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1篇文章
< 1 2 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法治社会根基的可贵探求——评《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 被引量:6
1
作者 冯向辉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35-136,共2页
关键词 中国 法治社会 书评 《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 国家 市民社会 马长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想逻辑
2
作者 郭艳君 宋雨勃 《理论探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6-163,共8页
从“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想逻辑开启于《德法年鉴》,借助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确立了理解人类历史的基点,之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确立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和体系,从而形成... 从“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想逻辑开启于《德法年鉴》,借助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确立了理解人类历史的基点,之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确立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和体系,从而形成了对唯物史观的双重阐释:一是将唯物史观阐述为理解和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二是以上述原则和方法对西欧具体的历史进程进行阐释。所谓的“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就是这一具体化的总结。这一思想逻辑不仅涉及如何理解和把握唯物史形成的思想史,而且涉及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唯物史观的思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 国家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唯物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俄罗斯的市民社会诉求与“法治国家”定位 被引量:13
3
作者 马长山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7-70,共4页
俄罗斯“法治国家”的理论路径是与俄罗斯社会结构转型进程相回应的 ,并以市民社会为其逻辑起点 ,即认为市民社会构成了法治国家的社会基础 ;市民社会的自由、权利和秩序诉求提供了法治国家的价值原则 ;公民法律意识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条... 俄罗斯“法治国家”的理论路径是与俄罗斯社会结构转型进程相回应的 ,并以市民社会为其逻辑起点 ,即认为市民社会构成了法治国家的社会基础 ;市民社会的自由、权利和秩序诉求提供了法治国家的价值原则 ;公民法律意识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条件和保证。这不仅反映了俄罗斯社会结构转型条件下的法治要求和特有关怀 ,也反映了俄罗斯国家控制能力衰弱和市民社会“畸变”背景下的法律秩序要求。文章指出 ,要推进法治 ,不仅要推进国家和市民社会二元化进程 ,更重要的是确立二者良性互动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 社会结构转型 市民社会 法治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理: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理论的再出发 被引量:67
4
作者 郁建兴 吕明再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4-39,共6页
治理理论的兴起拓展了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分析架构 ,它超越了自由主义与国家主义的传统对立 ,凸显了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实现正和博弈关系的可欲性和可行性 ,它是一种新型的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范式。但治理也存在失范和失效现象 ,治理... 治理理论的兴起拓展了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分析架构 ,它超越了自由主义与国家主义的传统对立 ,凸显了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实现正和博弈关系的可欲性和可行性 ,它是一种新型的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范式。但治理也存在失范和失效现象 ,治理研究亟待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 国家 市民社会 正和博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的意义阐释——以法治为修辞改变思维方式 被引量:34
5
作者 陈金钊 宋保振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9-91,共13页
作为法治中国的核心要素,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抓手,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也主要在国家(政党)、政府、社会三个层面展开。其中,如何透过诸多修饰词,正确解读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意义,是摆在... 作为法治中国的核心要素,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抓手,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也主要在国家(政党)、政府、社会三个层面展开。其中,如何透过诸多修饰词,正确解读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意义,是摆在法学研究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在此过程中,法治国家主要是解决执政党依法执政的问题;法治政府主要是解决政府与市场、社会组织行为的法治化问题;而法治社会主要是在法律对社会组织与公民、政府之间的权力进行明确划分的情况下,实现社会管理体制现代化的问题。法治国家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顶层设计,法治政府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关键,而法治社会则是法治中国建设的真正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 一体建设 法治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传播视野: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中的国家理念析论——以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为理论基点 被引量:22
