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拟文本”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思想研究--以张一兵《回到列宁》的文本解读为例
1
作者 付清松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4-99,共6页
"拟文本"是指第一读者在阅读某一文本时,留在原文本或其摘录式资料上的种种符号性批注及其空间布局,甚至还包括批注空白或摘录空白。张一兵的《回到列宁》以"拟文本"为主要解读对象,取决于解读模式和研究方法的变迁... "拟文本"是指第一读者在阅读某一文本时,留在原文本或其摘录式资料上的种种符号性批注及其空间布局,甚至还包括批注空白或摘录空白。张一兵的《回到列宁》以"拟文本"为主要解读对象,取决于解读模式和研究方法的变迁;"拟文本"进一步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研究中的文本眼界;通过对"哲学笔记"中"拟文本"的解读实验及其基础上的"思想构境",揭示出阅读实践中存在的主客体向度并展示了其互动关系,特别是其中起主导性作用之主体的思想再生产。"拟文本"是对人为的外在文本分类法的一次学术"反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一兵 《回到列宁》“拟文本” “思想构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窥文本学方法的“复调式”语境——兼论从《回到马克思》到《回到列宁》的逻辑连续性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明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0-18,共9页
《回到马克思》一书中文本学方法的提出,在其深层逻辑功能上具有"复调式"语境。一方面,文本学方法是针对传统研究过程中存在的"神目观"式前现代文本解读方式而作,因此,文本学方法的提出具有现代性解释学意蕴,主要... 《回到马克思》一书中文本学方法的提出,在其深层逻辑功能上具有"复调式"语境。一方面,文本学方法是针对传统研究过程中存在的"神目观"式前现代文本解读方式而作,因此,文本学方法的提出具有现代性解释学意蕴,主要体现在文本学方法的针对性"问题域"以及以阿尔都塞"症候阅读"为"后台支援背景"的"深度功能性阅读"方法之中。另一方面,就文本学方法中提出的关于马克思文本研究的界划分类及其使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涉文本学方法的隐性理论"支援背景"问题,即其在一定程度上受后现代"互文性"理论的影响,因而使得文本学方法又"似有"隐性的后现代主义理论特质。关于《回到马克思》中文本学方法的"复调式"解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回到列宁》中后文本学方法理论转向的内在逻辑连续性问题——后现代"互文性"理论对后文本学方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关于文本的开放性与"读者"作用的解放层面,进而有助于回应学界关于此问题而存在的所谓"断裂"或"倒退"的错误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到马克思》 文本学方法“复调式”语境《回到列宁 文本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