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津条约》前美国人关于台湾的几种主张 被引量:4
1
作者 陈才俊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1-122,共12页
自1784年美国"中国皇后号"(Empress of China)首航中国成功至1858年中美《天津条约》签订,随着美国在远东地区商业、文化、军事势力的逐步拓展,以及美国远东政策的渐趋形成,中国台湾逐渐被美国所认识、重视和染指。一些美国... 自1784年美国"中国皇后号"(Empress of China)首航中国成功至1858年中美《天津条约》签订,随着美国在远东地区商业、文化、军事势力的逐步拓展,以及美国远东政策的渐趋形成,中国台湾逐渐被美国所认识、重视和染指。一些美国商人、政客、军官、外交使节乃至传教士,从不同的立场出发,以不同的方式,向美国政府提出过一些占据台湾的不同主张,"攫取台湾论"、"购取台湾论"、"台湾基地论"、"最后手段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由于这些主张既不符合美国政府与民众的利益,又受到美国政坛诸多因素的掣肘,且有的主张本身就"相当不明智"或"不合时宜",所以均未获得美国政府的认可,但其对台湾的历史命运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台湾地区 中美关系 《天津条约》 谋台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谈晚清中外不平等条约中的最惠国待遇条款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国平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26-132,共7页
晚清中外不平等条约中的最惠国待遇,对于晚清和近代中外关系有着深刻的影响。所谓清政府不加抗争地轻易出让最惠国待遇的观点不符合事实,当时清政府所持的立场和态度因不同的优惠内容而不同。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订立天津条约到清末,... 晚清中外不平等条约中的最惠国待遇,对于晚清和近代中外关系有着深刻的影响。所谓清政府不加抗争地轻易出让最惠国待遇的观点不符合事实,当时清政府所持的立场和态度因不同的优惠内容而不同。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订立天津条约到清末,中外不平等条约中的最惠国条款的特性发生了三个显著的重要变化:一是特定的最惠国条款衍变为一般的最惠国条款;二是除片面的最惠国条款外,出现了双方最惠国条款;三是从无文字规定到以文字明确规定最惠国条款的附加条件。片面的最惠国待遇使中国处于不平等的屈辱地位。从经济上看,最惠国待遇的片面性特质在当时对中国的危害并不严重和明显,对中国造成危害的,是最惠国条款本身,它的均沾性本质。由于中国长期积弱不振,不平等条约中的最惠国条款给中国的经济和外贸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并使列强结成了侵略中国的“神圣同盟”,中国的外交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惠国待遇条款 最惠国条款 清政府 平等条约 《天津条约》 《奥本海国际法》 附加条件 利益和特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 通商条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文岛事件与甲午战争前中日关系之变化 被引量:5
3
作者 郭海燕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7-117,167,共11页
在甲午战争爆发前的近代中日关系史上,1885年4月英国制造的巨文岛事件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它是《天津条约》签订后,中日两国面临的最大外交课题,也是甲午战争爆发前中日实力对比发生变化的转折点。围绕巨文岛事件,中日分别在对英外... 在甲午战争爆发前的近代中日关系史上,1885年4月英国制造的巨文岛事件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它是《天津条约》签订后,中日两国面临的最大外交课题,也是甲午战争爆发前中日实力对比发生变化的转折点。围绕巨文岛事件,中日分别在对英外交、对朝外交和中日两国外交三个层面进行了较量,这实际上是一场中日围绕宗属体制的较量。以巨文岛事件为契机,《天津条约》签订后中日在朝鲜对等地位的局面被打破,形成了中国掌控东亚外交主动权,日本孤立被动的格局。中国成功地在东亚国际关系中强化了中朝宗属体制,将《天津条约》签订后,朝鲜为中日两属之国的状态,恢复到之前的中国专属状态,并给日本的"属邦批判"论和朝鲜"独立国"论彻底打上封印。1885年中国在巨文岛事件外交上的胜利,使日本失去了在《天津条约》中取得的外交优势和通过外交手段解决朝鲜问题的途径,巨文岛事件发生之后的十年期间,《天津条约》一直呈现出一种空洞化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文岛事件 中日关系 甲午战争 《天津条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次鸦片战争与中国财政 被引量:3
4
作者 赵梦涵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9-42,共4页
中国于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爆发的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与财政的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道路。第二次鸦片战争,加快了这一变化的历史进程,其经验教训是极为深刻的。本文拟就... 中国于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爆发的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与财政的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道路。第二次鸦片战争,加快了这一变化的历史进程,其经验教训是极为深刻的。本文拟就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与财政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鸦片贸易 中国财政 半殖民地化 半殖民地半封建 第一次鸦片战争 通商口岸 英国殖民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鸿章同意从朝鲜撤军原因探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张礼恒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9-129,共11页
