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期刊社会价值的功能内涵、实践路径和经验启示:以《妇女生活》为中心的考察
1
作者 柳为易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6-278,307,308,共15页
期刊作为传播媒介,受社会历史条件影响,又会反作用于社会,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抗战时期进步期刊《妇女生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宣传抗战,动员妇女群众参与抗战,维护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体现出期刊社会价值的三重功能内涵... 期刊作为传播媒介,受社会历史条件影响,又会反作用于社会,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抗战时期进步期刊《妇女生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宣传抗战,动员妇女群众参与抗战,维护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体现出期刊社会价值的三重功能内涵:汇聚观点言论,传播理论主张,承载精神信念。期刊实现社会价值应当遵循三条实践路径:关心关切国家人民根本利益,自觉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现实需要;密切联系社会现实,注重参与具体实践,办刊和实践形成紧密融合;重视队伍建设,着力打造高度认同期刊办刊方向、进步坚强团结有力的办刊队伍。《妇女生活》的办刊实践为当下期刊工作者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实现期刊社会价值提供了三条经验启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期刊社会价值的最根本保障和最重要原因,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期刊具有引领作用,应当自觉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期刊具有多重属性,既有文化属性又有意识形态属性,应当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守牢意识形态阵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期刊社会价值 期刊功能内涵 《妇女生活》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电影《茉莉花开》对小说《妇女生活》的改编 被引量:3
2
作者 曹亚明 李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72-73,共2页
电影《茉莉花开》是侯咏根据苏童的小说《妇女生活》改编而成的,影片保持了与小说一致的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从"茉""莉""花"三代女性形象的塑造中,展现出苏童和侯咏对女性命运及生存处境的关注与思考。小说文本《妇女生活》的着... 电影《茉莉花开》是侯咏根据苏童的小说《妇女生活》改编而成的,影片保持了与小说一致的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从"茉""莉""花"三代女性形象的塑造中,展现出苏童和侯咏对女性命运及生存处境的关注与思考。小说文本《妇女生活》的着眼点在于描述女性命运的循环往复,而改编后的剧本则衍生出新的主题意蕴。苏童小说中展现的是永恒循环往复的宿命式的女性生存,而侯咏则从三代女性的生存轨迹中展现出抗争与希望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童 《妇女生活》 《茉莉花开》 改编 女性命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文本与小说文本的叙事学比较——《茉莉花开》与《妇女生活》之比较 被引量:2
3
作者 王鸣剑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6-109,共4页
小说与影视的"联姻",在当下已成普遍之势。在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任何小说的影视改编,都脱离不了消费时代的商业特征。如何将文字语言的艺术改编成视听语言的艺术,如何在小说的影视改编中,实现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完美统... 小说与影视的"联姻",在当下已成普遍之势。在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任何小说的影视改编,都脱离不了消费时代的商业特征。如何将文字语言的艺术改编成视听语言的艺术,如何在小说的影视改编中,实现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完美统一,是任何一个改编者都无法回避的两难问题。从叙事学的视野来看电影《茉莉花开》对小说《妇女生活》的改编,发现它们在叙事方式、叙事策略和叙事风格等方面,有遵循也有创新。凡是吸取原著的精髓,合理地添减情节和人物的言行,就可圈可点;而为了迎合市场,人为地增添催情的画面和"出彩"的对白,则乏善可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女生活》 《茉莉花开》 叙事学视野 改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舒曼声乐作品反映出的情感论音乐美学思想研究——以声乐套曲《妇女爱情与生活》为例 被引量:6
4
作者 郭义江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9-63,共5页
