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列宁对民主制度的探索及其当代价值——基于《国家与革命》的阐释 |
陆建森
宋来
|
《社会科学家》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2
|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知识界对《国家与革命》的认知演变 |
张子秋
|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3
|
列宁国家思想的三重逻辑——重读《国家与革命》 |
吴波
何娟
|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
2019 |
2
|
|
4
|
列宁国家理论的研究范式:重读《国家与革命》——为纪念十月革命胜利100周年而作 |
何萍
|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4
|
|
5
|
《国家与革命》的现代解读 |
胡为雄
|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3
|
|
6
|
关于列宁《国家与革命》的理论、论争与启示 |
任洁
|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4
|
|
7
|
逻辑和历史的统一:《国家与革命》的时代特色——兼论《国家与革命》的逻辑力量 |
周玉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3
|
|
8
|
《国家与革命》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 |
张智
何超仪
|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9
|
列宁《国家与革命》再讨论 |
Norman Levine
林浩超(译)
吴昕炜(校)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7
|
|
10
|
《国家与革命》柯柏年译本与五四时期社会主义之争的终结 |
高华梓
|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4
|
|
11
|
《国家与革命》首译文与“问题与主义”之争的终结 |
高华梓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2
|
|
12
|
双重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国家与革命》研读启示 |
黄龙
|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2
|
|
13
|
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和资产阶级法权——学习《国家与革命》第五章 |
南郁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75 |
0 |
|
14
|
对“没有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国家”的理解——学习《国家与革命》第五章的一点体会 |
黎仑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75 |
0 |
|
15
|
《国家与革命》学习参考资料 |
无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1975 |
0 |
|
16
|
列宁的“国家与革命”观及其在十月革命中的实施 |
郭春生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2
|
|
17
|
牢固树立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观念 |
林俊德
|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
1990 |
0 |
|
18
|
以鲁迅为榜样,深入学习革命理论 |
陶济
|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76 |
0 |
|
19
|
论法控制政治冲突的职能 |
周为青
|
《江海学刊》
|
1987 |
0 |
|
20
|
坚持民主集中制 反对党内“多派制” |
陈璋
陈向上
|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
1991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