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解读詹姆斯·鲍德温作品中父亲形象的《圣经》原型
被引量:
4
1
作者
李鸿雁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371-376,共6页
父子关系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毕生探究的一大主题,他的许多作品中都体现了对心目中理想的黑人父亲的渴求。此外,其作品中浓郁的宗教情结同样不容忽视。鲍德温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部作品——《向苍天呼吁》、《阿门角》...
父子关系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毕生探究的一大主题,他的许多作品中都体现了对心目中理想的黑人父亲的渴求。此外,其作品中浓郁的宗教情结同样不容忽视。鲍德温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部作品——《向苍天呼吁》、《阿门角》和《假如比尔街能够说话》——中塑造了三种不同类型的黑人父亲形象,而且这些父亲形象都可以从《圣经》以及鲍德温本人的生活中找到原型。从《圣经》原型的角度解读这些作品中的黑人父亲形象无疑对理解作者本人及其作品很有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詹姆斯·鲍德温
《向苍天呼吁》
《阿门角》
《假如比尔街能够说话》
《圣经》原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玛利亚/夏娃:故事的重写——格罗丽亚·内勒小说《贝利小餐馆》的女性主义解读
被引量:
1
2
作者
林文静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年第10期48-55,65,共9页
美国当代非裔女作家格罗丽亚.内勒在作品《贝利小餐馆》中通过改写"夏娃/玛利亚"原型以重新解读《圣经》里的女性形象;内勒重写故事的目的在于颠覆妓女/贞女二分法,从而向读者展示多维的黑人女性形象及其对自我价值的探寻。
关键词
夏娃
玛利亚
《圣经》原型
刻板印象
女性自我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解读《机器人瓦力》中的隐喻
3
作者
徐贞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129-130,共2页
在很多人看来《机器人瓦力》之所以能获得巨大成功主要归因于其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但笔者认为影片之所以能折服观众,更多的是因为它触动了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愫,即人类对重返伊甸园的孜孜追求。在众多《圣经》主题中,重返伊甸园的主...
在很多人看来《机器人瓦力》之所以能获得巨大成功主要归因于其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但笔者认为影片之所以能折服观众,更多的是因为它触动了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愫,即人类对重返伊甸园的孜孜追求。在众多《圣经》主题中,重返伊甸园的主题是最为核心的,因为它体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每当人类面临生存困境时,就容易产生类似于重返伊甸园的模式化冲动反应。本文主要探究了影片是怎样通过一系列的隐喻突出这一主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经》原型
伊甸园
隐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解读詹姆斯·鲍德温作品中父亲形象的《圣经》原型
被引量:
4
1
作者
李鸿雁
机构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371-376,共6页
基金
湖南省教育厅青年科研项目(06B032)
湖南科技大学科研项目(G30732)
文摘
父子关系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毕生探究的一大主题,他的许多作品中都体现了对心目中理想的黑人父亲的渴求。此外,其作品中浓郁的宗教情结同样不容忽视。鲍德温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部作品——《向苍天呼吁》、《阿门角》和《假如比尔街能够说话》——中塑造了三种不同类型的黑人父亲形象,而且这些父亲形象都可以从《圣经》以及鲍德温本人的生活中找到原型。从《圣经》原型的角度解读这些作品中的黑人父亲形象无疑对理解作者本人及其作品很有助益。
关键词
詹姆斯·鲍德温
《向苍天呼吁》
《阿门角》
《假如比尔街能够说话》
《圣经》原型
Keywords
James Baldwin
Go Tell It on the Mountain
The Amen Cortler
lf Beale Street Could Talk
biblical archetype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玛利亚/夏娃:故事的重写——格罗丽亚·内勒小说《贝利小餐馆》的女性主义解读
被引量:
1
2
作者
林文静
机构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出处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年第10期48-55,65,共9页
文摘
美国当代非裔女作家格罗丽亚.内勒在作品《贝利小餐馆》中通过改写"夏娃/玛利亚"原型以重新解读《圣经》里的女性形象;内勒重写故事的目的在于颠覆妓女/贞女二分法,从而向读者展示多维的黑人女性形象及其对自我价值的探寻。
关键词
夏娃
玛利亚
《圣经》原型
刻板印象
女性自我价值
Keywords
Mary
Eve
archetype
stereotype
female self-worth
分类号
I106.4 [文学—世界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解读《机器人瓦力》中的隐喻
3
作者
徐贞
机构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
出处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129-130,共2页
文摘
在很多人看来《机器人瓦力》之所以能获得巨大成功主要归因于其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但笔者认为影片之所以能折服观众,更多的是因为它触动了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愫,即人类对重返伊甸园的孜孜追求。在众多《圣经》主题中,重返伊甸园的主题是最为核心的,因为它体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每当人类面临生存困境时,就容易产生类似于重返伊甸园的模式化冲动反应。本文主要探究了影片是怎样通过一系列的隐喻突出这一主题的。
关键词
《圣经》原型
伊甸园
隐喻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解读詹姆斯·鲍德温作品中父亲形象的《圣经》原型
李鸿雁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玛利亚/夏娃:故事的重写——格罗丽亚·内勒小说《贝利小餐馆》的女性主义解读
林文静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解读《机器人瓦力》中的隐喻
徐贞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