R·舒曼的《妇女爱情与生活》,以浪漫主义的艺术生活和生动的音乐语言讲述了一位妇女“恋爱——结婚——生子——亡夫”的情感经历。乐曲不仅在内容与形式关系上打破了协调和统一,而且在情感内容的表达上也打破了情感与理性的统一,... R·舒曼的《妇女爱情与生活》,以浪漫主义的艺术生活和生动的音乐语言讲述了一位妇女“恋爱——结婚——生子——亡夫”的情感经历。乐曲不仅在内容与形式关系上打破了协调和统一,而且在情感内容的表达上也打破了情感与理性的统一,从而显示出舒曼所追求的美已不再是古典主义音乐客观、静穆的美,并将音乐情感的主体作为音乐审美本质的情感论音乐美学的审美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曼 《妇女爱情与生活》 音乐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舒曼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的艺术特征
5
作者 青科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44-145,共2页
1840年沙米索创作了《妇女的爱情与生活》,这部作品通过舒曼声乐套曲将少女的人生经历表现出来。《妇女的爱情与生活》在舒曼声乐套曲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作品中拥有丰富的情感与艺术特色,对演唱者的要求相对较高。本文首先对舒曼声... 1840年沙米索创作了《妇女的爱情与生活》,这部作品通过舒曼声乐套曲将少女的人生经历表现出来。《妇女的爱情与生活》在舒曼声乐套曲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作品中拥有丰富的情感与艺术特色,对演唱者的要求相对较高。本文首先对舒曼声乐作品风格进行研究,然后对《妇女的爱情与生活》艺术特色进行探讨,并从演唱风格、情感表现、艺术处理及谱例分析等方面进行作品艺术特征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曼声乐套曲 演唱分析 《妇女的爱情与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中的悲情表现
6
作者 邓月丽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11年第1期38-45,86,共9页
时代的氛围和舒曼个人的性格气质、情感经历为舒曼的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的创作奠定了"悲情"的基调。创作中对一些形式结构素材的运用、频繁转调离调的运用、色彩性和声的运用等创作手法具体运用中,贯彻了对比原则,... 时代的氛围和舒曼个人的性格气质、情感经历为舒曼的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的创作奠定了"悲情"的基调。创作中对一些形式结构素材的运用、频繁转调离调的运用、色彩性和声的运用等创作手法具体运用中,贯彻了对比原则,最终使"悲情"得以充分表现。这部作品的悲情,也是舒曼在创作中贯彻人民性与文学性结合、革命性与幻想性结合的思想主张的必然。而这,实际是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创作之"抒情性"极端发展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曼 《妇女的爱情与生活》 浪漫主义 悲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解放与家国话语:抗战时期的“贤妻良母”论争及文学书写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桂妹 王思侗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0-189,共10页
在中国女性解放的现代历史进程中,晚清时期所输入的传统与现代并蓄的新式教育理念“贤妻良母主义”,虽经五四时期现代“娜拉精神”的冲击而黯然失色,但并没有就此销声匿迹,而是成了一股强劲的隐性挑战力量,并在抗战前后勃兴为一场大规... 在中国女性解放的现代历史进程中,晚清时期所输入的传统与现代并蓄的新式教育理念“贤妻良母主义”,虽经五四时期现代“娜拉精神”的冲击而黯然失色,但并没有就此销声匿迹,而是成了一股强劲的隐性挑战力量,并在抗战前后勃兴为一场大规模的“妇女回家论”和“贤妻良母主义”大论争。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进步知识界(女界)在驳斥国民政府及保守知识界复古论调的同时,也向广大女性提出了“从国家”“从民族”,做“国家的良母”“民族的贤妻”的新要求,号召广大女性走出家庭,积极参与到抗战救亡的洪流中。与之相应和,抗战文学也对民族救亡所需要的新贤妻良母进行了身心重塑,进一步书写了抗战女性在担负国家民族与家庭母职/妻职之间的困境,发出了女性解放的进一步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贤妻良母 娜拉精神 《妇女生活》 《妇女共鸣》 “二从八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品岁月的芬芳——浅谈电影《茉莉花开》
8
作者 申娟 《电影评介》 2010年第12期39-39,42,共2页
电影《茉莉花开》是一部反映一家三代女性发生在三十年代、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爱情与婚姻的故事,前两代因为她们所生活的时代的局限性,最终没有逃脱阴郁、凄楚的人生历程,直到第三代女性才真正绽开了多姿绚烂的人生,该影片以独特的视... 电影《茉莉花开》是一部反映一家三代女性发生在三十年代、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爱情与婚姻的故事,前两代因为她们所生活的时代的局限性,最终没有逃脱阴郁、凄楚的人生历程,直到第三代女性才真正绽开了多姿绚烂的人生,该影片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和女人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茉莉花》 《妇女生活》 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