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9篇文章
< 1 2 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的可喜收获——评《多元文化与民族文学》
1
作者 符雪红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29-129,共1页
关键词 西南地区 少数民族 民间文学 《多元文化与民族文学》 文学研究 书刊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多元视域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评《鲁迅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2
作者 庞家伟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I0003-I0003,共1页
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中国当代文学在吸收外来文化元素的同时,也需要在本土文化的根基上找到新的生长点。这就要求研究者与教育者既要有国际视野,又要有本土情怀,能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准确地把握和阐释中国当代... 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中国当代文学在吸收外来文化元素的同时,也需要在本土文化的根基上找到新的生长点。这就要求研究者与教育者既要有国际视野,又要有本土情怀,能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准确地把握和阐释中国当代文学的独特性和价值。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鲁迅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一书,对此作出了很好的回应。作者对20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了个案分析和综合研究,为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和教学带来了新颖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现当代文学 国际视野 多元文化 外来文化 全球化背景下 本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多元文化主义时代中国多民族文学批评理论刍议 被引量:2
3
作者 傅钱余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1-157,共7页
后多元文化主义自20世纪90年代兴起,并在21世纪渐成高潮。它强调文化的共通性、交融性、层次性、复杂性,质疑多元文化理念加大了差异、固化了族群、强化了文化冲突、僵化了社会流动。在此视角下,发现了当前多民族文学批评对“民族”的... 后多元文化主义自20世纪90年代兴起,并在21世纪渐成高潮。它强调文化的共通性、交融性、层次性、复杂性,质疑多元文化理念加大了差异、固化了族群、强化了文化冲突、僵化了社会流动。在此视角下,发现了当前多民族文学批评对“民族”的单一化理解、对“差异”和“民族”的过度强调。因此,有必要转换立足点,探索一种新的研究范式。这种范式应该具备更切实的理论观、更宏阔的视野、更准确的定位、更可行的方法、更多维的问题意识以及更多元动态的价值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文化主义 多元文化主义 民族文学理论 民族文学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稻作文化起源与演化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之机理
4
作者 张振兴 杨庭硕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0-140,共11页
稻作文化的起源与演化是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地理学、农学等诸领域学者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学者们关注与讨论的焦点之一,是此项文化的起源及定型是借助特定技术或社会环境的助推得以确立,抑或是众多技术叠加与多元文化制衡互... 稻作文化的起源与演化是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地理学、农学等诸领域学者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学者们关注与讨论的焦点之一,是此项文化的起源及定型是借助特定技术或社会环境的助推得以确立,抑或是众多技术叠加与多元文化制衡互动作用才得以实现。针对上述久议难决之困惑,可以从野生稻到栽培稻转变的三大挑战分析入手,澄清人类实现水稻规模化种植需克服技术与社会条件多样并存的情况。远古以来生活在中国南方丘陵山区诸多民众,正是凭借多元文化互动制衡实现稻作文化起源之突破,并在其后的历史进程中,借助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权的干预,最终达成稻作文化之成熟及繁荣兴盛。通过对中国稻作文化起源与演化的历史进程进行梳理,有助于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的机理,为当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有益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文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元文化 建构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民族文学论纲 被引量:3
5
作者 吴道毅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54-59,共6页
就20世纪中国各民族文学而言,它无疑是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生长、发育和形成的。它不仅从民族地域文化、民族口传文化、民族宗教文化、民族风俗文化中汲取了丰厚的写作资源,而且广泛接受了时代主流文化、汉族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影... 就20世纪中国各民族文学而言,它无疑是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生长、发育和形成的。它不仅从民族地域文化、民族口传文化、民族宗教文化、民族风俗文化中汲取了丰厚的写作资源,而且广泛接受了时代主流文化、汉族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这种文化与文学的互动虽形态各异,却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民族文学话语形态乃至表述方式的生长机制,并显示出民族文学发展、演变的某些规律,凸显出民族作家文学创作的文化动机。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文化 民族文学 关系 论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多元文化语境中重新检视华美文学中的文化民族主义 被引量:3
6
作者 赵文书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9-95,112,共7页
本文将华美文学置于多元文化主义语境中,以文化价值观为核心,分析若干华美作品对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态度,考察华美文化民族主义的流变,以期厘清华美文学的发展脉络。本文认为,华美文化民族主义并非铁板一块,而是有三种不同模态,分别... 本文将华美文学置于多元文化主义语境中,以文化价值观为核心,分析若干华美作品对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态度,考察华美文化民族主义的流变,以期厘清华美文学的发展脉络。本文认为,华美文化民族主义并非铁板一块,而是有三种不同模态,分别表现为倾向同化主义、拥抱美国价值观、传承中国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文化主义 文化民族主义 文化价值观 赵健秀 汤亭亭 任碧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汉藏体育文化交流研究
7
