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身份错位和文化寻根:《喜福会》和《远山淡影》中的跨界书写
1
作者 韩龙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9-198,共10页
《喜福会》和《远山淡影》探讨了侵华战争语境下移民女性的流散困境。中日母亲逆向迁徙宗主国,遭遇种族偏见,陷入了身份错位。面对种族同化,她们不仅寻溯祖地文化、践行祖地传统,更通过坚持母语表达、维护种族血统和讲故事,来重塑根基... 《喜福会》和《远山淡影》探讨了侵华战争语境下移民女性的流散困境。中日母亲逆向迁徙宗主国,遭遇种族偏见,陷入了身份错位。面对种族同化,她们不仅寻溯祖地文化、践行祖地传统,更通过坚持母语表达、维护种族血统和讲故事,来重塑根基。喜福会成员保持族裔饮食,效忠东方伦理,坚守故土风俗,这些象征着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以及从西向东的寻根归祖。悦子抛弃过去,顺从白人价值观,它们隐喻了日裔移民作家石黑一雄难以融入英国的无根状态以及从东到西的身份游移。两位作家通过跨界书写,消解东方与西方、自我与他者之间的矛盾和对立,增进文化沟通、对话和文明融合,促进着人类文化共同体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福会》 《远山淡影》 身份 寻根 混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跨文化交际学视角解读华裔小说《喜福会》 被引量:13
2
作者 王和平 王婷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5-108,共4页
文学文本拓宽了交际学的研究视野。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再现了美国主流文化和华人文化的互动关系。本文试图从交际学的视角剖析该小说中母女两代人的"异乡人"身份和边缘地位。并指出"异乡人"和"... 文学文本拓宽了交际学的研究视野。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再现了美国主流文化和华人文化的互动关系。本文试图从交际学的视角剖析该小说中母女两代人的"异乡人"身份和边缘地位。并指出"异乡人"和"边缘人"的自我重塑必须通过文化认同与文化融合,其实质是异质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学 《喜福会》 “异乡人” “边缘人” 义化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隔膜·冲突·融合——《喜福会》的跨文化审视 被引量:16
3
作者 刘晓红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9期43-48,共6页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AmyTan)的处女作《喜福会》(TheJoyLuckClub,1989)一出版即在美国引起轰动。好莱坞不失时机,很快将它搬上了银幕。与小说一样,影片深深感动了观众,让他们流下了悲喜交合的热泪。...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AmyTan)的处女作《喜福会》(TheJoyLuckClub,1989)一出版即在美国引起轰动。好莱坞不失时机,很快将它搬上了银幕。与小说一样,影片深深感动了观众,让他们流下了悲喜交合的热泪。作者谭恩美因此确立了其美国主要作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福会》 跨文化研究 母亲 母女冲突 文化融合 文化隔膜 谭恩美 东西文化 文化心态 中国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美文化的隔阂、冲突与融合——解读《喜福会》 被引量:28
4
作者 彭桃英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47-49,共3页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喜福会》通过对移民母亲和美国女儿两代人之间的误解和冲突到沟通与理解的描写,表达了中美两种文化的矛盾和对立以及两种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关键词 《喜福会》 母女关系 中美文化 隔阂 冲突与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者接受理论关照下的华裔美国文学翻译——以《喜福会》的无根回译为例 被引量:12
5
作者 王晨爽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6-220,共5页
华裔美国文学的汉译是一种特殊的回译,这种源语文本并非存在的回译被称为"无根回译"。如果从接受理论角度对华裔美国小说《喜福会》的无根回译进行研究,就可以通过译本对比,解析不同译者所采用的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而探讨... 华裔美国文学的汉译是一种特殊的回译,这种源语文本并非存在的回译被称为"无根回译"。如果从接受理论角度对华裔美国小说《喜福会》的无根回译进行研究,就可以通过译本对比,解析不同译者所采用的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而探讨译者针对不同的目标读者所进行的差异性关照。因此,将华裔美国文学的无根回译置于接受理论框架下,剖析翻译目的、翻译策略、翻译主体、翻译对象等翻译要素对无根回译的影响,可以用来指导华裔美国文学的汉译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裔美国文学 无根回译 接受理论 《喜福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福会》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被引量:11
6
