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生整全”的实现和持守——以《存在与时间》关于生死的分析为中心
1
作者 胡一超 《今古文创》 2025年第1期79-83,共5页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虽然围绕此在的“向死而生”对人在时间性中的本真存在状态——这可转化为此在在时间之中有把握“人生整全”的可能性——进行分析,但反观现实生活,人们不仅仅是“为死亡而存在”“为存在而存在着”,更多是...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虽然围绕此在的“向死而生”对人在时间性中的本真存在状态——这可转化为此在在时间之中有把握“人生整全”的可能性——进行分析,但反观现实生活,人们不仅仅是“为死亡而存在”“为存在而存在着”,更多是为生活得“好”,为“幸福”而存在。本文论述的总体内容是,人们在时间中生存着,所以人们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时间中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取舍、判断,从而在良心的基础上抉择适宜自己的人生道路,并为之不断行动。此外,人们寻到自己的“人生整全”,同时还要将之持守,而这个持守的过程在自我革命中得以可能。最后,人们所欲求的“人生整全”,无非是“好的人生”“人生幸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与时间》 人生整全 自我革命 持守 幸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存在与时间》到《哲学论稿》:海德格尔前后期思想关系疏解 被引量:2
2
作者 柯小刚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1-66,共6页
《哲学论稿》是海德格尔在30年代的重要手稿,与晚期思想关系密切。如何解说《哲学论稿》与前期代表作《存在与时间》的关系,成为疏通海德格尔前后期思想联系的关键。这个疏通工作把Befragtes的问题作为引导性问题,以之为追问的线索,考... 《哲学论稿》是海德格尔在30年代的重要手稿,与晚期思想关系密切。如何解说《哲学论稿》与前期代表作《存在与时间》的关系,成为疏通海德格尔前后期思想联系的关键。这个疏通工作把Befragtes的问题作为引导性问题,以之为追问的线索,考察了两个问题:一、以此在为Befragtes如何决定了《存在与时间》必须以此在的生存现象学描述为主体内容;而直接"从Ereignis而来"如何决定了《从Ereignis而来》向哲学的投稿贡献是Ereignis的自行发生成文?二、是否借助一个Befragtes或以什么存在者为Befragtes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了思想成文时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哲学论稿》 《存在与时间》 此在 本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一书中的“世界性”及其现象学启示 被引量:1
3
作者 郑争文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23-25,27,共4页
在用具的结构中有指引;世内的上手之物向来就有"受指引"的性质,由此把"世界性"问题收入眼帘。对世界性这一课题所作的现象学考察以及着眼于"此在"的领会崭露出世界现象本身:世界性意味着一种形式显示,它... 在用具的结构中有指引;世内的上手之物向来就有"受指引"的性质,由此把"世界性"问题收入眼帘。对世界性这一课题所作的现象学考察以及着眼于"此在"的领会崭露出世界现象本身:世界性意味着一种形式显示,它不是空形式,也不是内容,而是意味着引领人们进入一个不可以预先加以规定和构造的境域或"世间",后者的意义以及对该意义的领会随指引的所至之处不断地"当下地"涌现出来。"此在"和世界是声息相通的,世界分内事乃吾分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 世界性 现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嘲笑有限性:齐泽克解读《存在与时间》
4
作者 托马斯·布罗克曼 李西祥(译) 杨豪哲(译)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1年第2期113-128,共16页
"嘲笑有限性"把斯拉沃热·齐泽克的文化事业阐释为对《存在与时间》留下的挑战的回应。齐泽克在《视差之见》和《敏感的主体》中深刻洞察到海德格尔关于"先行决断"的激进提议,以及把《存在与时间》的批判发展... "嘲笑有限性"把斯拉沃热·齐泽克的文化事业阐释为对《存在与时间》留下的挑战的回应。齐泽克在《视差之见》和《敏感的主体》中深刻洞察到海德格尔关于"先行决断"的激进提议,以及把《存在与时间》的批判发展为海德格尔在书中所提出的退缩。从齐泽克在这两本著作中讨论海德格尔的内容出发,本文剥离了齐泽克对海德格尔版本的"有限哲学"的回应。与其他海德格尔批评家不同的是,齐泽克将《存在与时间》中的存在主义主题解读为一种激进的主观主义,他赞扬了《存在与时间》的谋划方面。事实上,他认为,作为整体的《存在与时间》的缺点在于,它的主观主义还不够激进。对他而言,海德格尔是一个价值观模棱两可的思想家,是一个从他隐藏的自身需求中开发出计划的思想家。"嘲笑有限性"既阐明了齐泽克对海德格尔思想中自欺的指控,又考察了避免这种自欺所必需的命令,目的是对有限性的存在主义"悲剧"处理语调的辩证转变,以及对社会"共在"的革命的集体主义的重新概念化。在这个过程中,齐泽克的文化旅程也得以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拉沃热·齐泽克 马丁·海德格尔 有限性 《存在与时间》 现代 喜剧 存在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句型背后的人物存在论——昆德拉对《存在与时间》的接受及突破
