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电影《天注定》底层人物形象奇观化研究
被引量:
1
1
作者
张荷花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101-103,共3页
众所周知,贾樟柯的电影长期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因此对于社会边缘人物的掌握也非常娴熟,贾樟柯的电影多为现实主义题材,但是其有意地在故事中加入了很多非现实主义的表达元素,例如那个出现在三峡中的飞碟就是导演有意的安排。本文...
众所周知,贾樟柯的电影长期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因此对于社会边缘人物的掌握也非常娴熟,贾樟柯的电影多为现实主义题材,但是其有意地在故事中加入了很多非现实主义的表达元素,例如那个出现在三峡中的飞碟就是导演有意的安排。本文探索的《天注定》同样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但是电影中描述的底层人物却展现出了极其夸张和偏激的行为,无论是人物设定还是剧情安排都有着明显的非现实主义的表现,为此我们从这部电影对底层人物的奇观化呈现,分析导演对底层人物的呈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注定》
底层人物
非现实主义
奇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天注定》:“贾樟柯”式的解构之美
被引量:
1
2
作者
郭青格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92-93,共2页
贾樟柯在其获得法国第66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的电影《天注定》中,不仅突破了其传统的影像内容往往以强烈的人文关怀为主的特点,添加了"暴力元素",而且还通过对影像话语本身的颠覆、塑造解构者自我消解与毁灭的悲剧形象与...
贾樟柯在其获得法国第66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的电影《天注定》中,不仅突破了其传统的影像内容往往以强烈的人文关怀为主的特点,添加了"暴力元素",而且还通过对影像话语本身的颠覆、塑造解构者自我消解与毁灭的悲剧形象与深刻剖析社会内部颠覆力量及其价值意义等,显示出其非凡的解构视野,从而使其既具有颠覆中国影像传统话语的创意力量,又具有其影像话语本身的解构之美,并形成了其独特的"贾樟柯"式影像话语本身的解构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注定》
解构
解构之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天注定》:拼图式的中国现代景观
3
作者
董翠
李锋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40-42,共3页
贾樟柯的《天注定》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他一反此前用一部影片讲述一个故事的单一叙事模式,首度用四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立体地展现底层人物命运,用四个模块拼贴出相对完整的社会图景,并将导演个人对生活、社会的思考融入其中。导演在影片中...
贾樟柯的《天注定》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他一反此前用一部影片讲述一个故事的单一叙事模式,首度用四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立体地展现底层人物命运,用四个模块拼贴出相对完整的社会图景,并将导演个人对生活、社会的思考融入其中。导演在影片中对热点新闻中的暴力事件进行艺术改写,通过底层人物的命运透视出当代中国在社会变革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将看似无关联的四个故事用相同的核心连贯起来,体现了贾樟柯的社会关切与底层视角,具备十足的人性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注定》
底层人物
暴力
社会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天注定》对侠文化内涵的再现与新注
被引量:
2
4
作者
朱慧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68-72,共5页
《天注定》是贾樟柯电影美学形态转变后的首作,较之前期作品以去戏剧化风格记录普通人群的庸常生活状态相比,该片则以戏剧化手法呈现了底层群体的一种极端生活状态。不仅如此,导演更以侠客形象置换与加工了原型主人公们现实中的流民暴...
《天注定》是贾樟柯电影美学形态转变后的首作,较之前期作品以去戏剧化风格记录普通人群的庸常生活状态相比,该片则以戏剧化手法呈现了底层群体的一种极端生活状态。不仅如此,导演更以侠客形象置换与加工了原型主人公们现实中的流民暴徒身份。本文便试图从侠之身份厘定、侠义内涵辨正及武侠叙事手法三方面,探析影片《天注定》对中国传统侠文化内涵的当代语境呈现与新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注定》
侠客身份
侠义内涵
荒诞叙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当代游民群体的影像演义——以贾樟柯的《天注定》为例
被引量:
1
5
作者
王诗瑶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76-86,共11页
贾樟柯导演的电影《天注定》,既延续了以往主题,又跳出固有拍摄经验。该片仍将镜头对准底层游民群体,但从以往的关注个体境遇转变为关注游民群像,着重表现当代游民生活环境的新变与困境:游离于体制之外并缺乏尊严、无处不在的暴力因素...
贾樟柯导演的电影《天注定》,既延续了以往主题,又跳出固有拍摄经验。该片仍将镜头对准底层游民群体,但从以往的关注个体境遇转变为关注游民群像,着重表现当代游民生活环境的新变与困境:游离于体制之外并缺乏尊严、无处不在的暴力因素、流动的生活状态、阶层对立与贫富差距严重、新媒体模式介入生活而带来的隔膜以及冷漠的家庭人际关系。此外,导演还注重在《天注定》与古代反映游民生活状态的文学作品《水浒传》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试图以"传唱式的改编"演绎当代"水浒"故事,这也为古典名著的影视改编提供了一个新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樟柯
《天注定》
游民
《水浒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个体的生存悲剧与时代的批判檄文
被引量:
1
6
作者
吕少勇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37-39,共3页
本文采用法国丹纳的理论对贾樟柯的影片《天注定》进行了简略的社会学分析,同时对影片风格特征的沿袭与创新做了实证分析,着重分析了结构上分段式的叙事方式的运用,摄影风格上的纪实性的沿袭,影像表意方式上声画对位的表意技巧。论文着...