作者 孙刚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38-141,共4页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以生态女性主义思想为思想基础,运用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相关理论来解读谭恩美的成名作《喜福会》,揭示人对自然的统治与人对妇女的统治之间的一致性,旨在呼吁通过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来消解启蒙时期形成的二元思...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以生态女性主义思想为思想基础,运用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相关理论来解读谭恩美的成名作《喜福会》,揭示人对自然的统治与人对妇女的统治之间的一致性,旨在呼吁通过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来消解启蒙时期形成的二元思维方式、价值等级观念和统治的逻辑,重新构建人类生命之网,从而形成一个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新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福会》 生态女性主义 父权制 女性 自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福会》的母女冲突与融合——以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为视角 被引量:16
7
作者 王维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7-91,共5页
根据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喜福会》所描绘的母女之间的冲突和隔阂,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她们最终的相互理解和融合,说明不同文化亦可以达到理解与和谐。小说传达出中美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走向和谐共... 根据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喜福会》所描绘的母女之间的冲突和隔阂,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她们最终的相互理解和融合,说明不同文化亦可以达到理解与和谐。小说传达出中美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走向和谐共融的信念,同时也表现了作者自己对待母文化与新文化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福会》 文化维度理论 文化冲突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福会》:男性中心主义的颠覆与解构 被引量:23
8
作者 刘熠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92-94,128,共4页
强烈的女性意识是美国文坛新星谭恩美成名作《喜福会》的突出特色。基于独特的华裔妇女身份,作者既通过受封建传统文化压迫最为深重的、旧中国女性形象的塑造,撼人心弦地鞭斥了男性中心主义的残酷性,又通过生活于当代美国社会的女性形... 强烈的女性意识是美国文坛新星谭恩美成名作《喜福会》的突出特色。基于独特的华裔妇女身份,作者既通过受封建传统文化压迫最为深重的、旧中国女性形象的塑造,撼人心弦地鞭斥了男性中心主义的残酷性,又通过生活于当代美国社会的女性形象的塑造,揭露了男权文化网络的深邃性及其影响的长期性;并以新时代女性的乐观心态展现了女性从沉默到觉醒再到反抗的寻找主体性的历程;更在自己创造的文本中,有意识地解构了以男性为中心的书写传统,显现出力图颠覆“菲勒斯”中心文化的理想光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福会》 谭恩美 男权文化网络 女性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外华人的中国文化情结——《喜福会》中的文化乡愁 被引量:7
9
作者 张冬梅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39-142,共4页
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自1987年以来先后15次来到中国,了解中国"母亲",并且书写中国"母亲",她的成名作《喜福会》就表现了母亲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恋。小说中,母亲们背负着离根落叶的痛苦,艰难地挣扎于中西两种截然... 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自1987年以来先后15次来到中国,了解中国"母亲",并且书写中国"母亲",她的成名作《喜福会》就表现了母亲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恋。小说中,母亲们背负着离根落叶的痛苦,艰难地挣扎于中西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冲突中,但她们竭力把中国文化传递给女儿们,以期守住自己的根。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们苦苦地在白人主流社会的夹缝中寻觅着"我是谁",经过痛苦的反抗和挣扎后,曾经迷失的她们最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她们终于明白,只有"母亲"是自己的根。弥漫故事始终的中国文化表现了作者的文化乡愁,为海外华人的寻根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谭恩美 《喜福会》 文化苦旅 寻找“母亲” 文化乡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刻板印象下的华裔女性之自卑——谭恩美《喜福会》中的华裔女儿形象 被引量:10
10
作者 于秀娟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57-861,共5页
