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读者接受、学者研读与红色经典的生成——以《大刀记》入选红色经典为例
1
作者 李宗刚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72-82,共11页
《大刀记》自1975年初版发行后,备受读者欢迎和学界关注,并入选“红色经典”。《大刀记》入选红色经典的内在奥秘,在于其作者郭澄清的人格魅力赋予作品的红色基因,在于党员身份为郭澄清的创作提供的生活基础和政治基础,在于郭澄清将自... 《大刀记》自1975年初版发行后,备受读者欢迎和学界关注,并入选“红色经典”。《大刀记》入选红色经典的内在奥秘,在于其作者郭澄清的人格魅力赋予作品的红色基因,在于党员身份为郭澄清的创作提供的生活基础和政治基础,在于郭澄清将自己和时代与人民融为一体的人生支点,更在于《大刀记》能够深刻地反映中国革命发生的内在渊源。《大刀记》入选“红色经典”的发展之路具有启示意义:作家要创作出伟大的文学作品,需要有为文学而献身的精神;需要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政治信仰和统领自我创作的思想体系;需要深潜于民间,深入到人民火热的生活中去,在洞察历史发展规律中获得创作的支撑点;还要在接纳中西古今文学营养的基础上,构建起独具个人特色的文学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刀记》 郭澄清 红色经典 中国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刀精神”中的中华民族诗史本质——郭澄清三卷本长篇小说《大刀记》读后
2
作者 韩颖琦 顾盼 《百家评论》 2020年第4期100-104,共5页
作为象征符号的"大刀",在郭澄清的三卷本长篇小说《大刀记》中以"暴力"叙事和"非暴力"隐喻,串联起革命历史故事,寄托了作家对中国人民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刀"的图像化转型,展现了源于山东... 作为象征符号的"大刀",在郭澄清的三卷本长篇小说《大刀记》中以"暴力"叙事和"非暴力"隐喻,串联起革命历史故事,寄托了作家对中国人民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刀"的图像化转型,展现了源于山东文化的"大刀精神"的丰富内涵。在新时代弘扬和传承"大刀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澄清 《大刀记》 象征符号 大刀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读红色经典《大刀记》:真理的文学形象与人文情怀
3
作者 李恒昌铁道战备舟桥处 《百家评论》 2021年第6期31-42,共12页
本文坚持现实主义文学批评原则,运用接受学原理,对郭澄清创作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红色经典长篇小说《大刀记》进行深度解读和诠释,从揭示命运之真谛、展现家国之情怀、谱写英雄之史诗、塑造正大之形象和创造大刀之意象等五个方面,挖掘... 本文坚持现实主义文学批评原则,运用接受学原理,对郭澄清创作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红色经典长篇小说《大刀记》进行深度解读和诠释,从揭示命运之真谛、展现家国之情怀、谱写英雄之史诗、塑造正大之形象和创造大刀之意象等五个方面,挖掘了这一经典著作所蕴含的思想真理的光辉、形象审美的崇高和人格情怀的伟大,折射出这一经典著作历久弥新的永恒魅力,展现了其较高的认知价值、启示价值和审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澄清 红色经典 《大刀记》 思想价值 审美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刀精神”的史诗性与民族化表达——郭澄清《大刀记》解析
4
作者 王志华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1年第1期24-29,共6页
小说《大刀记》以“大刀”为叙事核心,围绕大刀精神的内涵及生成,书写了一部中华民族斗争和苦难相伴而生的历史史诗。其对中华民族苦难史的诗史式书写,从文学角度构成了对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合法性、必然性的明证。同时,小说又以民... 小说《大刀记》以“大刀”为叙事核心,围绕大刀精神的内涵及生成,书写了一部中华民族斗争和苦难相伴而生的历史史诗。其对中华民族苦难史的诗史式书写,从文学角度构成了对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合法性、必然性的明证。同时,小说又以民族化的艺术方式对“大刀精神”进行了有效的表达,既接通了“大刀精神”的民间性特色,同时在接受层面吻合了大众读者的接受心理和认知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澄清 《大刀记》 大刀精神 史诗性 民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的重轭与意义的生成——论长篇小说《大刀记》的“人民性”书写
5
作者 石立燕 丛新强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2年第3期69-76,共8页
郭澄清的长篇小说《大刀记》成书于1970年代,在当代的经典化进程引人注意。这与作家“人民性”书写的艺术形态与价值建构密切相关。其“人民性”书写在内容上表现为底层民众苦难生活的全景式描摹和历史语境中人民主体性生成两个方面。... 郭澄清的长篇小说《大刀记》成书于1970年代,在当代的经典化进程引人注意。这与作家“人民性”书写的艺术形态与价值建构密切相关。其“人民性”书写在内容上表现为底层民众苦难生活的全景式描摹和历史语境中人民主体性生成两个方面。在叙事策略上,则体现为民间说书艺术和民间文化隐形结构的创化性运用。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虽然小说文本折射出历史的重轭,但小说仍然在如何用审美经验处理“人民性”书写与政治、历史的关系,进行文学价值建构等方面,给我们以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澄清 《大刀记》 人民性 民间艺术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郭澄清文学创作的文学史价值和意义
6
作者 李宗刚 《海峡人文学刊》 2024年第4期43-57,153,共16页
郭澄清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被忽视的作家,他的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初步接受过小学和中学教育;参加革命后,又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济南优渥的工作,重新回到宁津县从事小学教育。郭澄清从事小学教育是基于他的作家梦。郭澄清始终沉潜... 郭澄清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被忽视的作家,他的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初步接受过小学和中学教育;参加革命后,又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济南优渥的工作,重新回到宁津县从事小学教育。郭澄清从事小学教育是基于他的作家梦。郭澄清始终沉潜到自己最熟悉的生活中,并且深耕了一辈子,保持了参加革命的初心;在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时代里,他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张扬的“安贫乐道”的精神,又发扬了中国共产党人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由此让自我人生挣脱了物质的羁绊,获得了从事文学创作所需要的那种专心致志的精神状态;他注重向前人创作的文学精品学习,将鲁西北纳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背景下,围绕着乡村各色人物命运的沉浮,建构起一个从晚清到20世纪60年代关于中国农村的文学世界。郭澄清的文学时代尽管已远去了,但自有其独立存在的文学史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澄清 文学教育 《大刀记》 《黑掌柜》 《公社书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