5
作者 白洋本 《昌吉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60-64,共5页
昆德拉小说中有一种"……不是,而是……"的句型,这种句型体现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观点对昆德拉的影响。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观点主要体现在哲学著作《存在与时间》中。通过分析昆德拉对《存在与时间》的接受及突破,指出昆... 昆德拉小说中有一种"……不是,而是……"的句型,这种句型体现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观点对昆德拉的影响。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观点主要体现在哲学著作《存在与时间》中。通过分析昆德拉对《存在与时间》的接受及突破,指出昆德拉并没有局限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而是在海德格尔的基础概念之上,提出了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人的存在是非本真的,并且人深深地陷入在本真与非本真的矛盾之中,这种矛盾体现的途径则是身体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与时间》 昆德拉 本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追寻最后的一道青烟——〈存在与时间〉前38节的思想》简介
6
作者 鲁涛 《云梦学刊》 2011年第3期44-44,共1页
《追寻最后的一道青烟——〈存在与时间〉前38节的思想》(张文初著)于2011年1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存在与时间》是20世纪的人文经典。其旨趣的诗意性、追问的彻底性、运思的诡谲性,
关键词 《存在与时间》 广东人民出版社 简介 20世纪 诗意性 旨趣 追问 运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空穿越电影中的时间意识——一种悲剧性审美 被引量:3
7
作者 陈静 杨涛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86-88,共3页
对于人生现实不可避免的悲剧性,众多哲人和艺术家对此已有非常深刻的体会。克尔凯郭尔对人生在"或此或彼"的处境之中艰难抉择的揭示[1],叔本华对人生被欲念追逐而陷入无法解胶的痛苦命运的洞察[2],萨特对人在冷漠的必然性世界里面追... 对于人生现实不可避免的悲剧性,众多哲人和艺术家对此已有非常深刻的体会。克尔凯郭尔对人生在"或此或彼"的处境之中艰难抉择的揭示[1],叔本华对人生被欲念追逐而陷入无法解胶的痛苦命运的洞察[2],萨特对人在冷漠的必然性世界里面追求自由的探讨[3],都深刻地表现了人生的悲剧性。其中,海德格尔对人生存在论上由时间构造的"罪责"(亦可称之为"悲剧性")最为深刻,它与我们讨论的时空穿越电影的联系也最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意识 或此或彼 克尔凯郭尔 叔本华 性审美 存在 存在 《存在与时间》 悲剧意识 苦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德格尔存在论差异状态中生存的世界
8
作者 陈迎年 赵晓芳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67-73,共7页
世界必然相对于人而立,但世界决不首先是客体。此在与世界、此在与常人、此在与自身等参两居中,标示出存在论差异状态中人与世界浑圆一体的氤氲气象。于是,人类生焉,世界成焉。但是,此在源始的一脉独张却不能完全满足存在论差异状... 世界必然相对于人而立,但世界决不首先是客体。此在与世界、此在与常人、此在与自身等参两居中,标示出存在论差异状态中人与世界浑圆一体的氤氲气象。于是,人类生焉,世界成焉。但是,此在源始的一脉独张却不能完全满足存在论差异状态本身的要求,差异要求世界本身有它内在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存在 世界 世界图几 《存在与时间》 "此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宾与生人的生存论对话——评张一兵《回到海德格尔》的新路径和新发现
9
作者 方向红 《哲学分析》 2013年第5期188-196,共9页
众所周知,汉语学术界回到海德格尔的路径与海德格尔思想的生发和传播过程正好相反。我们首先在1980年前后接触到萨特及其存在主义,然后在80年代中后期,顺着《存在与虚无》及其所引起的争议的指引,大举向海德格尔回溯,更有一些学者进一... 众所周知,汉语学术界回到海德格尔的路径与海德格尔思想的生发和传播过程正好相反。我们首先在1980年前后接触到萨特及其存在主义,然后在80年代中后期,顺着《存在与虚无》及其所引起的争议的指引,大举向海德格尔回溯,更有一些学者进一步前行到胡塞尔,再返身折回到海德格尔的理论中。自《存在与时间》的中译本1987年问世以来,研究者们进入海德格尔学术的理路主要有两条:一条以倪梁康和张祥龙先生为代表,从胡塞尔现象学走入;另一条以孙周兴、陈嘉映和王庆节先生为代表,通过对海德格尔重要作品的翻译以及对译文的讨论而完成对海德格尔思想的介绍和审理。前者使汉语学界对海德格尔的研究具备了严格的方法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路径 张一兵 胡塞尔现象学 存在与虚无》 《存在与时间》 对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时间中寻找精神栖息之地──论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秋红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1997年第2期22-25,共4页
