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墨经》中的四“同”——回应中国古代“类”范畴class与kind分歧
1
作者 杨武金 梁超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1-91,共11页
无论是抽象的类(class)还是具体的整体集合类(kind),都包含对象自身及与内部元素、个体或分子之间的同异关系。而这样的同异关系,在《墨经》中不止一种。《墨经》提出了四种“同”和“异”,是墨家学派深入把握事物存在状态、属性所呈现... 无论是抽象的类(class)还是具体的整体集合类(kind),都包含对象自身及与内部元素、个体或分子之间的同异关系。而这样的同异关系,在《墨经》中不止一种。《墨经》提出了四种“同”和“异”,是墨家学派深入把握事物存在状态、属性所呈现出的事物关系的系统图景。其中,类同依据的是事物存在某些相同的性质或属性;重同的实质在于对象自身同一的确立;体同类似不同部分共同组成整体的关系;合同蕴含内部分子与有机生命体的共同性,或蕴含不同元素在时空中共同构成集合体的关系。由此可进一步思考墨家所谓“推类之难”可能不仅难于容易混淆事物间的同异,也容易杂糅不同类型的“同”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墨经》与惠施“历物十事”
2
作者 田宝祥 《文史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7-134,168,共9页
学界以往研究惠施名辩之学多从“庄惠之辩”的维度出发,然而思想史视域之比较研究显示,作为战国中期名家代表、名辩思潮核心人物的惠施,其“历物十事”与名辩学说受到《墨经》的影响更大。换而言之,《墨经》乃是惠施名辩之学的主要来源... 学界以往研究惠施名辩之学多从“庄惠之辩”的维度出发,然而思想史视域之比较研究显示,作为战国中期名家代表、名辩思潮核心人物的惠施,其“历物十事”与名辩学说受到《墨经》的影响更大。换而言之,《墨经》乃是惠施名辩之学的主要来源。一方面,惠施“历物十事”所论“同异”“大小”“高低”以及“有穷”“无穷”等名辩概念、逻辑命题是对《墨经》与后期墨家的回应或反驳;另一方面,惠施参与百家争鸣、开展学术论辩的理论方法亦系受《墨经》与后期墨家之启发而形成。较之“庄惠之辩”的诠释进路,将惠施名辩之学纳入《墨经》与名辩思潮的论域,对于明晰先秦论辩术、逻辑学的思想面貌与发展脉络可谓更有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经》 惠施 历物十事 后期墨家 名辩思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墨经》分科研究方法省思 被引量:3
3
作者 何杨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8-153,共6页
清末以降,《墨经》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根据来自西方的各门学科知识来解读《墨经》条目。分科研究促进了近现代的墨学复兴,便于今人初步了解《墨经》。但是,该方法也使研究者集中关注《墨经》的某类学科条目,易于忽视该类条目所属语境,进... 清末以降,《墨经》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根据来自西方的各门学科知识来解读《墨经》条目。分科研究促进了近现代的墨学复兴,便于今人初步了解《墨经》。但是,该方法也使研究者集中关注《墨经》的某类学科条目,易于忽视该类条目所属语境,进而出现根据主观看法(尤其是近现代学科知识)改变条目次第、轻易校改原文等诸多问题。《墨经》研究应该以文本为基础,在社会文化语境下,结合《墨子》和相近时代的相关文献进行本土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经》 《墨子》 分科研究 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墨经》数学今释 被引量:5
4
作者 张素亮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1994年第1期1-9,共9页
《墨经》是墨子著作的一部分,其中也有墨家弟子增补的内容。《墨经》包含丰富的数学、物理学和逻辑学知识,是研究先秦科学技术史的宝贵文献,在中国和世界学术史一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墨经》文字古奥简晦,现传本又多有衍脱讹误... 《墨经》是墨子著作的一部分,其中也有墨家弟子增补的内容。《墨经》包含丰富的数学、物理学和逻辑学知识,是研究先秦科学技术史的宝贵文献,在中国和世界学术史一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墨经》文字古奥简晦,现传本又多有衍脱讹误,因此如何理解各条经文,历来众说纷纭,分歧很大,争论很多。本文对《墨经》中涉及数学概念和数学命题的经文作了初步的归纳和整理,并对较重要的或在认识上存在较大分歧的数学定义和命题作了新的诠释,最后对《墨经》数学的特点和意义进行了简要的评述,以期为深入探讨《墨经》数学和墨子数学思想提供一个新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经》 墨子 数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的可经验性——《墨经》“实,荣也”句新解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声柏 韩继秀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27-137,共11页