谭恩美在《喜福会》中塑造的第二代华裔女儿身上,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因为将刻板印象内化而形成的自卑。自卑只是这些华裔女性在种族歧视下产生的表面失衡,而究其深处则是族裔身分的迷失。处于夹缝状态的华裔女儿们最终在母亲的鼓励下建立... 谭恩美在《喜福会》中塑造的第二代华裔女儿身上,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因为将刻板印象内化而形成的自卑。自卑只是这些华裔女性在种族歧视下产生的表面失衡,而究其深处则是族裔身分的迷失。处于夹缝状态的华裔女儿们最终在母亲的鼓励下建立自信,走出自卑。这几位华裔女儿形象尽管有落入刻板印象窠臼之处,却是作者基于真实生活所独创的新华人形象,而且面对美国主流文化庞大的霸权话语,这种独创本身就是一种"反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福会》 刻板印象 自卑 身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符际翻译视角下的《喜福会》电影改编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晨爽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5-330,共6页
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是两种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符号转换过程,两种符号的差异性决定了小说与电影之间无法做到等值转换。以皮尔斯符号学理论及雅各布森符际翻译概念为基础,通过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的对比研究来探究电影改编的符际翻译过程... 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是两种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符号转换过程,两种符号的差异性决定了小说与电影之间无法做到等值转换。以皮尔斯符号学理论及雅各布森符际翻译概念为基础,通过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的对比研究来探究电影改编的符际翻译过程。《喜福会》在符际翻译过程中,对小说的结构和主题进行了从繁到简的转化,对情节有增有减,成功还原了小说的主要内容与叙事风格。虽然《喜福会》的符际翻译无法将小说的全部信息进行充分转换,但视听符号的合理运用在人物影视化塑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改编 《喜福会》 符际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教育方式看中美文化差异——观电影《喜福会》有感 被引量:2
12
作者 高丽 韩梅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56-157,共2页
《喜福会》是华裔女作家谭恩美于1989年发表的处女作,本文试图通过电影中两位母亲在教育女儿过程中,和女儿产生的矛盾来说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教育方式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效果,试图说明中美两种文化的矛盾对立及其交流融合的必然... 《喜福会》是华裔女作家谭恩美于1989年发表的处女作,本文试图通过电影中两位母亲在教育女儿过程中,和女儿产生的矛盾来说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教育方式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效果,试图说明中美两种文化的矛盾对立及其交流融合的必然趋势;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 《喜福会》 教育方式 文化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方主义的批评性呈现——《喜福会》后殖民解读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岚 邹惠玲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2期128-129,共2页
谭恩美的《喜福会》表现了母女之间的冲突,母女在白人社会中的生活,这种对华裔美国人生存状况的描写既不是迎合主流文化,也不是助长美国的东方主义;相反,谭恩美为身处两种文化中的华裔作家,对华裔在美国社会所受的种族歧视及其艰难处境... 谭恩美的《喜福会》表现了母女之间的冲突,母女在白人社会中的生活,这种对华裔美国人生存状况的描写既不是迎合主流文化,也不是助长美国的东方主义;相反,谭恩美为身处两种文化中的华裔作家,对华裔在美国社会所受的种族歧视及其艰难处境深有体会,因此她的小说更多地是对东方主义的批评性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谭恩美 《喜福会》 东方主义 批评性呈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喜福会》中天鹅羽毛意象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许吟雪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6-79,共4页
电影的赏析一直是艺术批评关注的重点。本文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三个维度对影片《喜福会》中三次出现的天鹅羽毛场景进行阐释。研究发现,电影中多种模态的互动能有效提升电影叙事效果,对影视作品的... 电影的赏析一直是艺术批评关注的重点。本文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三个维度对影片《喜福会》中三次出现的天鹅羽毛场景进行阐释。研究发现,电影中多种模态的互动能有效提升电影叙事效果,对影视作品的多模态话语分析能赋予作品更深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福会》 再现意义 互动意义 构图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被引量:6
15
作者 魏青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15-116,共2页