作者 陶光华 崔乐泉 耿献伟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5-345,共11页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下,汉藏体育文化交流作为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实践,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当代价值。基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框架,系统梳理汉藏体育文化交流的演进历程和完整脉络。研究表明,汉藏体育...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下,汉藏体育文化交流作为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实践,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当代价值。基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框架,系统梳理汉藏体育文化交流的演进历程和完整脉络。研究表明,汉藏体育文化通过器物符号共享、竞技规则互鉴、节庆仪式互动等实践方式,构建了符号认同、情感联结、制度整合、价值共识等多维作用机制,其价值意蕴体现为以具身性实践深化民族间理解互信、以共享性特质凝聚精神共识、以仪式化展演强化共同体归属感。面向新时代,研究提出健全政策法规、完善协同发展机制、构建文化符号创新体系、打造立体化交流平台等实践路径,为深化民族“三交”、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藏体育文化 交往交流交融 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文学期刊的多元文化处境 被引量:1
8
作者 李翠芳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60-62,共3页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1979年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召开之后,我国社会从此确定了良好的政治局面和文学形势。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一批民族文艺团体、文艺研究机构以及民族文艺期刊涌现而出。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文学期刊 文化处境 文艺团体 新中国成立 政治局面 文艺期刊 研究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语言共同体到文化共同体再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进
9
作者 杨牧 刘海涛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30,共11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其他共同体的重要区别在于其庞大规模和紧密结构,这些独特优势得益于对共同语言文字、共同文化的重视。文章探讨了共同语言文字、共同文化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中的关键作用,强调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拥有深厚历史与现... 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其他共同体的重要区别在于其庞大规模和紧密结构,这些独特优势得益于对共同语言文字、共同文化的重视。文章探讨了共同语言文字、共同文化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中的关键作用,强调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拥有深厚历史与现实基础的自在、自觉实体的重要性。同时指出,“书同文”作为一项根本性的文化制度,通过统一汉字推动了语言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团结提供了坚实基础。通用语言文字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承载中华文化、促进思想共通和文化认同的核心载体。研究发现,汉语汉字的长期规划实践促成了语言统一,并孕育出统一汉字典籍,这些典籍成为传播共同文化、拓展文化共同体疆界的重要媒介。语言共同体保障了“大一统”国家治理的有效运行,而文化共同体则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使中华民族在多元中实现一体,具备强大的社会韧性和精神凝聚力。文章通过系统梳理中国历史上语言文字政策的演进逻辑,揭示了语言共同体与文化共同体如何协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成熟。其不仅深化了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地位与功能的认识,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历史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通用语言文字 多元一体 文化认同 语言文字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代多元文化交融路径与机制的四维解析
10
作者 潘立建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4-100,共7页
辽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游牧与农耕文明深度交融的典范,其多元文化互动机制突破了传统“汉化论”的单一叙事,形成了独特的“差异共存”治理模式。在政治层面,辽朝通过“南北面官制”的双轨治理与科举制度的推行,既保留契丹旧俗,又吸纳中原... 辽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游牧与农耕文明深度交融的典范,其多元文化互动机制突破了传统“汉化论”的单一叙事,形成了独特的“差异共存”治理模式。在政治层面,辽朝通过“南北面官制”的双轨治理与科举制度的推行,既保留契丹旧俗,又吸纳中原官僚体系,为文化并存提供制度保障;经济层面,草原丝路与榷场贸易构建了跨区域物质流动网络,促使农牧文明在技术、商品与习俗层面深度互渗;宗教层面,萨满教、佛教与儒道思想的共存与调和,重塑了社会信仰体系;社会结构方面,通过婚姻联盟、士人流动及“因俗而治”政策,形成“习俗可变而认同不悖”的融合机制。辽代文化交融的核心在于以制度创新将差异转化为治理资源,既维护族群特性,又构建超越胡汉对立的共同体意识。这一模式不仅为金元清等后世政权提供了治理范本,亦对当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代 多元文化交融 南北面官制 草原丝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文学中的西北民族文化——唐代文学的多元文化探讨
11
作者 高人雄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9-92,共4页
唐代文学渗透着丰富的西北诸民族文化精髓。仅以诗、词、歌舞戏为例,唐人在诗歌审美、唐代七言诗等方面深受西北民族文化的影响;词体文学及歌舞戏也是因广泛吸收西北民族乐舞文化而得到了长足发展。把唐代文学与西北民族文化研究相结合... 唐代文学渗透着丰富的西北诸民族文化精髓。仅以诗、词、歌舞戏为例,唐人在诗歌审美、唐代七言诗等方面深受西北民族文化的影响;词体文学及歌舞戏也是因广泛吸收西北民族乐舞文化而得到了长足发展。把唐代文学与西北民族文化研究相结合,对拓展和深化唐代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文学 西北民族文化 诗歌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乡土中国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迈向一种文化转型视角的差异性共在 被引量:5
12
作者 赵旭东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9-52,共14页
对于中国自身的发展与改变,可以基于一种内外关系的结构性改变而做一种细致的考察。这种改变有着其自身的内力和外部压力之间交互作用的影响。内力的作用来自于作为原点参照的乡土中国长期模式的存在,在其背后有着一种文化理解意义上的... 对于中国自身的发展与改变,可以基于一种内外关系的结构性改变而做一种细致的考察。这种改变有着其自身的内力和外部压力之间交互作用的影响。内力的作用来自于作为原点参照的乡土中国长期模式的存在,在其背后有着一种文化理解意义上的根基于土地束缚的存在,但这种束缚却并非一种所谓超稳定结构的存在,而是有着其自身自我适应性的结构性调整,通过迫不得已离开土地的选择而实现生计依赖上的自我转变和适应。这里会真实面对一种乡土中国其自身所固有的封闭与开放的循环,并通过多元一体的动态模式实现其自身多样性和一体性之间的平衡。由现代性冲击所带来的中国转变,要求在现代民族国家之上从一种创造性转化的意义中去构建追求一体性存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便要求一种基于文化转型的策略性应对,这同时也将是文化、艺术以及遗产之类的存在向度重新回归于大众社会实际生活中的一种自我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中国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元一体 文化转型 创造性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跨境民族多元历史文化与身份认同 被引量:11
13
作者 谷禾 谭庆莉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0-64,共5页