关于墨家"实"的含义,历来讨论不多。重新解读众说纷纭的《墨经》"实,荣也"句,证得墨家之"实"具有可经验的内涵。以"荣"字的词源学探究为中心新解《经上》文的含义为:"实"就在"... 关于墨家"实"的含义,历来讨论不多。重新解读众说纷纭的《墨经》"实,荣也"句,证得墨家之"实"具有可经验的内涵。以"荣"字的词源学探究为中心新解《经上》文的含义为:"实"就在"荣"之中,从"荣"中自可求得"实",且只能从"荣"中求得"实",由此强调"荣实一致"。以儒墨之别为视角新释《经说上》文为:荣就像一个人志气(神情容貌和言行举止)呈现出来的样子,他人以此了解到的自己就如同真实的自己,不像一个人用金声玉服(隆重的排场和华丽的服饰)所呈现出来的样子,名不副实,与真实的自己并不相同。总之,以"荣"解"实"是理解墨者"实"义的一个特别视角;"荣"是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可经验的、具有标示意义的显著特征/根本特性;以"荣"解"实",就是要凸显和强调"实"的可经验性,由此贯彻墨家一贯奉行的经验主义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经》 非儒 名实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孙龙子》与《墨经》:一种比较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曾祥云 《湖湘论坛》 2010年第2期69-73,共5页
《公孙龙子》名学与《墨经》名学有着比较复杂的关系,在对"名"及名实关系的理解、"正名"的标准、兼名与单名间的关系等问题上,《公孙龙子》与《墨经》的认识完全一致,但在指物观上,二者的主张则完全相左。此外,《... 《公孙龙子》名学与《墨经》名学有着比较复杂的关系,在对"名"及名实关系的理解、"正名"的标准、兼名与单名间的关系等问题上,《公孙龙子》与《墨经》的认识完全一致,但在指物观上,二者的主张则完全相左。此外,《公孙龙子》还论及"正名"的方法、兼名的合成问题,而《墨经》则区分了名的种类,并论及到用名的方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孙龙子》 《墨经》 名学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墨经》光学第九条——折射的定量观察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志超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0-80,共1页
以前人们没发现<墨经>有折射研究,今若解"具"为"见"或"视",则有了.那是夹在<经下>光学八条中间的一条.在<经下>传本中,这八条次序与<经说下>对应之文差得太多,是全部<墨经>... 以前人们没发现<墨经>有折射研究,今若解"具"为"见"或"视",则有了.那是夹在<经下>光学八条中间的一条.在<经下>传本中,这八条次序与<经说下>对应之文差得太多,是全部<墨经>中最混乱的部分.第九条夹在中间,紧跟"鉴团景一"之后,其文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经》 光学 折射 定量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墨经》辩学思想新解 被引量:2
8
作者 曾祥云 《学习论坛》 2010年第3期56-60,共5页
在《墨经》一书中,后期墨家学者详细阐述了"辩"的对象和任务,提出了"辩"的认识原则和道德要求,具体探讨了"辩"的基本方法,深入分析了"辩"的胜负问题。我国学术界以西方形式逻辑理论来解读《墨... 在《墨经》一书中,后期墨家学者详细阐述了"辩"的对象和任务,提出了"辩"的认识原则和道德要求,具体探讨了"辩"的基本方法,深入分析了"辩"的胜负问题。我国学术界以西方形式逻辑理论来解读《墨经》的辩学思想,是不符合《墨经》作者本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经》 后期墨家 辩学 论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伍非百对《墨经》知识论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卢芸蓉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41-142,共2页
“何者为知”、“云何有知”、“所知为何”这三个问题,一直是知识论所要解决的重要扣:题。在伍非百看来,《墨经》中对“知”范畴涵义的阐释则恰好回答了这三个问题。即:何者为知?曰:材也者,所以知也。而必知。若明。云何有知?... “何者为知”、“云何有知”、“所知为何”这三个问题,一直是知识论所要解决的重要扣:题。在伍非百看来,《墨经》中对“知”范畴涵义的阐释则恰好回答了这三个问题。即:何者为知?曰:材也者,所以知也。而必知。若明。云何有知?曰:闻、说、亲。所知谓何?曰:名、实、合、为。也就是说,《墨经》中对于“知”这一部分的阐释,即回答了知识论中这3个主要问题,形成了《墨经》中的知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经》 知识论 “知” 所知 阐释 范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墨经》哲学的价值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中原 《中州学刊》 CSSCI 2002年第1期138-143,共6页
