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列宁对民主制度的探索及其当代价值——基于《国家与革命》的阐释
1
作者 陆建森 宋来 《社会科学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60,共6页
十月革命前夕,列宁写就了不朽经典著作《国家与革命》,民主是他在《国家与革命》中思考的一个重要议题。在这部经典著作中,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民主理论,批驳了机会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美化资... 十月革命前夕,列宁写就了不朽经典著作《国家与革命》,民主是他在《国家与革命》中思考的一个重要议题。在这部经典著作中,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民主理论,批驳了机会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美化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错误思潮,精辟阐释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以及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必然性,把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民主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这部经典著作中,他通过深刻剖析资产阶级民主的历史局限性,深刻阐明了无产阶级民主代替资产阶级民主的历史必然性,并从民主实现的前提即暴力革命夺取政权、民主的关键即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民主的本质即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等方面,对无产阶级民主进行初步探索。文中蕴含极为丰富而又深邃的民主思想,任凭物换星移,时间流逝,依然熠熠生辉。回归文本,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民主思想,对于新时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思想启迪作用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与革命》 列宁 民主制度 人民当家作主 全过程人民民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知识界对《国家与革命》的认知演变
2
作者 张子秋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50,共14页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从列宁主义国家学说中汲取经验,逐渐发展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等重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这离不开20世纪20年代所形成的正确认识。因列宁《国家与革命》全译本出版较晚,中国知识分子对该著作的早期认识...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从列宁主义国家学说中汲取经验,逐渐发展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等重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这离不开20世纪20年代所形成的正确认识。因列宁《国家与革命》全译本出版较晚,中国知识分子对该著作的早期认识深受中外解读影响。国民革命联合资产阶级的现实需要也左右着他们对国家问题的理解方向。1925年后,苏联理论家为纪念列宁而作的解读被译介到中国,中国共产党人以此为基础把握住国家的阶级性本质,并自主形成对列宁主义国家学说理论体系的完整认识。理论认知和主义立场的清晰化,推动中国共产党人对中苏两国革命经验进行反思,进而深化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国家学说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宁主义国家学说 《国家与革命》 无政府主义 社会民主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宁国家思想的三重逻辑——重读《国家与革命》 被引量:2
3
作者 吴波 何娟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7-72,共6页
在《国家与革命》中,列宁从阶级性、统治性和工具性等三重逻辑中揭示了国家发生发展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列宁又指出社会主义国家在人民性、治理性和价值性等方面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三重超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 在《国家与革命》中,列宁从阶级性、统治性和工具性等三重逻辑中揭示了国家发生发展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列宁又指出社会主义国家在人民性、治理性和价值性等方面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三重超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新方位下,对诞生于战争与革命年代的《国家与革命》做出新的诠释,准确理解和把握列宁国家思想的三重逻辑,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引领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宁 国家思想 《国家与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宁国家理论的研究范式:重读《国家与革命》——为纪念十月革命胜利100周年而作 被引量:4
4
作者 何萍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7-137,共11页
列宁《国家与革命》的卓著理论贡献就是建构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政治学研究范式。这个研究范式的核心概念是无产阶级革命。在列宁那里,无产阶级革命是一个国家概念。作为国家概念,无产阶级革命具有三重内涵:其一,它是国家的政治要素... 列宁《国家与革命》的卓著理论贡献就是建构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政治学研究范式。这个研究范式的核心概念是无产阶级革命。在列宁那里,无产阶级革命是一个国家概念。作为国家概念,无产阶级革命具有三重内涵:其一,它是国家的政治要素,规定着帝国主义时代的国家性质;其二,它规范着国家权力关系,决定其变换的方向;其三,它是建立无产阶级国家的活动。这三重内涵证明,革命是无产阶级国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进而,列宁通过分析无产阶级国家的民主和暴力的性质,阐发革命与民主的辩证关系,揭示了无产阶级国家权力关系的形成及其变换方向,从而完成了他的政治学研究范式的建构。这个研究范式对于我们今天研究马克思主义国家问题,思考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宁 《国家与革命》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研究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与革命》的现代解读 被引量:3
5
作者 胡为雄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10,共3页