关键词 艾略特 《四个四重奏》 柏格森 海德格尔 《喧嚣与骚动》 赫拉克利特 《追忆似水年华》 《荒原》 福克纳 《存在与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存在论之此在的有限性根基——基于《康德书》的分析
11
作者 李日容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9-115,共7页
海德格尔在《康德书》中对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进行了存在论的解读。在他看来,康德从人类知识的有限性本质出发,在追问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存在论之奠基的进程中,达到了这一奠基的"根柢"亦即作为源始时间性的超越论想... 海德格尔在《康德书》中对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进行了存在论的解读。在他看来,康德从人类知识的有限性本质出发,在追问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存在论之奠基的进程中,达到了这一奠基的"根柢"亦即作为源始时间性的超越论想象力。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进一步将超越论想象力生存论化为此在的时间性结构。这表明基础存在论或者说作为此在的形而上学乃是出于此在之有限性的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康德书》 《存在与时间》 超越论想象力 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事实性、生存性和沉沦──论海德格尔关于此在的本质规定性
12
作者 铁省林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1997年第3期91-94,共4页
关键词 海德格尔 事实性 本质规定性 存在主义者 存在方式 存在 《存在与时间》 本体论 人本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端、目标与普遍性——关于西方哲学的对谈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颂杰 俞宣孟 《哲学分析》 2015年第4期161-172,共12页
黄颂杰(以下简称"黄"):我们今天先来谈谈西方哲学的开端、进路及其所追求的目标,然后再延伸讨论一些相关的问题。俞宣孟(以下简称"俞"):你讲的这个思路很好的,我们都是学西方哲学的,现在也都退休了,回过头来看,厘清这些问题,... 黄颂杰(以下简称"黄"):我们今天先来谈谈西方哲学的开端、进路及其所追求的目标,然后再延伸讨论一些相关的问题。俞宣孟(以下简称"俞"):你讲的这个思路很好的,我们都是学西方哲学的,现在也都退休了,回过头来看,厘清这些问题,对于现在和今后的教学、研究都是有价值的。黄:要理解当代的西方哲学,需要把源头的问题厘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哲学 柏拉图哲学 回过头 哲学与生活 中国哲学 早期希腊哲学 实践理性 经验概括 《存在与时间》 伽达默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解海德格尔形式显示方法的语言路径
14
作者 张祥龙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1-52,共2页
只要是追求人生深意的人,都可能欣赏海德格尔的文章。但是,要从哲理上得其韵味,却十分不易,因为他的思想终极处,是不可对象化的,无论在哪种意义上。也就是说,你可体会到他文字的蕴意,但一旦要从观念上、分类上抓住其中的道理,就茫然失... 只要是追求人生深意的人,都可能欣赏海德格尔的文章。但是,要从哲理上得其韵味,却十分不易,因为他的思想终极处,是不可对象化的,无论在哪种意义上。也就是说,你可体会到他文字的蕴意,但一旦要从观念上、分类上抓住其中的道理,就茫然失据了。它实在是拒绝被你条分缕析地总结出来,就是硬要去总结,也几乎都会沦为刻舟求剑之举。于是那些习惯于传统分析路数的人们,就只能以谴责海氏或海学的"非理性"来为自己的理性挫折辩护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示方法 传统西方哲学 那托普 语言性 非理性 当代西方哲学 可理解性 《存在与时间》 整体思路 总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颗伟大心灵的相互碰撞——纳粹专制前雅斯贝尔斯与海德格尔之间的交往
15
作者 李雪涛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6-54,共9页
该文所论述的是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期纳粹执政前的雅斯贝尔斯和海德格尔这两位德国哲学大师之间的交往活动。对从他们的初识,到组成要革新学院哲学的“战斗集体”,他们各自对对方著作的评价,直至在交往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因素等,进... 该文所论述的是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期纳粹执政前的雅斯贝尔斯和海德格尔这两位德国哲学大师之间的交往活动。对从他们的初识,到组成要革新学院哲学的“战斗集体”,他们各自对对方著作的评价,直至在交往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因素等,进行了钩沉,并作了系统的梳理。从中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交往对各自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哲学 雅斯贝尔斯 海德格尔 《世界观的心理学》 “战斗集体” 学院哲学 阿伦特 《存在与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沟通困境的哲学分析
