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修《四川通志·经籍志·集部》考论三篇
1
作者 庾光蓉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3期112-116,共5页
本文对清代所修《四川通志·经籍志·集部》所著录的三部典籍进行了考论。对《扬雄集》,考历代《史志》对雄集的著录、《扬雄集》卷数、扬雄诸《箴》的情况;对《花蕊夫人诗》,考花蕊夫人姓氏、其《宫词》与王建《宫词》的关... 本文对清代所修《四川通志·经籍志·集部》所著录的三部典籍进行了考论。对《扬雄集》,考历代《史志》对雄集的著录、《扬雄集》卷数、扬雄诸《箴》的情况;对《花蕊夫人诗》,考花蕊夫人姓氏、其《宫词》与王建《宫词》的关系;对《苏学士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通志》 《扬雄集》 《徐氏花蕊夫人诗》 《苏学士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与清政府的行政调控 被引量:17
2
作者 王炎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111-118,共8页
“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进程,一般史籍论述过于简单,以为移民浪潮的兴起,全由经济优惠政策一种手段;且缺乏详尽、准确的移民统计。通过对具体资料的分期、分区分析和阐释,可粗略测算出“湖广填四川”的移民人数超过500万。这一波... “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进程,一般史籍论述过于简单,以为移民浪潮的兴起,全由经济优惠政策一种手段;且缺乏详尽、准确的移民统计。通过对具体资料的分期、分区分析和阐释,可粗略测算出“湖广填四川”的移民人数超过500万。这一波澜壮阔的移民浪潮,与清朝初年筹建、维系四川地方政权的行政调控息息相关,而后来四川人口的过度膨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广填四川 移民浪潮 四川财政 清政府 《四川通志》 乾隆 四川人口 乾嘉时期 人口增长 自然增长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四川人口、耕地及粮食问题(上) 被引量:16
3
作者 王笛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3期90-105,共16页
清初四川人口的迅速增加,对经过战乱而人烟稀少、社会残破的四川经济的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然随着不可遏制的人口持续上升,这种社会发展的动力渐变为社会的沉重负担。对人口问题的考察往往是研究社会的起点,而统计资料又是我们研究人口... 清初四川人口的迅速增加,对经过战乱而人烟稀少、社会残破的四川经济的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然随着不可遏制的人口持续上升,这种社会发展的动力渐变为社会的沉重负担。对人口问题的考察往往是研究社会的起点,而统计资料又是我们研究人口问题最重要的依据。但遗憾的是,清代关于四川人口和耕地的统计存在严重的问题,例如1898年川省册载人口高达8475万人,而同期册载耕地仅4706万亩,即人均耕地仅0.56亩。难道这样少的耕地能容纳如此众多人口的生存?而且这一人口数已达到本世纪70年代的四川人口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人口 粮食问题 人口问题 社会发展 四川经济 人口数 统计资料 持续上升 《四川通志》 乾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四川的人地矛盾、生态恶化及其对策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国生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02-107,121,共7页
清代四川的人地矛盾、生态恶化及其对策陈国生当今人类正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其中特别突出的是人口激增、资源短缺和灾害频繁三个问题。人类如何协调好与自然的关系,找到消除和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的办法,已成为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 清代四川的人地矛盾、生态恶化及其对策陈国生当今人类正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其中特别突出的是人口激增、资源短缺和灾害频繁三个问题。人类如何协调好与自然的关系,找到消除和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的办法,已成为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而从历史地理角度探讨一定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压力 生态恶化 四川农业 四川人口 人地矛盾 人均耕地 《四川通志》 四川 生态环境恶化 人地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清代前期四川储粮的考察 被引量:1