通过对《国家与革命》的重新阅读,可以看出列宁既是暴力论者,又是非暴力论者。列宁在号召用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国家政权时,又积极争取和平革命的可能性;在揭示资产阶级国家作为暴力机关的属性时,又看重国家的其他职能。列宁在探讨国... 通过对《国家与革命》的重新阅读,可以看出列宁既是暴力论者,又是非暴力论者。列宁在号召用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国家政权时,又积极争取和平革命的可能性;在揭示资产阶级国家作为暴力机关的属性时,又看重国家的其他职能。列宁在探讨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时深信不需要任何暴力和服从的共产主义时代会到来。而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也许是一场和平的政治革命。这正是《国家与革命》的现代意义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宁 《国家与革命》 暴力 和平革命 现代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列宁《国家与革命》的理论、论争与启示 被引量:4
6
作者 任洁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2-38,共7页
列宁在十月革命爆发前夕撰写的《国家与革命》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为十月革命的爆发奠定了理论基础。100年来,《国家与革命》不断遭到西方"列宁学"的歪曲和误读,正统马克思主义者对这些歪曲和误读进行了批驳... 列宁在十月革命爆发前夕撰写的《国家与革命》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为十月革命的爆发奠定了理论基础。100年来,《国家与革命》不断遭到西方"列宁学"的歪曲和误读,正统马克思主义者对这些歪曲和误读进行了批驳。围绕《国家与革命》展开的理论论争主要涉及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偏离还是继承,即《国家与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关系;二是马克思还是恩格斯,谁是《国家与革命》的主要思想来源;三是政治断裂还是一以贯之,即《国家与革命》与列宁其他思想和作品的关系;四是暴力还是和平,哪个是《国家与革命》的主题;五是专政还是治理,即《国家与革命》的当代启示。100年后重读《国家与革命》依然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与革命》 列宁 十月革命100周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逻辑和历史的统一:《国家与革命》的时代特色——兼论《国家与革命》的逻辑力量 被引量:3
7
作者 周玉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23-127,共5页
《国家与革命》具有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时代特色,其中每一个原理和观点都是从已有的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因而它能够从历史的逻辑中揭示历史的规律并预见历史的未来,在历史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抗拒的逻辑力量:它不仅为20... 《国家与革命》具有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时代特色,其中每一个原理和观点都是从已有的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因而它能够从历史的逻辑中揭示历史的规律并预见历史的未来,在历史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抗拒的逻辑力量:它不仅为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的创建发挥了巨大的先导作用,而且为当前批判各种恶毒攻击暴力革命的错误思潮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同时对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长期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与革命》 逻辑 历史 逻辑力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与革命》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
8
作者 张智 何超仪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4-80,共7页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理论的经典著作。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拾卷重温这一重要文献,其核心理论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革命观教育、民主观教育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理论,...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理论的经典著作。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拾卷重温这一重要文献,其核心理论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革命观教育、民主观教育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理论,其精辟论断蕴藏着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远见卓识,其现实关照、理论重点和论证方法饱含着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宁 《国家与革命》 思想政治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宁《国家与革命》再讨论 被引量:7
9
作者 Norman Levine 林浩超(译) 吴昕炜(校)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7-95,共9页
马克思以政治经济学取代黑格尔哲学的伦理因素,创立了自己的社会管理理论。他认为必须铲除作为资产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但同时又必须保留并改造市民社会,以之作为新的社会有机体、社会立法以及管理的源泉。由于没能看到马克思的早期著作... 马克思以政治经济学取代黑格尔哲学的伦理因素,创立了自己的社会管理理论。他认为必须铲除作为资产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但同时又必须保留并改造市民社会,以之作为新的社会有机体、社会立法以及管理的源泉。由于没能看到马克思的早期著作,列宁忽视了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区别,忽略了马克思的社会管理理论。列宁还受到恩格斯的影响,在《国家与革命》中想象一种无差别地对待不同人的严格的机械化社会编制形式,以代替市民社会,充当社会立法和管理的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宁 《国家与革命》 市民社会 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与革命》柯柏年译本与五四时期社会主义之争的终结 被引量:4
10
作者 高华梓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3-48,54,共7页