16
作者 尚水利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Z期42-44,共3页
沟通困境是一个从未得到过圆满解决的问题,因此,它既是一个老问题,又是一个新问题。沟通困境受到心理学、管理学、领导科学等众多学科的关注,本文试图以哲学层面的"他人"和"价值观"为视阈,对沟通困境进行新的诠释。
关键词 哲学分析 领导科学 《存在与时间》 不等于 宗教教义 行为学家 存在论意义 古典决策理论 优先地位 宗教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爱情的现象学分析
17
作者 韩连庆 《哲学分析》 2012年第5期156-164,共9页
“情绪”和“情感”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说,“此在总已经是有情绪的”,此在总是带着情绪现身的。所谓“现身”或“现身情态”(Befindlichkeit)的意思就是“怎样找到自我”、“怎样被找到”或者“近况如何”。海德格尔的意... “情绪”和“情感”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说,“此在总已经是有情绪的”,此在总是带着情绪现身的。所谓“现身”或“现身情态”(Befindlichkeit)的意思就是“怎样找到自我”、“怎样被找到”或者“近况如何”。海德格尔的意思是说,情绪是此在的源始存在方式,“情绪一向已经把在世作为整体展开了,同时才刚使我们可能向着某某东西制定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分析 《存在与时间》 “情绪” 爱情 海德格尔 “情感” 存在方式 此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阐释学视域下的文本解读
18
作者 李新 《电影评介》 2014年第20期109-110,共2页
传统的翻译研究一直在力图建立一个普遍原则来指导翻译活动,也试图建立一个统一的翻译批评标准,但这种研究是建立在这样一种预设基础之上的:即认为翻译所涉及的两个语言系统是完全对等的。但20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界出现了"文化转... 传统的翻译研究一直在力图建立一个普遍原则来指导翻译活动,也试图建立一个统一的翻译批评标准,但这种研究是建立在这样一种预设基础之上的:即认为翻译所涉及的两个语言系统是完全对等的。但20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界出现了"文化转向",开始把研究目光放到语言自身之外的社会文化等因素上。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译者的主体性开始得到客观的认同,也开始成为翻译研究的一大热点。然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性问题 阐释学 文本解读 翻译批评 主体性 翻译理论界 黄源深 《存在与时间》 翻译思想 概念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对音乐表演的启示
19
作者 颜雄心 《民族音乐》 2011年第1期92-93,共2页
众所周知,海德格尔早年以半部《存在与时间》(1927)起家,赢得了“存在主义哲学家”的鼎鼎大名。自《存在与时间》之后,海德格尔还有近半个世纪的运思经验,为世人留下了五六十卷著作(含讲座稿、手稿等),这些著作包含了趋于成熟... 众所周知,海德格尔早年以半部《存在与时间》(1927)起家,赢得了“存在主义哲学家”的鼎鼎大名。自《存在与时间》之后,海德格尔还有近半个世纪的运思经验,为世人留下了五六十卷著作(含讲座稿、手稿等),这些著作包含了趋于成熟的后期海德格尔思想的所有方面。举其要者,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作品的本源》 海德格尔 音乐表演 《存在与时间》 存在主义 哲学家 著作 运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海德格尔诗学的实践维度 被引量:1
20
作者 宋聪聪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8-163,共6页
学界对海德格尔诗学理论的研究较少触及实践维度,因为海德格尔不仅在谈论艺术时鲜有论及实践,而且在其他著述中也较少流露出对实践问题的关切。但通过与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的对比我们发现,海德格尔的诗学理论实际上是对亚氏所提出的人... 学界对海德格尔诗学理论的研究较少触及实践维度,因为海德格尔不仅在谈论艺术时鲜有论及实践,而且在其他著述中也较少流露出对实践问题的关切。但通过与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的对比我们发现,海德格尔的诗学理论实际上是对亚氏所提出的人的三种活动即理论、制作与实践的继承和改造,存在一个超越了形而上学实践观的实践维度。一方面,艺术与艺术批评,即诗与思都为伦理政治意义上的实践而服务;另一方面,作为为真理建基并使人成为人的活动,艺术与艺术批评本身就是实践活动,且是最高意义上的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艺术 艺术批评 《存在与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