云南跨境民族具有多元的历史文化,与境外同一民族在族源历史、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方面有着共通点或差异。云南跨境民族的多元文化对其身份认同产生重要影响,处理好云南跨境民族身份认同问题,必须正确认识云南跨境民族的文... 云南跨境民族具有多元的历史文化,与境外同一民族在族源历史、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方面有着共通点或差异。云南跨境民族的多元文化对其身份认同产生重要影响,处理好云南跨境民族身份认同问题,必须正确认识云南跨境民族的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境民族 多元文化 身份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正元 廖肇羽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0-67,共8页
新疆自古以来便是多人种、多族群、多宗教的集聚区,又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商贸必经之地。历史上不同民族(族群)在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相互融合、吸纳、交流、征战,并逐步由部族演化为民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多元民族文化。该地域多元文... 新疆自古以来便是多人种、多族群、多宗教的集聚区,又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商贸必经之地。历史上不同民族(族群)在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相互融合、吸纳、交流、征战,并逐步由部族演化为民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多元民族文化。该地域多元文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人种的多样性、民族的多样性、宗教的多样性、经济文化类型的多样性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民族文化 多元文化 文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多元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李荣芝 潘冬法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4-57,共4页
从文化多元化的概念及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统一关系入手,分析了我国民族体育多元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我国文化发展的现代特征及民族体育文化多元化特征,对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多元化趋向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民族体育 体育文化 多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程失衡:民族地区农村学校课程的多元文化解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洪俊 齐阿娜尔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4-39,共6页
课程文化的失衡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生的发展具有种种不利的影响。笔者基于多元文化教育的视角,分析了民族地区部分农村民族学校的课程文化失衡现象,阐述了其各种表现与影响,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其原因,提出了增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 课程文化的失衡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生的发展具有种种不利的影响。笔者基于多元文化教育的视角,分析了民族地区部分农村民族学校的课程文化失衡现象,阐述了其各种表现与影响,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其原因,提出了增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文化适切性的相应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文化建设 少数民族教育 农村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 课程文化 文化失衡 课程适切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元文化教育三态说”的仫佬族民族文化传承系统的构建 被引量:8
17
作者 罗之勇 谢艳娟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3-27,共5页
基于"多元文化教育三态说",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视角探讨仫佬族文化传承的内容和途径,提出应整合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建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衔接的多元一体的仫佬族民族文化传承系统。
关键词 仫佬族 多元文化教育 意识三态说 民族文化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略论 被引量:8
18
作者 杨立红 杨民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9-81,共3页
本文以多元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为背景,探讨新时期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问题。通过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分析,提出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重视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收集与筛选,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思想政... 本文以多元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为背景,探讨新时期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问题。通过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分析,提出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重视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收集与筛选,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适应并引领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发展等解决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文化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被引量:54
19
作者 陈兴贵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0-34,共5页
多元文化教育是以尊重不同民族文化为出发点,为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的一种多种文化共同教育的途径。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应成为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多元文化教育对于促进各... 多元文化教育是以尊重不同民族文化为出发点,为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的一种多种文化共同教育的途径。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应成为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多元文化教育对于促进各民族间的相互理解,传承、弘扬民族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文化教育 少数民族文化 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文化主义视角下的少数民族媒体呈现——基于我国主流网络媒体的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名章 庄晓东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5期68-72,共5页
通过多元文化主义的视角,对我国的主流网络媒体人民网和新华网对少数民族的媒体呈现状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我国主流网媒对少数民族的媒体呈现从数量上看是一种低度呈现,从程度上看是一种浅度呈现,从结构上看是一种欠公平的呈现。
关键词 少数民族 多元文化主义 媒体呈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