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身份错位和文化寻根:《喜福会》和《远山淡影》中的跨界书写 |
韩龙
|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2
|
从跨文化交际学视角解读华裔小说《喜福会》 |
王和平
王婷
|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3
|
|
3
|
隔膜·冲突·融合——《喜福会》的跨文化审视 |
刘晓红
|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16
|
|
4
|
中美文化的隔阂、冲突与融合——解读《喜福会》 |
彭桃英
|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
28
|
|
5
|
读者接受理论关照下的华裔美国文学翻译——以《喜福会》的无根回译为例 |
王晨爽
|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2
|
|
6
|
《喜福会》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
孙刚
|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1
|
|
7
|
《喜福会》的母女冲突与融合——以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为视角 |
王维蓉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6
|
|
8
|
《喜福会》:男性中心主义的颠覆与解构 |
刘熠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
23
|
|
9
|
海外华人的中国文化情结——《喜福会》中的文化乡愁 |
张冬梅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7
|
|
10
|
刻板印象下的华裔女性之自卑——谭恩美《喜福会》中的华裔女儿形象 |
于秀娟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0
|
|
11
|
符际翻译视角下的《喜福会》电影改编研究 |
王晨爽
|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6
|
|
12
|
从教育方式看中美文化差异——观电影《喜福会》有感 |
高丽
韩梅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13
|
东方主义的批评性呈现——《喜福会》后殖民解读 |
张岚
邹惠玲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8 |
2
|
|
14
|
电影《喜福会》中天鹅羽毛意象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
许吟雪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16 |
8
|
|
15
|
《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
魏青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0 |
6
|
|
16
|
《喜福会》折射出的中西文化观念差异 |
刘永清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1 |
5
|
|
17
|
五行理论与《喜福会》的成功 |
何立群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4
|
|
18
|
跨文化下对《喜福会》冲突主题的解读 |
陈红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4 |
5
|
|
19
|
《喜福会》象征艺术中的东方文化 |
叶明珠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0 |
5
|
|
20
|
从话语的消失看《喜福会》中主体的重建 |
陆薇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0 |
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