1885年4月,李鸿章在中日天津谈判中同意从朝鲜撤兵是由多重因素决定的,既有驻朝将士思乡心切、急欲回国的现实因素,又有基于"外须和戎,内须变法"前提下的对日妥协的考量,更有在"不沾不脱"原则下恪守宗藩体制的深层... 1885年4月,李鸿章在中日天津谈判中同意从朝鲜撤兵是由多重因素决定的,既有驻朝将士思乡心切、急欲回国的现实因素,又有基于"外须和戎,内须变法"前提下的对日妥协的考量,更有在"不沾不脱"原则下恪守宗藩体制的深层次战略预期。可以说,前两者是撤兵的枝节因素,第三条则是撤兵的根本原委。遗憾的是,后世治史者没能洞察李鸿章的良苦用心,反而是沿着线性因果的思维方式,误取误读,痛加贬斥,将原本纵横交错、复杂多变的历史事实,弱化为一条线索清晰、答案明确的人为设计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沾不脱” 宗藩体制 中日 《天津条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开埠始末 被引量:3
6
作者 唐文起 《学海》 1999年第6期143-146,共4页
关键词 开埠通商 清政府 《天津条约》 南京市 通商口岸 通商章程 英国侵略者 刘坤一 长江下游 《南京条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文岛事件”与英国东北亚政策 被引量:1
7
作者 郭海燕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7-108,共12页
"甲申政变"之后,辅佐谁来保护朝鲜,是英国制定东北亚外交政策的焦点。朝鲜"背清亲俄"、日本不断挑战中朝宗藩关系、《天津条约》的撤兵造成朝鲜半岛即将出现政权、军事真空局面,导致中国在政治、军事两方面掌控朝... "甲申政变"之后,辅佐谁来保护朝鲜,是英国制定东北亚外交政策的焦点。朝鲜"背清亲俄"、日本不断挑战中朝宗藩关系、《天津条约》的撤兵造成朝鲜半岛即将出现政权、军事真空局面,导致中国在政治、军事两方面掌控朝鲜的力度空前薄弱,加剧了域内域外国家对朝鲜主导权的争夺。为了防止朝鲜半岛的动荡局势向着于己国不利的方向演变,维护在远东地区的战略格局,1885年3月,英国精心策划了一个"由中国保护朝鲜"和"有一打算"的外交计策,并于1885年4月在防御"英俄战争"的大义名分下,占领了巨文岛。由此,开始了近两年的辅佐"中国保护朝鲜"的外交活动,最后如愿获得了一个在中国宗主权掌控下的相对稳固的东北亚局势。可以说,巨文岛事件是在英国军事力量支持下,中英联手巩固东亚宗藩体制的外交事件,英国是这一事件的最大赢家,中国是最大的受益者。而英国高调渲染占领巨文岛的大义名分和辅佐"中国保护朝鲜"的真实用意,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反映了巨文岛事件的复杂性、多面性。1885年以后,在强化宗藩体制的过程中,以遏制日本和朝鲜进一步破坏中国宗主权为目的的英国外交活动发挥了关键作用,巨文岛事件是其中的重要历史拐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占领巨文岛 宗主权危机 《天津条约》 英国东北亚政策 辅佐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外国公使觐见清帝制度的确立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洪运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3期115-120,共6页
公使觐见清帝的制度是近代中西外交中的一项重要制度。然而,由于清统治者的愚昧及其它原因,此制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能建立。直到19世纪末,它才随着政治、外交。
关键词 觐见制度 《天津条约》 1873年首次觐见 1890年觐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北京使馆区的形成及其对北京近代城市建设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宗平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5年第1期87-93,共7页
清末北京使馆区的形成及其对北京近代城市建设的影响张宗平清朝末年,列强的坚船利打开了清帝国的国门,帝都北京的京门亦被打开,从此西方列强开始在北京陆续设立使馆,到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在东交民巷最终形成使馆集中区... 清末北京使馆区的形成及其对北京近代城市建设的影响张宗平清朝末年,列强的坚船利打开了清帝国的国门,帝都北京的京门亦被打开,从此西方列强开始在北京陆续设立使馆,到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在东交民巷最终形成使馆集中区。北京使馆区的形成,无疑是列强对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使馆区 近代城市 清政府 公使馆 《庚子使馆被围记》 清史稿 辛丑条约 会同馆 《天津条约》 义和团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对外赔款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国勇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4期99-103,共5页
试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对外赔款的几个问题陈国勇众所周知,近代中国的绝大部分赔款都因外国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而引起的。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十分清楚的看到帝国主义者强迫订约、勒索赔款的强盗行径。通过对第二次... 试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对外赔款的几个问题陈国勇众所周知,近代中国的绝大部分赔款都因外国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而引起的。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十分清楚的看到帝国主义者强迫订约、勒索赔款的强盗行径。通过对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鸦片战争时期 对外赔款 塔尔巴哈台 清政府 第二次鸦片战争 殖民主义者 《北京条约》 俄罗斯 咸丰九年 《天津条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塘为何不设防? 被引量:1
