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人生整全”的实现和持守——以《存在与时间》关于生死的分析为中心 |
胡一超
|
《今古文创》
|
2025 |
0 |
|
2
|
从《存在与时间》到《哲学论稿》:海德格尔前后期思想关系疏解 |
柯小刚
|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3
|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一书中的“世界性”及其现象学启示 |
郑争文
|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9 |
1
|
|
4
|
嘲笑有限性:齐泽克解读《存在与时间》 |
托马斯·布罗克曼
李西祥(译)
杨豪哲(译)
|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
2021 |
0 |
|
5
|
典型句型背后的人物存在论——昆德拉对《存在与时间》的接受及突破 |
白洋本
|
《昌吉学院学报》
|
2015 |
0 |
|
6
|
《追寻最后的一道青烟——〈存在与时间〉前38节的思想》简介 |
鲁涛
|
《云梦学刊》
|
2011 |
0 |
|
7
|
时空穿越电影中的时间意识——一种悲剧性审美 |
陈静
杨涛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17 |
3
|
|
8
|
海德格尔存在论差异状态中生存的世界 |
陈迎年
赵晓芳
|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1 |
0 |
|
9
|
异宾与生人的生存论对话——评张一兵《回到海德格尔》的新路径和新发现 |
方向红
|
《哲学分析》
|
2013 |
0 |
|
10
|
在时间中寻找精神栖息之地──论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 |
陈秋红
|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
1997 |
3
|
|
11
|
基础存在论之此在的有限性根基——基于《康德书》的分析 |
李日容
|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0 |
|
12
|
事实性、生存性和沉沦──论海德格尔关于此在的本质规定性 |
铁省林
|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
1997 |
0 |
|
13
|
开端、目标与普遍性——关于西方哲学的对谈 |
黄颂杰
俞宣孟
|
《哲学分析》
|
2015 |
1
|
|
14
|
理解海德格尔形式显示方法的语言路径 |
张祥龙
|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15
|
两颗伟大心灵的相互碰撞——纳粹专制前雅斯贝尔斯与海德格尔之间的交往 |
李雪涛
|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0 |
|
16
|
沟通困境的哲学分析 |
尚水利
|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17
|
爱情的现象学分析 |
韩连庆
|
《哲学分析》
|
2012 |
0 |
|
18
|
阐释学视域下的文本解读 |
李新
|
《电影评介》
|
2014 |
0 |
|
19
|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对音乐表演的启示 |
颜雄心
|
《民族音乐》
|
2011 |
0 |
|
20
|
论海德格尔诗学的实践维度 |
宋聪聪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