文化的冲突一直是生活在东西方两种异质文化中的美籍华裔作家们体验最为强烈也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从著名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畅销小说《喜福会》入手,借助高背景文化和低背景文化的研究成果,对大量存在于小说中的文化冲突现象进行... 文化的冲突一直是生活在东西方两种异质文化中的美籍华裔作家们体验最为强烈也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从著名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畅销小说《喜福会》入手,借助高背景文化和低背景文化的研究成果,对大量存在于小说中的文化冲突现象进行解读。事实证明,不同文化间的交往需要相互尊重和理解。爱和真诚永远是沟通心灵的桥梁、连接世界的纽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福会》 文化冲突 文化融合 高背景文化 低背景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福会》折射出的中西文化观念差异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永清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90-91,共2页
根据谭恩美的经典之作《喜福会》改编的同名电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对它的研究也层出不穷。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本文从友谊观、面子观、价值观、信仰观四个方面阐述东西方文化差异,以帮助英语学习者在英语习... 根据谭恩美的经典之作《喜福会》改编的同名电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对它的研究也层出不穷。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本文从友谊观、面子观、价值观、信仰观四个方面阐述东西方文化差异,以帮助英语学习者在英语习得以及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美国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福会》 中美文化差异 友谊观 面子观 价值观 信仰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行理论与《喜福会》的成功 被引量:4
17
作者 何立群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4-77,83,共5页
美国华人作家谭恩美因其第一部小说《喜福会》走红而一夜成名。谭恩美之所以成功,部分原因要归结于她在小说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要素之一的五行理论的生动描述。
关键词 谭恩美 《喜福会》 五行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化下对《喜福会》冲突主题的解读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红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104-105,共2页
电影《喜福会》是根据美国的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长篇经典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在电影中,主要塑造的是四位从中国大陆远赴美国移居的女性的生活。本文从母亲、女儿和母女关系三个层面分析了电影中的"找寻"主题,进一步理解... 电影《喜福会》是根据美国的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长篇经典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在电影中,主要塑造的是四位从中国大陆远赴美国移居的女性的生活。本文从母亲、女儿和母女关系三个层面分析了电影中的"找寻"主题,进一步理解了母亲在旧中国的苦难经历、女儿面对不同文化的艰难选择以及母女冰释前嫌的过程。突出体现了中美文化冲突的主题。本文通过跨文化的视角对电影《喜福会》中的冲突主题做出了进一步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 电影《喜福会》 冲突 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福会》象征艺术中的东方文化 被引量:5
19
作者 叶明珠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82-83,共2页
电影《喜福会》改编自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同名畅销小说。故事采用了四位华裔母亲和她们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作为影片"不可靠的叙述者",以此来展现不同文化背景所造成的母女隔阂。影片中大量象征主义手法的应用,强烈地渲染了东方色彩... 电影《喜福会》改编自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同名畅销小说。故事采用了四位华裔母亲和她们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作为影片"不可靠的叙述者",以此来展现不同文化背景所造成的母女隔阂。影片中大量象征主义手法的应用,强烈地渲染了东方色彩。本文选取"喜福会""千里鹅毛""花瓶"和"食物"这四个重要的象征来解读该影片,探讨隐匿在表象之下复杂的内心情感和理念,从而深入理解影片所反映的东方文化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福会》 千里鹅毛 花瓶 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话语的消失看《喜福会》中主体的重建 被引量:13
20
作者 陆薇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18-22,共5页
本文运用福柯的话语理论分析了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的沉默主题 ,揭示了沉默背后的两种文化、两代人和两性之间的矛盾冲突 ,说明沉默是话语世界的一部分 。
关键词 话语理论 《喜福会》 小说 沉默主题 文化差异 美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