6
作者 荆学民 李彦冰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5-20,共6页
本文从政治传播视野,以政治学的研究成果"国家与市民社会良性互动"为理论基点,重新审视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中的国家理念这一重要问题。国家理念在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中占据着统摄性的地位。一国的国家形象如何,最终取决于一... 本文从政治传播视野,以政治学的研究成果"国家与市民社会良性互动"为理论基点,重新审视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中的国家理念这一重要问题。国家理念在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中占据着统摄性的地位。一国的国家形象如何,最终取决于一国秉持何种国家理念及其在这种国家理念基础上所进行的国家建设实践。从政治学理论上讲,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经历了国家与市民社会混沌不分、对峙紧张和良性互动三个大的阶段。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理念,应建立在国家与市民社会良性互动的基础上。认识到国家与市民社会在合理分野基础上的良性互动,对我们正在进行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有直接的现实指导意义:有助于打破传统的"国家形象塑造只是国家的事情"的观念;有助于发掘市民社会在国家形象对外传播方面的重要作用;有助于真实而良好国家形象的媒介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形象 国家理念 政治国家 市民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市民社会背景下的国家与社会治理——对基于市民社会的国家理论的考察 被引量:14
7
作者 张康之 张乾友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4-154,共11页
近代以来,在政治领域中的一切理论探讨和实践方案设计都可以说是从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入手的,对市民社会的理解以及如何根据市民社会的要求去规划国家和社会治理过程,是近代以来全部政治学研究的重心。在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分析中,... 近代以来,在政治领域中的一切理论探讨和实践方案设计都可以说是从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入手的,对市民社会的理解以及如何根据市民社会的要求去规划国家和社会治理过程,是近代以来全部政治学研究的重心。在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分析中,理论分歧主要表现在是从市民社会中的"市民"出发还是"社会"出发。黑格尔提出的是另一个方案,他把市民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然后在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寻找中介因素和环节。但是,黑格尔的理论与现实相去甚远,他所发现的中介因素是不可靠的。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的过程中阐发了一种通过消除市民社会中的异化去建构国家的设想。20世纪后期开始的新市民社会运动证实了马克思的设想的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 马克思 市民社会 国家 市民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本法、市民法、公民法和社会法——社会与国家关系视野中的法体系初探 被引量:13
8
作者 吕世伦 任岳鹏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5-70,共6页
宪法不是公法,而是高于私法也高于公法的根本法。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立,产生了公私法的划分,也就是市民法和公民法。现代社会,公私法的融合造成全新的社会法。社会主义国家应当自觉地把社会法视为政治国家回归市民社会的一条通途。
关键词 市民社会 政治国家 法律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心社会、隐形社会、市民社会与行政国家——中国农村扶贫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解读 被引量:11
9
作者 许源源 陈书弈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3期30-35,共6页
中国农村扶贫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可以用"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来代替。建国之后,国家在农村扶贫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社会却经历了从"空心社会""隐形社会"到当前还不完善的"市民... 中国农村扶贫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可以用"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来代替。建国之后,国家在农村扶贫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社会却经历了从"空心社会""隐形社会"到当前还不完善的"市民社会"三个阶段。这些阶段的出现是基于不同的原因,各个阶段中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表现形态也不相同:"空心社会"的出现是因为"政策忽略"与"传统缺失";"隐形社会"的出现是因为其有弥补政府功能的作用,但其地位卑微;现今社会的独立性越来越明显,在扶贫领域与国家有越来越多的积极合作,并逐渐体现出"市民社会"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社会 隐形社会 市民社会 行政国家 农村扶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市民社会与近代国家的产生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康之 张乾友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6-76,共11页
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历史是一段从城市向国家迈进的历史。中世纪可以说是一段没有国家的历史,并且,由于国家的缺位,具有"自由"特征的城市得以形成。在中世纪,城市及其市民独享了"自由",同时,它们也承担起了在... 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历史是一段从城市向国家迈进的历史。中世纪可以说是一段没有国家的历史,并且,由于国家的缺位,具有"自由"特征的城市得以形成。在中世纪,城市及其市民独享了"自由",同时,它们也承担起了在等级结构的缝隙中传播自由的历史使命。但是,市民社会的兴起却是发生在中世纪城市衰落的过程中的。由于城市的衰落而使原先仅存于城市中的市民社会演化成整个社会所拥有的市民社会,结果,使原先由城市所承担的与绝对国家的斗争转变为整个市民社会与绝对国家的斗争,并最终把绝对国家改造为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在这个过程中,城市通过对自我的否定而迈入了近代国家生成的历史中去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市民社会 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从市民社会和民商法到经济国家和经济法的时代跨越 被引量:63
