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细雨中呼喊》的儿童视角质疑 被引量:7
1
作者 徐小凤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3-85,共3页
许多批评家及评论文章都肯定《在细雨中呼喊》主要使用了儿童视角来呈现特殊历史条件下人的生存面貌。本文则从儿童的思维特征、小说的人物语言、文本语言以及内容篇幅等方面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认为作者无意在该小说中引进儿童视角,即... 许多批评家及评论文章都肯定《在细雨中呼喊》主要使用了儿童视角来呈现特殊历史条件下人的生存面貌。本文则从儿童的思维特征、小说的人物语言、文本语言以及内容篇幅等方面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认为作者无意在该小说中引进儿童视角,即使有儿童视角的使用也是失败的。《在细雨中呼喊》的叙述视角实际上是传统的第三人称全知全能视角和人物有限视角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在细雨中呼喊》 儿童视角 成人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看男性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在细雨中呼喊》与《向苍天呼吁》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衡学民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43-148,共6页
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对人心理发展过程的认识,研究人的自我意识生成。《在细雨中呼喊》与《向苍天呼吁》两部作品中的两位主人公正是借助外界的映像实现自我心理的认知,这样的共同经验是中西方文学中所体现的共通性和相似性体验。孙光... 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对人心理发展过程的认识,研究人的自我意识生成。《在细雨中呼喊》与《向苍天呼吁》两部作品中的两位主人公正是借助外界的映像实现自我心理的认知,这样的共同经验是中西方文学中所体现的共通性和相似性体验。孙光林和约翰通过走向社会关系中的那个客体,逐步构建自我的认同;从最初的意识萌芽到意识幻想,再到意识的觉醒,他们逐步明确自己的社会性别,以及这个社会性别应该对应的存在方式。运用拉康的镜子理论以及"三界"理论阐述文中人物的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从而使精神分析这一学科同文学分析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而实现理论和文学实践的完美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细雨中呼喊》 《向苍天呼吁》 拉康 镜子理论 比较文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叙事文体学视角看小说《在细雨中呼喊》的英译本 被引量:8
3
作者 宋悦 孙会军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9-83,89,共6页
当代作家余华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出版于1991年的《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的首部长篇小说,2007年由白亚仁(Allan.H.Barr)翻译成英文Cries in the Drizzle经美国安佳出版社出版。然而Cries in the Drizzle在Goodreads及亚马逊等网站的评... 当代作家余华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出版于1991年的《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的首部长篇小说,2007年由白亚仁(Allan.H.Barr)翻译成英文Cries in the Drizzle经美国安佳出版社出版。然而Cries in the Drizzle在Goodreads及亚马逊等网站的评分都不甚理想,国内外对该译本的研究也寥寥无几。从叙事文体学视角对比分析原文与译本,笔者发现,《在细雨中呼喊》英译本中的部分文体特征发生了变化,进而导致译本在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叙事距离上发生相应改变,译本的叙事效果也受到影响。笔者认为,在文学翻译中,叙事文体学意识对译者至关重要,译本的文体效果和叙事效果如果逊色于原著或者发生了偏差,则直接影响译本质量和接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细雨中呼喊》 叙事文体学 叙事学 翻译接受 余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族文学研究的攻坚之作——评杨经建《家族文化与20世纪中国家族文学的母题形态》
4
作者 赵学勇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0-112,共3页
关键词 家族文学 创作形态 家族文化 文学研究 母题 《财主底儿女们》 《在细雨中呼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死亡的三重寓言:余华小说中的生存真理、文化反思与历史真实
5
作者 于展绥 潘莉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6-48,共13页
直到很久以后,我才感到她其实并不可怕,她只是沉浸在我当时年龄还无法理解的自我与孤独之中,她站在与死的界线上,同时被两者抛弃。①——余华在其第一本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我认为这部小说迟早会被认可为中文小说的经典著... 直到很久以后,我才感到她其实并不可怕,她只是沉浸在我当时年龄还无法理解的自我与孤独之中,她站在与死的界线上,同时被两者抛弃。①——余华在其第一本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我认为这部小说迟早会被认可为中文小说的经典著作——开头,余华描绘了一个回荡着寓言意味的令人惊怖的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小说 文化反思 寓言 《在细雨中呼喊》 真理 死亡 历史 经典著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义与逻辑:再谈理解余华的几个入口 被引量:7
6
作者 张清华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8-109,115,共13页