五四时期的社会主义之争是中国思想史上不容忽视的界碑。基于对论争中"革命主体"和"革命对象"的不同诠释,论争双方为中国指出了截然相反的"革命进路",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然而,... 五四时期的社会主义之争是中国思想史上不容忽视的界碑。基于对论争中"革命主体"和"革命对象"的不同诠释,论争双方为中国指出了截然相反的"革命进路",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然而,囿于历史和主体的阶段性,社会主义之争仍存在诸多"被遮蔽"之处,由此引发了国人的探索和争鸣,在此基础上,《国家与革命》柯译本的问世实乃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从互文性视域看,"社会主义"之争是《国家与革命》柯译本"着陆"的"前提",相应地,《国家与革命》柯译本亦因应和再造了这一"前提",从而实现了国人在观念上、心灵上、学理上的"解放",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国家与革命》柯译本的问世标志着五四时期社会主义之争的终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时期 社会主义之争 《国家与革命》柯译本 革命 互文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与革命》首译文与“问题与主义”之争的终结 被引量:2
11
作者 高华梓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10,共6页
世纪回眸,"问题与主义"之争一直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不容忽视的界碑。然而,囿于历史与主体的阶段性,"问题与主义"之争长期处于"被遮蔽"的状态,但同时亦为新时期的研究埋下了"伏线"。在此意义上... 世纪回眸,"问题与主义"之争一直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不容忽视的界碑。然而,囿于历史与主体的阶段性,"问题与主义"之争长期处于"被遮蔽"的状态,但同时亦为新时期的研究埋下了"伏线"。在此意义上,新探索将基于互文性的研究方法,以《国家与革命》首译文的问世为线索,继而动态探讨"问题与主义"之争终结(der Ausgang)的政治哲学维度,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全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与主义”之争 “症结” 互文性 《国家与革命》首译文 终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国家与革命》研读启示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龙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4-87,共4页
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价值,成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总纲。列宁在其中重点论述了国家的异化本质及其阴暗面,从而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此外,列宁也对国家的某些功能予以利用,提出利用国家... 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价值,成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总纲。列宁在其中重点论述了国家的异化本质及其阴暗面,从而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此外,列宁也对国家的某些功能予以利用,提出利用国家消灭国家的基本思路,进一步指明了国家的未来走向和基本特征。列宁对待国家的辩证思路给我们的启示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更为重视国家的积极作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与革命》 国家学说 国家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和资产阶级法权——学习《国家与革命》第五章
13
作者 南郁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5年第6期3-7,共5页
列宁的《国家与革命》是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光辉著作。在这部著作的第五章中,列宁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高度,对社会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法权的问题,对无产阶级专政和资产阶级法权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了极为深刻的论... 列宁的《国家与革命》是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光辉著作。在这部著作的第五章中,列宁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高度,对社会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法权的问题,对无产阶级专政和资产阶级法权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了极为深刻的论述。认真学习列宁这方面的光辉思想,对于我们深入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提高反修防修的自党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国家与革命》 资产阶级法权 学习 社会主义社会 著作 列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没有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国家”的理解——学习《国家与革命》第五章的一点体会
14
作者 黎仑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5年第4期5-6,共2页
列宁在《国家与毕命》第五章中指出:“在共产主义下,在一定的时期内,不仅会保留资产阶级法权,甚至还会保留没有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国家!”对于这段话应该怎样理解呢?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去考察社会主义社会,深刻阐明了... 列宁在《国家与毕命》第五章中指出:“在共产主义下,在一定的时期内,不仅会保留资产阶级法权,甚至还会保留没有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国家!”对于这段话应该怎样理解呢?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去考察社会主义社会,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时期存在的资产阶级法权及其实质。认真读一读这一章,便可以知道,列宁所讲的“在共产主义下,在一定的时期内”,是指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历史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与革命》 资产阶级法权 学习 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时期 社会主义历史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与革命》学习参考资料
15
作者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75年第6期2-46,共45页
《国家与革命》是伟大导师列宁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前夜写成的光辉文献。在这部著作里,列宁总结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经验,系统地阐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 《国家与革命》是伟大导师列宁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前夜写成的光辉文献。在这部著作里,列宁总结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经验,系统地阐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与革命》 参考资料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无产阶级专政 学习 马克思主义 历史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宁的“国家与革命”观及其在十月革命中的实施 被引量:2
