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多层叙述的艺术力量与“幸福”话题的当代延伸——巴金《复仇》艺术价值构成机制 |
刘俐俐
|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4
|
|
2
|
“复仇”:作为更高生命意义的实现方式--鲁迅《复仇》再解析 |
袁少冲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3
|
|
3
|
汪曾祺的小说创作及其外来影响——以《复仇》为例 |
杨绍军
|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
|
|
4
|
巴金短篇小说集《复仇》中的异国形象 |
梅启波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5
|
穿越语言的迷雾--重读汪曾祺的小说《复仇》 |
王冬梅
|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2
|
|
6
|
邂逅密敌:汪曾祺的《复仇》 |
潘莉(译)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
|
|
7
|
《铸剑》:鲁迅“复仇”话语的创造性书写 |
龙永干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0
|
|
8
|
《复仇者联盟3》的特色与突破 |
赵阳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8 |
17
|
|
9
|
拯救与复仇——“耶稣受难”故事在鲁迅《复仇(其二)》中的变异 |
赵磊
|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
5
|
|
10
|
《复仇(其二)》与耶稣的神人二性 |
刘云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4
|
|
11
|
《复仇者联盟》系列:漫威超级英雄电影的意识形态解码 |
邵飞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19 |
5
|
|
12
|
《复仇者联盟》与超级英雄电影语言系统 |
林立娜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8 |
4
|
|
13
|
《复仇者联盟》漫画改编电影的策略 |
田龙过
常文静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14
|
《复仇者联盟》的美国意识与保守主义 |
丹阳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15
|
论《复仇者联盟4》中的理性和狂欢性 |
陈跃娟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16
|
由“表”及“意”:《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反讽叙事的三重“像”维 |
张楠楠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20 |
0 |
|
17
|
由《复仇者联盟4》看漫威电影的形塑策略 |
马丁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18
|
一个人的受难:论鲁迅《野草》中的《复仇(其二)》 |
葛体标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3
|
|
19
|
《复仇者联盟4》的空间叙事 |
师洁琼
李志艳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9 |
3
|
|
20
|
英雄齐放,群侠争鸣——析《复仇者联盟》中的超级英雄形象 |
刘文硕
|
《电影评介》
|
201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