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周南》、《召南》产生时代考 被引量:3
1
作者 吴晓峰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15-222,共8页
关于《诗经》"二南"(《周南》、《召南》)产生的时代,历来存在分歧。《毛诗序》首先提出"二南"是"正始之道,王化之基",郑玄《诗谱.周南、召南谱》即谓"二南"是文王受命时诗;近人陆侃如、冯沅... 关于《诗经》"二南"(《周南》、《召南》)产生的时代,历来存在分歧。《毛诗序》首先提出"二南"是"正始之道,王化之基",郑玄《诗谱.周南、召南谱》即谓"二南"是文王受命时诗;近人陆侃如、冯沅君等又谓"二南"是东周以后的作品。事实上,"二南"本自周公、召公"分陕而治"得名,其诗自当为西周盛世之作,这既有诗篇本身提供的依据,也有相关佐证可以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南》 《召南》 时代 西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南》、《召南》的写作时地和《诗经》的构成 被引量:4
2
作者 黄震云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61-66,共6页
文章通过对周代的礼节文化和文本的综合考察后认为,周公和召公分陕而治,因此出现了关于周公和召公的诗歌《周南》和《召南》,二地在歧山之阳,所以称为南。二南的文本,在二公死后编定,到唐代还没有被真正误解。二南表现南方诸国受... 文章通过对周代的礼节文化和文本的综合考察后认为,周公和召公分陕而治,因此出现了关于周公和召公的诗歌《周南》和《召南》,二地在歧山之阳,所以称为南。二南的文本,在二公死后编定,到唐代还没有被真正误解。二南表现南方诸国受文王之化的说法,肇始于毛诗序,只是怀疑,全面牵强阐释说明的是朱熹。今人多从之,是为未审。所谓南和风不是一般意义的民歌,而主要是关于周朝及其诸侯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南》、《召南》 时间 地域 《诗经》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方玉润的《诗经》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先耕 《求是学刊》 1987年第1期69-72,53,共5页
关键词 《诗》 方玉润 《诗经》研究 文王 淫诗 刺淫 有为而作 《周南》 孔子 删《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玉润《诗经原始》简述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庆祥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3期109-111,共3页
方玉润《诗经原始》简述赵庆祥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历来注释评讲,名家辈出,但古人说《诗》,大多侧重于诗教和训诂。将《诗经》作为文学作品欣赏研究而影响较大的,则有清代方玉润的《诗经原始》。方玉润主张“读书贵有特识... 方玉润《诗经原始》简述赵庆祥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历来注释评讲,名家辈出,但古人说《诗》,大多侧重于诗教和训诂。将《诗经》作为文学作品欣赏研究而影响较大的,则有清代方玉润的《诗经原始》。方玉润主张“读书贵有特识,说《诗》务持正论”。他说:“六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原始》 方玉润 《诗经》学 《诗集传》 《七月》 《诗》 《周南》 文学欣赏 朱熹 《召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经》的篇数和编排
5
作者 胡少华 《远程教育杂志》 1984年第4期47-47,共1页
《诗经》一共有三百零五篇,其中《风》、《雅》、《颂》三部分的篇数分别如下:《风》分“十五国风”,计有《周南》十一篇,《召南》十四篇,《邶风》十九篇,《鄘风》十篇,《卫风》十篇,《王风》十篇,《郑风》二十一篇,《齐风》... 《诗经》一共有三百零五篇,其中《风》、《雅》、《颂》三部分的篇数分别如下:《风》分“十五国风”,计有《周南》十一篇,《召南》十四篇,《邶风》十九篇,《鄘风》十篇,《卫风》十篇,《王风》十篇,《郑风》二十一篇,《齐风》十一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篇数 编排 《周南》 《召南》 《卫风》 《郑风》 《齐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朱熹对《国风》爱情诗的注释及其对道学的宣扬
6
作者 谭承耕 《中国文学研究》 1985年第1期66-72,共7页
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不但写了许多哲学著作,建立了新的道学体系,而且注释了《诗经》、《楚辞》,在有关古代文化遗产的研究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朱熹对《诗经·国风》爱情诗的注释,更有特色,他不但开辟了注释《诗经》的... 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不但写了许多哲学著作,建立了新的道学体系,而且注释了《诗经》、《楚辞》,在有关古代文化遗产的研究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朱熹对《诗经·国风》爱情诗的注释,更有特色,他不但开辟了注释《诗经》的新途径,而且还利用这块园地,宣扬了他的历史观、伦理观,宣扬了道学,为封建政教服务。 一 在《诗经》这部古代诗歌总集里,特别是它的《国风》中,有许多优美的爱情诗。这些诗绝大部份是率真大胆的爱情表白,表现了诚挚、热烈、纯朴,健康的感情,无疑这是对封建礼教的直接挑战。但汉唐儒生(包括毛亨、郑玄、孔颖达)在传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周南》 爱情诗 文王 《召南》 道学 《国风》 《关雎》 后妃之德 《诗集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dmium in agricultural soils,vegetables and rice and potential health risk in vicinity of Dabaoshan Mine in Shaoguan,China 被引量:16
7
作者 王振兴 胡习邦 +4 位作者 许振成 蔡立梅 王俊能 曾东 洪鸿加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5期2004-2010,共7页
Soil cadmium(Cd)contamination resulted from mining and smelting is a major environmental concern,and health risk associated with Cd exposure to multi-media through muti-pathway is increasing.Cd concentrations in soils... Soil cadmium(Cd)contamination resulted from mining and smelting is a major environmental concern,and health risk associated with Cd exposure to multi-media through muti-pathway is increasing.Cd concentrations in soils,vegetables and paddy rice were investigated,and potential non-carcinogenic and carcinogenic health risks exposure to Cd were estimated at six villages around the Dabaoshan Mine,South China.A total of 87 soil samples were found to exceed the China's maximum permission level(MPL)for Cd,while the highest value of 4.42 mg/kg was found near irrigation ditch associated with Hengshi River in Xinyi(XY)Village.Cd contents in vegetables and rice exceeded the maximum permissible concentration by more than five times in every village.Cadmium accumulation in plants is in the order of celery>lactuca sativa L>Chinese cabbage>Romaine lettuce>asparagus lettuce>mustard>cabbage mustard>cabbage.The mean hazard quotient(HQ)of all villages is in the range of [5.29,25.75],and the mean values of cancer risk for investigated areas are more than 10 times greater than the USEPA(2009)threshold limit value of 10-4.Moreover,human non-carcinogenic and carcinogenic risks are mainly attributable to paddy rice intake,followed by vegetables intake,soil ingestion,inhalation,and dermal contact.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d has a huge potential risk on human health for the local resid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DMIUM health risk soil pollution VEGETABLES paddy rice dietary intak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