11
作者 翟厚良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25-27,共3页
北塘为何不设防?翟厚良北塘是大沽口北30里北塘河(今蓟运河)入海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期,北塘处于不设防状态,英法联军正是从此处登陆,打进北京。北塘为什么不设防?史家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咸丰皇帝"坚持投降政策",希望英... 北塘为何不设防?翟厚良北塘是大沽口北30里北塘河(今蓟运河)入海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期,北塘处于不设防状态,英法联军正是从此处登陆,打进北京。北塘为什么不设防?史家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咸丰皇帝"坚持投降政策",希望英法公使从北塘进京交换《天津条约》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格林沁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 咸丰帝 英法联军 大沽炮台 外国公使 《中国近代史》 诱敌深入 清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禁毒说到鸦片战争 被引量:1
12
作者 芉友强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1996年第2期77-79,共3页
从禁毒说到鸦片战争泰森·阿曼著芉友强译译者按泰森·阿曼博士是巴基斯坦科学技术工业研究委员会拉合尔分会的负责人,在1995年5月18日巴基斯坦报纸《每日新闻》上用英文撰文叙述毒品在巴基斯坦造成的危害,并从毒品发... 从禁毒说到鸦片战争泰森·阿曼著芉友强译译者按泰森·阿曼博士是巴基斯坦科学技术工业研究委员会拉合尔分会的负责人,在1995年5月18日巴基斯坦报纸《每日新闻》上用英文撰文叙述毒品在巴基斯坦造成的危害,并从毒品发展的历史,以一个外国人的角度,去看待在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基斯坦 鸦片贸易 东印度公司 中国政府 毒品 阿萨德 禁止鸦片 海洛因 清政府 《天津条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时期澳门主权之演变
13
作者 朱亚非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5期3-7,共5页
澳门与香港不同的是 ,澳门并非葡萄牙人采取武力手段取得的 ,而是采取行贿、欺骗和讹诈的方法从明清政府手中逐渐取得的。直到鸦片战争时期 ,澳门的主权仍控制在明清政府手中。《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只是允许澳门归葡人“永居管理... 澳门与香港不同的是 ,澳门并非葡萄牙人采取武力手段取得的 ,而是采取行贿、欺骗和讹诈的方法从明清政府手中逐渐取得的。直到鸦片战争时期 ,澳门的主权仍控制在明清政府手中。《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只是允许澳门归葡人“永居管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政府 澳门主权 明清时期 葡萄牙人 《北京条约》 明政府 澳门问题 西方列强 《天津条约》 永居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次鸦片战争比较教授法
14
作者 黄敏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96-97,共2页
两次鸦片战争比较教授法黄敏认真分析比较“中英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两课,不难发现,第二次鸦片战争实质上是中英鸦片战争的继续,同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和掠夺中华民族罪行史的一部分。两起战争皆因鸦片而起,都以清政府丧... 两次鸦片战争比较教授法黄敏认真分析比较“中英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两课,不难发现,第二次鸦片战争实质上是中英鸦片战争的继续,同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和掠夺中华民族罪行史的一部分。两起战争皆因鸦片而起,都以清政府丧权辱国为结局。它们不是孤立的,是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清政府 第一次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资本主义 中国市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早的外国驻京使馆
15
作者 张碧君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2-42,共1页
最早的外国驻京使馆张碧君1858年6月,清政府分别与俄、美、英、法等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其中均规定各国可派公使常驻北京。如《中英天津条约》第三款规定:“大英钦差各等大员及各眷属可在京师或长行居住,或能随时往来。总候... 最早的外国驻京使馆张碧君1858年6月,清政府分别与俄、美、英、法等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其中均规定各国可派公使常驻北京。如《中英天津条约》第三款规定:“大英钦差各等大员及各眷属可在京师或长行居住,或能随时往来。总候本国谕旨进行;……至在京师租赁地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使馆界 清政府 《天津条约》 外国侵略者 帝国主义国家 日本帝国主义 平等条约 公使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国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