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用对话和狂欢颠覆现实世界——读凯鲁亚克的《在路上》 |
孙坚
杨仁敬
|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2
|
|
2
|
性与爱的分离——浅析凯鲁亚克小说《在路上》的性主题 |
陈杰
黄静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5
|
|
3
|
垮掉一代的精神探索与《在路上》的意义 |
肖明翰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7
|
|
4
|
生态批评视域下的电影《在路上》 |
李宗菊
胡亚辉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5
|
“垮掉一代”文学与爵士乐的交互——以凯鲁亚克《在路上》为个案 |
张雪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6
|
狄奥尼索斯的化身——对《在路上》主要人物迪恩的解读 |
陈杰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
1
|
|
7
|
由《在路上》论影像的自发式美学 |
吴昉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4 |
0 |
|
8
|
从电影《在路上》看BG的迷失与救赎 |
宿哲骞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9
|
译者主体性在《在路上》不同译本中的体现 |
蒋夏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6 |
0 |
|
10
|
技术的丰富与思想的贫困─—兼析《在路上》和《寻找英雄》 |
徐洲赤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
1995 |
3
|
|
11
|
在路上 |
桑陌
|
《农业技术与装备》
|
2011 |
0 |
|
12
|
在路上 |
姚瑶
|
《农电管理》
|
2011 |
0 |
|
13
|
亨利·米勒与杰克·凯鲁亚克小说创作比较 |
田俊武
廖娟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9 |
0 |
|
14
|
杰克·凯鲁亚克“垮掉”思想的外向超越与内向超悟 |
张琦
|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15
|
20世纪文学写作:反讽——关于一种态度与立场的写作 |
阎连科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17 |
0 |
|
16
|
隧道中的成长——解读电影《壁花少年》 |
郭云飞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17
|
《嚎叫》:反叛性的文本与实验性的影像 |
刘伟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18
|
永远的流浪─—知识女性形象的基本心态之一 |
丁帆
齐红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94 |
10
|
|
19
|
论刘真儿童小说的艺术特色 |
秦兆基
毛乐耕
|
《高校教育管理》
|
1982 |
0 |
|
20
|
欣赏黑色电影 |
沈晓夫
|
《电影评介》
|
200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