳”为“慰劳”、“来”为“使来归顺”。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释为“使民劳,使民来”。杨伯峻《孟子译注》译“劳之来之”为“督促他们”。
-
关键词
“来”
“劳”
《古代汉语》
《孟子译注》
大学教材
主编
郭锡良
杨伯峻
-
分类号
H13
[语言文字—汉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