本文采用法国丹纳的理论对贾樟柯的影片《天注定》进行了简略的社会学分析,同时对影片风格特征的沿袭与创新做了实证分析,着重分析了结构上分段式的叙事方式的运用,摄影风格上的纪实性的沿袭,影像表意方式上声画对位的表意技巧。论文着重探讨了影片的意义生成机制的原理。同时针对影片反映的草根阶层的生活状态与转型期的社会现实的矛盾做了深刻的剖析,对影片独特的叙事技巧传达的社会批判性做了细致的考察。影片是个体的生存悲剧与时代的批判檄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樟柯
《天注定》
分段结构
声画对位
意义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电影《天注定》底层人物形象奇观化研究
被引量:
1
1
作者
张荷花
机构
周口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
出处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101-103,共3页
文摘
众所周知,贾樟柯的电影长期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因此对于社会边缘人物的掌握也非常娴熟,贾樟柯的电影多为现实主义题材,但是其有意地在故事中加入了很多非现实主义的表达元素,例如那个出现在三峡中的飞碟就是导演有意的安排。本文探索的《天注定》同样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但是电影中描述的底层人物却展现出了极其夸张和偏激的行为,无论是人物设定还是剧情安排都有着明显的非现实主义的表现,为此我们从这部电影对底层人物的奇观化呈现,分析导演对底层人物的呈现方式。
关键词
《天注定》
底层人物
非现实主义
奇观化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天注定》:“贾樟柯”式的解构之美
被引量:
1
2
作者
郭青格
机构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学院
出处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92-93,共2页
文摘
贾樟柯在其获得法国第66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的电影《天注定》中,不仅突破了其传统的影像内容往往以强烈的人文关怀为主的特点,添加了"暴力元素",而且还通过对影像话语本身的颠覆、塑造解构者自我消解与毁灭的悲剧形象与深刻剖析社会内部颠覆力量及其价值意义等,显示出其非凡的解构视野,从而使其既具有颠覆中国影像传统话语的创意力量,又具有其影像话语本身的解构之美,并形成了其独特的"贾樟柯"式影像话语本身的解构之美。
关键词
《天注定》
解构
解构之美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天注定》:拼图式的中国现代景观
3
作者
董翠
李锋
机构
景德镇陶瓷学院
出处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40-42,共3页
文摘
贾樟柯的《天注定》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他一反此前用一部影片讲述一个故事的单一叙事模式,首度用四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立体地展现底层人物命运,用四个模块拼贴出相对完整的社会图景,并将导演个人对生活、社会的思考融入其中。导演在影片中对热点新闻中的暴力事件进行艺术改写,通过底层人物的命运透视出当代中国在社会变革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将看似无关联的四个故事用相同的核心连贯起来,体现了贾樟柯的社会关切与底层视角,具备十足的人性关怀。
关键词
《天注定》
底层人物
暴力
社会转型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天注定》对侠文化内涵的再现与新注
被引量:
2
4
作者
朱慧
机构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出处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68-72,共5页
文摘
《天注定》是贾樟柯电影美学形态转变后的首作,较之前期作品以去戏剧化风格记录普通人群的庸常生活状态相比,该片则以戏剧化手法呈现了底层群体的一种极端生活状态。不仅如此,导演更以侠客形象置换与加工了原型主人公们现实中的流民暴徒身份。本文便试图从侠之身份厘定、侠义内涵辨正及武侠叙事手法三方面,探析影片《天注定》对中国传统侠文化内涵的当代语境呈现与新注。
关键词
《天注定》
侠客身份
侠义内涵
荒诞叙述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当代游民群体的影像演义——以贾樟柯的《天注定》为例
被引量:
1
5
作者
王诗瑶
机构
南开大学文学院
出处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76-86,共11页
文摘
贾樟柯导演的电影《天注定》,既延续了以往主题,又跳出固有拍摄经验。该片仍将镜头对准底层游民群体,但从以往的关注个体境遇转变为关注游民群像,着重表现当代游民生活环境的新变与困境:游离于体制之外并缺乏尊严、无处不在的暴力因素、流动的生活状态、阶层对立与贫富差距严重、新媒体模式介入生活而带来的隔膜以及冷漠的家庭人际关系。此外,导演还注重在《天注定》与古代反映游民生活状态的文学作品《水浒传》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试图以"传唱式的改编"演绎当代"水浒"故事,这也为古典名著的影视改编提供了一个新角度。
关键词
贾樟柯
《天注定》
游民
《水浒传》
Keywords
Jia Zhangke
A Touch of Sin
social floaters
Heroes of the Marshes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个体的生存悲剧与时代的批判檄文
被引量:
1
6
作者
吕少勇
机构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出处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37-39,共3页
文摘
本文采用法国丹纳的理论对贾樟柯的影片《天注定》进行了简略的社会学分析,同时对影片风格特征的沿袭与创新做了实证分析,着重分析了结构上分段式的叙事方式的运用,摄影风格上的纪实性的沿袭,影像表意方式上声画对位的表意技巧。论文着重探讨了影片的意义生成机制的原理。同时针对影片反映的草根阶层的生活状态与转型期的社会现实的矛盾做了深刻的剖析,对影片独特的叙事技巧传达的社会批判性做了细致的考察。影片是个体的生存悲剧与时代的批判檄文。
关键词
贾樟柯
《天注定》
分段结构
声画对位
意义生成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电影《天注定》底层人物形象奇观化研究
张荷花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5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天注定》:“贾樟柯”式的解构之美
郭青格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天注定》:拼图式的中国现代景观
董翠
李锋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6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天注定》对侠文化内涵的再现与新注
朱慧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当代游民群体的影像演义——以贾樟柯的《天注定》为例
王诗瑶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个体的生存悲剧与时代的批判檄文
吕少勇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5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