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喧哗与骚动》中声音书写的叙事功能 |
黄晓燕
张哲
|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2
|
从《喧哗与骚动》看福克纳笔下的南方淑女形象 |
冯溢
姚进
|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6
|
|
3
|
《喧哗与骚动》的讲述形式和功能研究 |
陈平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6
|
|
4
|
南方的失落——论《喧哗与骚动》 |
薛瑞东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1998 |
5
|
|
5
|
关于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时间观的再认识 |
何颖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4
|
|
6
|
《喧哗与骚动》:现代基督的救赎之路 |
田平
洪增流
|
《山东外语教学》
|
2008 |
3
|
|
7
|
福克纳作品中的视阈空间——以《喧哗与骚动》中班吉的叙述为例 |
陆春香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3
|
|
8
|
不确定性:《喧哗与骚动》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
黎明
江智利
|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9
|
死亡的超越——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昆丁死亡意识解读 |
李常磊
|
《山东外语教学》
|
2002 |
4
|
|
10
|
巴赫金视野下《秦腔》与《喧哗与骚动》复调特征研究 |
张玉洁
胡宗锋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08 |
2
|
|
11
|
《喧哗与骚动》的人物刻画 |
唐璇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
3
|
|
12
|
男权意识的解读:《喧哗与骚动》中的凯蒂 |
宗连花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
2
|
|
13
|
论《喧哗与骚动》的诗性语言特征 |
李权文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
3
|
|
14
|
《喧哗与骚动》的人物悲剧与创作思想解读 |
周文娟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15
|
美学视角下《喧哗与骚动》陌生化手法的审美重现 |
纪奕娜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16
|
论《喧哗与骚动》的语言风格 |
陈大维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17
|
时序倒错手法在《喧哗与骚动》中的独特意义 |
余民顺
|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01 |
2
|
|
18
|
逝去的精神家园——读《秦腔》与《喧哗与骚动》 |
张玉洁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19
|
文学形象的抽象意义——《喧哗与骚动》的求真追美 |
田平
|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20
|
从《喧哗与骚动》中的母女形象反观福克纳对美国清教观的批判 |
刘聪颖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7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