11
作者 史际春 陈岳琴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5期29-40,共12页
两位作者对令人兴奋的“市民社会”理念和追求作了冷峻的剖析 ,阐述了其概念、特质、作用及其与国家和民商法、经济法的关系。文章认为 ,市民社会作为特定概念 ,以其自由民主文明的价值追求 ,对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人... 两位作者对令人兴奋的“市民社会”理念和追求作了冷峻的剖析 ,阐述了其概念、特质、作用及其与国家和民商法、经济法的关系。文章认为 ,市民社会作为特定概念 ,以其自由民主文明的价值追求 ,对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人类迄今从未有过市民社会 ,历史和现实决定了“市民社会”不可能是“全体公民”的社会 ;在社会化和全球化时代 ,“市民社会”本能地抗拒国家与社会握手言和并开展深度合作 ,反对国家承担协调、管理经济 ,提供公共产品及参与各种经济活动的职能 ,也颇不合宜 ,有违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市民社会”的终结就是经济国家、经济法的兴起 ,从民商法到经济法是不可逆转的时代跨越。经济法是现代民商法存在的必要条件 ,它以维护整体平衡和自由公正的社会经济秩序为己任 ,确保民商法得以对社会成员在良好的市场和社会环境下自在、自为的活动进行调整 ,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 民商法 中国 经济国家 经济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经济秩序 外国 公共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基本路径 被引量:5
12
作者 常健 饶常林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7-63,共7页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规定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之中,凸显出"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在...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规定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之中,凸显出"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中的核心价值与地位。2008年颁布的《企业国有资产法》对于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法治化做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规定,但该法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存在着大量被虚置、误读,甚至规则相冲突的情况,折射出我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困境。结合对《企业国有资产法》实施状况的分析,全面审视我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基本状况,分析和探讨法治一体建设的基本路径,对我国"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目标的实现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 企业国有资产法 法治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民社会与市场经济法治的内在逻辑 被引量:3
13
作者 孙天承 秦国荣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94-201,共8页
市民社会作为市场主体相互间以利益与需要为纽带建立起来的经济生活共同体,它与市场经济法治之间有着天然的内在亲和力。市民社会成员通过市场交换所形成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的交易关系,构成了其内部相互制衡的利益协调与平衡机制,... 市民社会作为市场主体相互间以利益与需要为纽带建立起来的经济生活共同体,它与市场经济法治之间有着天然的内在亲和力。市民社会成员通过市场交换所形成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的交易关系,构成了其内部相互制衡的利益协调与平衡机制,市场交易的契约性、私益性与平权性,能够在市民社会内部自发地形成平等自律的诚信体系,而市民社会的自治独立及其与政治国家的分离与互动,则可以有效地制约公权力对市民社会的入侵和干预,从而推动法治政府的建立与发展,为法治运行提供可靠的社会组织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 市场经济 利益 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民社会? 法团主义?——海外中国学关于改革后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述评 被引量:48
14
作者 刘安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62-168,共7页
改革开放以来,利益多元分化重塑了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市民社会理论与法团主义框架被越来越多地用于认识这一重塑过程。前者预设了多元主义的前提,强调独立于国家之外的社会空间及其对国家权力的制衡与约束。后者则认为社会的自... 改革开放以来,利益多元分化重塑了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市民社会理论与法团主义框架被越来越多地用于认识这一重塑过程。前者预设了多元主义的前提,强调独立于国家之外的社会空间及其对国家权力的制衡与约束。后者则认为社会的自主活动不足以形成秩序,强调国家对于市民社会的参与、控制以及国家与社会之间制度化的联系渠道。其实,市民社会理论与法团主义框架均延续了极权主义理论和利益集团理论所开创的"连续统"思维模式,并不完全符合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社会结构。对改革后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解释框架必须来源于其自身的经验;即使将西方的概念框架应用于解释中国,也应当是一种"概念再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中国学 国家社会 市民社会 法团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国家到市民社会——《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研究 被引量:33
15
作者 韩立新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21,共7页
从马克思思想发展史来看,早期马克思,特别是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止,还是一位黑格尔国家哲学的坚定支持者,在解决人的政治异化问题上沿用了黑格尔"国家和市民社会"的二元框架。但在接下来的《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 从马克思思想发展史来看,早期马克思,特别是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止,还是一位黑格尔国家哲学的坚定支持者,在解决人的政治异化问题上沿用了黑格尔"国家和市民社会"的二元框架。但在接下来的《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通过"人的解放"(die menschliche Emanzipation)理论,不仅取消了"国家和市民社会"的二元框架,走向了市民社会的一元哲学,而且作为一个事实,自此他再也未回到国家哲学的建构上来。对于马克思而言,曾在其思想中占据统治地位的国家一极的逐渐"退位"不仅意味着他完成了从国家到市民社会的转变,而且意味着他摆脱了黑格尔的控制,走向独立创造新世界观的哲思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 市民社会 人的解放 形式普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商事仲裁制度:政治国家对市民社会之妥协 被引量:43