《墨经》哲学包含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和逻辑学的丰富内容,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宝贵资源,经过创造性诠释和转换,在21世纪的新时代,能充分体现其积极价值。
关键词 能动反映论 唯物主义一元论 《墨经》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 价值 世界观 认识论 方法论 逻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墨经》的本体诠释哲学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中原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7-13,共7页
《墨经》的本体诠释哲学 ,以物、知、言、行等范畴为中心。其对物、实、同、异、动、化、久、宇、故、法等范畴的规定 ,诠释了世界本体的同一、多样、运动、时空、因果与规律等一般性质。其对知、言等范畴的规定 ,诠释了知识与语言的派... 《墨经》的本体诠释哲学 ,以物、知、言、行等范畴为中心。其对物、实、同、异、动、化、久、宇、故、法等范畴的规定 ,诠释了世界本体的同一、多样、运动、时空、因果与规律等一般性质。其对知、言等范畴的规定 ,诠释了知识与语言的派生性、多样性、超越性和历史性及其本体论根源。其对行、为等范畴的规定 ,诠释了自觉实践对世界本体的认识和改造作用。对世界本体的认识与改造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是《墨经》本体诠释哲学的特色与魅力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经》 本体 诠释 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墨经》中的“止”式推理
12
作者 余军成 张丽萍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7-60,190,共4页
在《墨经》中,"止"作为一种重要的推理形式共出现四次:一是利用对当关系推理进行反驳;二是用反例反驳对方用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得出的一般结论;三是用与对方演绎推理的大前提具有反对关系的命题来反驳对方演绎出的个别结论;四... 在《墨经》中,"止"作为一种重要的推理形式共出现四次:一是利用对当关系推理进行反驳;二是用反例反驳对方用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得出的一般结论;三是用与对方演绎推理的大前提具有反对关系的命题来反驳对方演绎出的个别结论;四是反映模态矛盾命题之间的对当关系推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经》 反驳 推理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墨经》的逻辑与认知范畴
13
作者 孙中原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S1期43-50,共8页
本文讨论《墨经》辩、名、辞、说、知等逻辑与认知范畴,解释墨家的逻辑学和认知理论。
关键词 《墨经》 逻辑 认知 范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墨经》数学概念的定义方式对刘徽的影响
14
作者 燕学敏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5-29,共5页
《墨经》是“世界最古名学之书”.墨家深刻研究了“名”的本质、分类和定义,这些构成了墨家逻辑学之概念论.据此,墨家开历史之先河,对数学概念进行了准确而严密的定义.着重剖析了墨家的定义方式对后世中算家,特别是刘徽界定数学概念的影... 《墨经》是“世界最古名学之书”.墨家深刻研究了“名”的本质、分类和定义,这些构成了墨家逻辑学之概念论.据此,墨家开历史之先河,对数学概念进行了准确而严密的定义.着重剖析了墨家的定义方式对后世中算家,特别是刘徽界定数学概念的影响,从而进一步肯定了《墨经》在中国传统数学和世界逻辑史上的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经》 “名” 逻辑学 传统数学 刘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墨经》中的数学概念
15
作者 燕学敏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65-168,共4页
目的探明《墨经》中数学概念的定义方式。方法利用《墨经》逻辑学中的而非现代逻辑学中的定义方式来分析《墨经》中的数学概念。结果通过分析发现,定义法在《墨经》中用得非常普遍,《经上》篇几乎完全是各类定义的汇集,运用这样的逻辑方... 目的探明《墨经》中数学概念的定义方式。方法利用《墨经》逻辑学中的而非现代逻辑学中的定义方式来分析《墨经》中的数学概念。结果通过分析发现,定义法在《墨经》中用得非常普遍,《经上》篇几乎完全是各类定义的汇集,运用这样的逻辑方法,《墨经》对许多数学概念都下了明确的定义,从而使中国古代传统数学第一次出现了理论的萌芽。结论《墨经》对数学概念的科学定义,说明其逻辑学是中国古代几何学理论形成的思想源泉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经》 “名” 逻辑学 数学概念 定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墨经》本体哲学的范畴与原理
16