5
作者 赵永康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4期85-87,共3页
对清代前期四川储粮的考察赵永康明清交替的战火以及继之而来的干旱、瘟疫,使得历来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省,千万人口死亡殆尽。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四川大饥,民互相食” ̄[1];顺治五年,极目尽是良田沃野的富顺... 对清代前期四川储粮的考察赵永康明清交替的战火以及继之而来的干旱、瘟疫,使得历来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省,千万人口死亡殆尽。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四川大饥,民互相食” ̄[1];顺治五年,极目尽是良田沃野的富顺、巴县等地,“斗米数十金亦无卖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平仓 清代前期 “湖广填四川 储粮 农业税 乾隆皇帝 《四川通志》 清王朝 官倡民办 少数民族边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千年间四川人口概况 被引量:8
6
作者 谢忠梁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8年第3期103-114,共12页
人口大幅度的增减,对整个社会生产、生活等许多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长期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认真研究本国、本民族的人口问题,乃至于研究全世界的人口问题。有的国家还制定了一些政策... 人口大幅度的增减,对整个社会生产、生活等许多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长期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认真研究本国、本民族的人口问题,乃至于研究全世界的人口问题。有的国家还制定了一些政策和措施以控制人口的增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人口 人口问题 控制人口 民族 公元 《四川通志》 社会生产 统计数字 道光 乾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蜀状元考 被引量:4
7
作者 蔡东洲 李勇先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82-86,共5页
巴蜀状元考蔡东洲,李勇先在科举考试制度存在的一千多年里,状元榜首荣莫大焉。状元被视为才学拔萃的代名词,被当作荣华富贵的同义语,以致在民族文化中形成了一种“状元崇拜”。而今科考状元虽然已成为历史陈迹,但仍不失劝学重文、... 巴蜀状元考蔡东洲,李勇先在科举考试制度存在的一千多年里,状元榜首荣莫大焉。状元被视为才学拔萃的代名词,被当作荣华富贵的同义语,以致在民族文化中形成了一种“状元崇拜”。而今科考状元虽然已成为历史陈迹,但仍不失劝学重文、开发旅游资源的现实意义,据方志和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状元 《登科记考》 《唐才子传》 张孝祥 《方舆胜览》 《宋史》 巴蜀 《四川通志》 《宋会要辑稿》 《舆地纪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姚莹与《康輶纪行》 被引量:5
8
作者 陈进忠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1期74-79,共6页
(一) 姚莹(1785—1853),字石甫,号明叔,又号展和,安徽桐城人,近代著名的爱国者和第一批主张“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之一。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姚莹任台湾兵备道,同总兵达洪阿一起,组织爱国军民多次挫败进犯台湾的英国侵略军,并先后在基隆... (一) 姚莹(1785—1853),字石甫,号明叔,又号展和,安徽桐城人,近代著名的爱国者和第一批主张“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之一。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姚莹任台湾兵备道,同总兵达洪阿一起,组织爱国军民多次挫败进犯台湾的英国侵略军,并先后在基隆和大安俘虏英国军事人员189名,使台湾在抗英斗争中“一方屹然,洋船不敢再犯”,因而遭到投降派的忌恨,被诬以 “贪杀冒功”。清廷即据此将姚、达逮捕入京,制造了打击抗战派的“台湾之狱”。后迫于民情士论,不得不将姚、达开释出狱。姚莹被以同知直隶知州衔贬逐到四川,1844午7月到成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莹 纪行 《识小录》 世界地理 敌情 西方侵略 西藏 边疆地理 卫藏 《四川通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魏至唐宋时期的郊坛遗址 被引量:1
9