关于余华的研究,经过了一个非常有戏剧性的转折。早在九十年代,关于他的研究尚不成熟,少量文章质量非常之高,但是并没有成为一种流行的“大众知识”。而到了世纪之交以后,随着他九十年代前期接连推出的几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 关于余华的研究,经过了一个非常有戏剧性的转折。早在九十年代,关于他的研究尚不成熟,少量文章质量非常之高,但是并没有成为一种流行的“大众知识”。而到了世纪之交以后,随着他九十年代前期接连推出的几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逐渐被一般读者接受,关于他的研究也热了起来,一度时间里,“苦难”、“暴力”、“温情”、“救赎”等等说法,甚至“重回现实主义”等都成为了一种人尽皆知叫人读之不免心烦的稳定知识,在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的论文中也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题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 余华 《在细雨中呼喊》 《许三观卖血记》 人口 逻辑 九十年代 文章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寻根”到“审根”——论苏童的《河岸》和艾伟的《风和日丽》 被引量:5
7
作者 洪治纲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8-64,共7页
关键词 《在细雨中呼喊》 艾伟 苏童 《耳光响亮》 《长势喜人》 《后悔录》 六十年代 《兄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论余华小说叙事视角的变化 被引量:6
8
作者 罗绮卫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9-81,共3页
关键词 余华 小说 叙事视角 《十八岁出远门》 第三人称叙述 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 《活着》 《在细雨中呼喊》 叙事技巧 人物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勒和余华小说主题的多维度生命体验层次
9
作者 赵星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Z期37-39,共3页
余华与海勒分别作为中国20世纪末的文学先锋和美国20世纪中期实验小说的代表,其长篇小说的主题有明显的差异。然而,同为后现代语境状态下的两人,在创作旨归方面又有一定相似性,那就是都比较关注现代人生命之'重'的多维度生命体... 余华与海勒分别作为中国20世纪末的文学先锋和美国20世纪中期实验小说的代表,其长篇小说的主题有明显的差异。然而,同为后现代语境状态下的两人,在创作旨归方面又有一定相似性,那就是都比较关注现代人生命之'重'的多维度生命体验。相比传统作家,他们都在凸显人类生命多维度体验层次方面完全颠覆了小说传统创作方式的后现代特征。从这一角度来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勒 生命 余华小说 体验层次 余华作品 多维度 《在细雨中呼喊》 苦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找先锋与传统的结合部——余华长篇小说的叙事学价值 被引量:2
10
作者 庞守英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6-78,共3页
关键词 余华 长篇小说 叙事学价值 《在细雨中呼喊》 《活着》 《许三观卖血记》 叙述风格 叙事方式 叙事视角 叙事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悍与卑琐的悖论——浅析孙有元形象的生命悲剧指向
11
作者 李昫男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4-147,共4页
作为先锋文学的代表,余华的小说以“破坏”日常规则而著称,这本身更意味着一种“创造”。《在细雨中呼喊》(以下简称《细雨》)以其破碎的时间、空间结构,与以往小说不同的现实生活描写令人耳目一新。趋于平和的叙事并没有降低其先锋的属... 作为先锋文学的代表,余华的小说以“破坏”日常规则而著称,这本身更意味着一种“创造”。《在细雨中呼喊》(以下简称《细雨》)以其破碎的时间、空间结构,与以往小说不同的现实生活描写令人耳目一新。趋于平和的叙事并没有降低其先锋的属性,作为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多年来形成的对《细雨》的研究成果也是颇为丰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悲剧 《在细雨中呼喊》 指向 形象 悖论 强悍 长篇小说 细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持人的话
12
作者 王尧 韩春燕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23,共1页
主持人的话:余华是198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即使批评界对《兄弟》和《第七天》充满了分歧,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余华的文学成就作出肯定性的评价。余华在1980年代一出场便出手不凡,他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在细雨中呼喊》《许... 主持人的话:余华是198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即使批评界对《兄弟》和《第七天》充满了分歧,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余华的文学成就作出肯定性的评价。余华在1980年代一出场便出手不凡,他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等作品,和其他作家的重要文本一起,创造了1980年代以来的文学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持人 《十八岁出门远行》 《许三观卖血记》 《在细雨中呼喊》 80年代 《兄弟》 文学成就 《活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家影集:余华
13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余华。中国当代作家,浙江海盐县人。祖籍山东高唐县。一九八四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著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难逃劫数》、... 余华。中国当代作家,浙江海盐县人。祖籍山东高唐县。一九八四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著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难逃劫数》、《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战粟》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也写了不少散文、随笔、文论及音乐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作家 余华 《十八岁出门远行》 《在细雨中呼喊》 《许三观卖血记》 《一九八六年》 《河边的错误》 先锋派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读《兄弟》(上)的几个关键词
14
作者 李琴 《当代文坛》 CSSCI 2006年第1期80-83,共4页
关键词 《兄弟》 关键词 《十八岁出门远行》 《在细雨中呼喊》 《许三观卖血记》 解读 小说创作 长篇小说 《活着》 余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