作者 孙中原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7-132,F0002,共7页
《墨经》的本体哲学,在《墨经》整体的哲学语境中,处于基础地位,具有主导性和决定性。《墨经》本体哲学由一系列范畴与原理构成。范畴与原理的内在关联、相互作用与逻辑论证,形成严密整体,构建起《墨经》本体哲学的理论体系。《墨经》... 《墨经》的本体哲学,在《墨经》整体的哲学语境中,处于基础地位,具有主导性和决定性。《墨经》本体哲学由一系列范畴与原理构成。范畴与原理的内在关联、相互作用与逻辑论证,形成严密整体,构建起《墨经》本体哲学的理论体系。《墨经》一系列范畴与原理中,“物”(物质)、“实”(实体)、“有”(存在)、“无”(非存在)、“动”(运动)、“化”(变化)、“宇”(空间)、“久”(时间)等范畴与原理,是构成墨家认知与改造世界的范畴与原理的关键节点。《墨经》范畴与原理的理论系统,是中国哲学史学科、学术与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经》 本体哲学 范畴 原理 理论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墨经》绝学研究的科学方法论
17
作者 孙中原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2-101,共10页
《墨经》绝学研究的突破性进展,有赖于运用世界先进的科学方法论,包括明确研究主题、方向、目标与宗旨,做什么,怎么做,明确研究途径、手段、工具与程序。《墨经》绝学研究,必须充分占有资料,准确客观,理性加工,探寻内部联系,总结发展规... 《墨经》绝学研究的突破性进展,有赖于运用世界先进的科学方法论,包括明确研究主题、方向、目标与宗旨,做什么,怎么做,明确研究途径、手段、工具与程序。《墨经》绝学研究,必须充分占有资料,准确客观,理性加工,探寻内部联系,总结发展规律。科学方法论关键一环,是古今中外的比较研究,融会贯通,认真深刻,实事求是,方能精准揭示《墨经》绝学的真实含义、深层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经》 绝学 科学方法论 占有资料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墨经》哲学的历史价值
18
作者 童恒萍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13,共5页
《墨经》哲学是先秦时期科学理论的杰出代表,在《墨经》哲学中墨家体现出能够运用严格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出一些科学定义,其中蕴含着的科学理性是同时代诸子百家所不能相比的,墨家科技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具有的特点和所达到的... 《墨经》哲学是先秦时期科学理论的杰出代表,在《墨经》哲学中墨家体现出能够运用严格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出一些科学定义,其中蕴含着的科学理性是同时代诸子百家所不能相比的,墨家科技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具有的特点和所达到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经》 理性思维 科学实验 科技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墨经》“同异交得”思维方法与经济思想探析
19
作者 吕庆华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3期25-29,共5页
墨者通过生产活动和科学实践,观测到同一事物客观地存在着像有无、是非、存亡、贵贱等互相对立的两重属性,从而提炼出同时把握事物同异两面,一分为二地抓住事物的基本属性,进一步揭示事物本质的“同异交得”的思维方法。本文试图运... 墨者通过生产活动和科学实践,观测到同一事物客观地存在着像有无、是非、存亡、贵贱等互相对立的两重属性,从而提炼出同时把握事物同异两面,一分为二地抓住事物的基本属性,进一步揭示事物本质的“同异交得”的思维方法。本文试图运用《墨子》“同异交得”的思维方法,探析以公利为义的经济价值观,取小害以保大利的经济行为观,价格受制于币值等因素的价格论等三个方面的经济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维方法 经济思想 《墨经》 异交 道德修养 经济价值观 生产劳动 探析 两种属性 义利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解释学看《墨经》的诠释传统
20
作者 童恒萍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54-58,共5页
从解释学角度去理解和诠释“文本” ,它不应只是“客体” ,而是向解释者开放的意义结构 ,理解是在历史进程中并为历史进程所规定的理解。由于理解是历史性的和连续性的理解 ,所以任何个人理解的片面性都会在同时代的和以后时代的人的理... 从解释学角度去理解和诠释“文本” ,它不应只是“客体” ,而是向解释者开放的意义结构 ,理解是在历史进程中并为历史进程所规定的理解。由于理解是历史性的和连续性的理解 ,所以任何个人理解的片面性都会在同时代的和以后时代的人的理解中得到补充和纠正。正是在这一进程中 ,传统“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经》 诠释传统 解释学 考据 据西释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