作者 詹德隆 《文博》 1999年第1期39-46,57,共9页
一、前 言 拙作《汉魏至唐宋时期的玉礼器初探》一文,承蒙《文博》编辑部厚爱,予以刊载,使有关此段时期有无使用玉礼器,以及玉礼器形制的问题,能够藉此机会就教於诸多方家,个人谨表由衷的谢意。 拙文发表后,台湾知名的历史学者,兼精研... 一、前 言 拙作《汉魏至唐宋时期的玉礼器初探》一文,承蒙《文博》编辑部厚爱,予以刊载,使有关此段时期有无使用玉礼器,以及玉礼器形制的问题,能够藉此机会就教於诸多方家,个人谨表由衷的谢意。 拙文发表后,台湾知名的历史学者,兼精研古玉的尹章义教授,认为拙文似仍意犹未尽,鼓励笔者续作历代郊址考,以竟全功。尹教授的高见,笔者深有同感,但是有感于个人并非历史系科班出身,之前所以作有关玉礼器的探讨,系因在阅读古玉的论著中,发现有些时贤以为玉礼器的使用,只到汉初为止的理论,和史书的记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礼器 唐宋时期 南郊坛 遗址 北郊坛 江宁县 《隋书》 《四川通志》 淳化县 市用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灵关道辨证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伟立 《文博》 1994年第2期77-86,共10页
《史记》、《汉书》都记载了司马相如通灵关道一事.由于文宇过份简略,它的走向,起止经由,给人只是一点徜徉迷离的印象.东汉注《汉书》的各家,对这个问题避而不解.三国曹魏博士张揖注《汉书·司马相如传》在“通灵关山道”下出注说:... 《史记》、《汉书》都记载了司马相如通灵关道一事.由于文宇过份简略,它的走向,起止经由,给人只是一点徜徉迷离的印象.东汉注《汉书》的各家,对这个问题避而不解.三国曹魏博士张揖注《汉书·司马相如传》在“通灵关山道”下出注说:“凿开灵山道,置灵道县”.肯定相如通的灵关道在汉代越(?)郡的灵关道(县).元朝的胡三省给《通鉴》作《音注》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关 司马相如 《史记》 《汉书》 西南夷 芦山县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 《后汉书》 南方丝绸之路 《四川通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明清人口迁移的特点
11
作者 谢万里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6期86-91,共6页
人口流动是历史的古老现象 ,然而当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清之际 ,这一历史现象却呈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从当时发生的难以遏制的移民大潮中 ,我们不难发现市场机制是决定这诸多特征的重要机枢。这种传统的安土重迁的社会面貌被打破 ,对统... 人口流动是历史的古老现象 ,然而当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清之际 ,这一历史现象却呈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从当时发生的难以遏制的移民大潮中 ,我们不难发现市场机制是决定这诸多特征的重要机枢。这种传统的安土重迁的社会面貌被打破 ,对统治者来说 ,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是一项新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迁移 移民活动 人口流动 《四川通志》 经济利益 明清时期 “湖广填四川 移民大潮 吴氏族谱 江西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民族共同守护边疆的实证:拉萨布达拉山噶尔弼汉文摩崖文本及价值
12
作者 成飞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1-88,共8页
噶尔弼汉文摩崖位于西藏拉萨布达拉宫之红山东侧,是清康熙五十九年至六十一年(1720-1722)驱准保藏中南路清军将领噶尔弼所撰刻,是此次行动后刻制于西藏拉萨的汉文摩崖六处之一。噶尔弼汉文摩崖在六处摩崖中唯一记载康熙末第二次驱准保... 噶尔弼汉文摩崖位于西藏拉萨布达拉宫之红山东侧,是清康熙五十九年至六十一年(1720-1722)驱准保藏中南路清军将领噶尔弼所撰刻,是此次行动后刻制于西藏拉萨的汉文摩崖六处之一。噶尔弼汉文摩崖在六处摩崖中唯一记载康熙末第二次驱准保藏中南路清军首次由川藏道入藏历程,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具有较高的资料价值。该摩崖刻制后,经入藏官员人士收集,以“用昭万世摩崖”“征西将军噶碑”“定西将军噶尔弼平定西藏碑记”“前藏布达拉山东崖下第一碑文”等名流传于世。文章依据驻藏大臣著作、川藏地方志所录碑(摩崖)文,根据仵君魁、邓锐龄二位先生的识读与考证,对此摩崖内容及流传文本等作进一步研究,分析噶尔弼汉文摩崖为何出现多个文本,梳理对比不同文本,指出雍正《四川通志》所载文本对后世的影响,探讨此摩崖在补史证史、清代川藏道开辟、推动汉藏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噶尔弼汉文摩崖 边塞纪功碑 雍正《四川通志》 国家统一 川藏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