16
作者 郭树理 《学术界》 2000年第6期190-195,共6页
民商事仲裁制度的私法自治属性及其发展历程都反映出政治国家对市民社会一定程度的妥协 ,这种妥协是现代社会法治思想的要求之一 。
关键词 民商事仲裁制度 仲裁 政治国家 市民社会 法治 仲裁法 司法权力 民间纠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民社会理论:法学现代化及法治研究的新视角 被引量:12
17
作者 马长山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1-36,共6页
文章认为,在中国对法治的诉求过程中,法学理论赋有前瞻性的启蒙、阐释和导引功能,这就需要市民社会理论的导入。因为它能克服传统法学理论研究的局限,为法学研究提供有效的分析工具和系统丰富的深层理论基础,并能有效观照中国法治... 文章认为,在中国对法治的诉求过程中,法学理论赋有前瞻性的启蒙、阐释和导引功能,这就需要市民社会理论的导入。因为它能克服传统法学理论研究的局限,为法学研究提供有效的分析工具和系统丰富的深层理论基础,并能有效观照中国法治之路理论构建的有限和不足,从而推进法学现代化和法治理论与实践对现实的积极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理论 法学现代化 法治研究 中国 法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民社会:社会主义法治的元素与取向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建 姚润皋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29-233,共5页
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两次颠覆:一次是黑格尔将市民社会从政治国家当中分离出来,认为国家决定市民社会;另一次是马克思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进行了翻转,认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非相反。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源于市民社会因素... 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两次颠覆:一次是黑格尔将市民社会从政治国家当中分离出来,认为国家决定市民社会;另一次是马克思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进行了翻转,认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非相反。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源于市民社会因素对于国家、法的决定性影响。实际上,市民社会构成了不同法治道路的分水岭,我国因为并不存在独立的、体制性的市民社会力量,必然会选择政府推进型的法治道路。然而,参照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理想和目标,以一种发展的视角来看,建构具有我国特点和价值判断的市民社会,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于我们的法治化进程是有力的推动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 社会主义法治 政府推进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究竟是“社会国家化”还是“国家社会化”?——从马克思“国家—社会”结构理论看当代中国“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 被引量:12
19
作者 白立强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3-36,共4页
在当代探讨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问题上,“社会国家化”和“国家社会化”是当代学者们从两种不同的立场出发得出的两种相反的经典理论研究范式。“社会国家化”与“国家社会化”孰优孰劣?马克思的“国家—社会”结构理论为我们科学把握... 在当代探讨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问题上,“社会国家化”和“国家社会化”是当代学者们从两种不同的立场出发得出的两种相反的经典理论研究范式。“社会国家化”与“国家社会化”孰优孰劣?马克思的“国家—社会”结构理论为我们科学把握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哲学方法论基础。以马克思“国家—社会”结构理论为指导,走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的“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协调发展道路,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必须和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国家 国家社会 国家-社会”结构理论 市民社会 马克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笔谈之七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的一体建设 被引量:11
20
作者 莫于川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6-29,共4页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法制建设,我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是,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复杂成因,现行法律体系和运行机制尚不完善,尚不能适应法制建设进入精细化、规范化、民主化发展阶段的时代要求。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推动...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法制建设,我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是,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复杂成因,现行法律体系和运行机制尚不完善,尚不能适应法制建设进入精细化、规范化、民主化发展阶段的时代要求。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以助于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的战略目标,是转型期的重大现实课题。一、法治中国建设的新内涵:全面推进、共同推进、一体建设我国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法治国家 法治社会 法治政府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法制建设 法治中国 改革开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