16
作者 郭春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6-31,共6页
列宁的革命思想由来已久,在被迫流亡中写就的《国家与革命》集中体现了他的国家与革命的思想。在形势的发展变化中,临时政府无力镇压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直至布尔什维克发动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列宁的革命专政思想使布尔什维克赢得... 列宁的革命思想由来已久,在被迫流亡中写就的《国家与革命》集中体现了他的国家与革命的思想。在形势的发展变化中,临时政府无力镇压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直至布尔什维克发动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列宁的革命专政思想使布尔什维克赢得了政权,也招致了俄国其他政治力量的激烈反抗和全国性内战的爆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宁 《国家与革命》 十月革命 苏维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牢固树立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观念
17
作者 林俊德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1990年第7期18-22,共5页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指出,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新型民主的(对无产者和一般穷人是民主的)国家和新型专政的(对资产阶级是专政的)国家”。按照列宁的观点,新型民主,即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无产者和一般穷人居于统治地位,掌握...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指出,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新型民主的(对无产者和一般穷人是民主的)国家和新型专政的(对资产阶级是专政的)国家”。按照列宁的观点,新型民主,即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无产者和一般穷人居于统治地位,掌握全部国家权力,是无产阶级专政(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最本质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与革命》 人民民主专政 国家权力 无产阶级专政 资产阶级 统治地位 无产者 列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鲁迅为榜样,深入学习革命理论
18
作者 陶济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6年第3期81-85,共5页
列宁指出:“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国家与革命》)鲁迅正是在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急风暴雨中,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从进化论走向阶级论,从革命民主主义者... 列宁指出:“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国家与革命》)鲁迅正是在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急风暴雨中,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从进化论走向阶级论,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坚持和捍卫了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成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毛主席。《新民主主义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理论 学习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鲁迅 马克思主义者 《新民主主义论》 《国家与革命》 榜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法控制政治冲突的职能
19
作者 周为青 《江海学刊》 1987年第4期60-62,共3页
一、法控制阶级冲突的职能 法的这个职能须从国家谈起。国家的政治职能一般都以《国家与革命》为据据,认为国家的政治职能只是镇压。但这种说法却忽略了列宁在同一书中引用恩格斯原话而表达的另一意思:“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 一、法控制阶级冲突的职能 法的这个职能须从国家谈起。国家的政治职能一般都以《国家与革命》为据据,认为国家的政治职能只是镇压。但这种说法却忽略了列宁在同一书中引用恩格斯原话而表达的另一意思:“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国家为了使“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职能 政治冲突 《国家与革命》 阶级冲突 阶级对立 经济利益 恩格斯 意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持民主集中制 反对党内“多派制”
20
作者 陈璋 陈向上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1991年第6期19-20,共2页
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学说中的一个重要原理。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没有使用过民主集中制这个概念,但正如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指出:马克思、恩格斯“从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革命的观点出发坚持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学说中的一个重要原理。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没有使用过民主集中制这个概念,但正如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指出:马克思、恩格斯“从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革命的观点出发坚持民主集中制”。(“列宁选集》第3卷第232页)列宁在创建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明确提出了民主集中制的科学概念,并以此作为建党的组织原则。1920年7月,列宁又把坚持民主集中制规定为加入共产国际的党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从此,民主集中制就成为各国共产党普遍遵循的组织原则,成为区分共产党还是社会民主党的重要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主集中制 无产阶级革命 马克思主义 《国家与革命》 党内 无产阶级政党 科学概念 组织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