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评《听雨》
1
作者 汪苏 《写作》 2006年第4期44-44,共1页
善感的人都有一种“回归”心态:在外国的心归祖国。在他乡的情系家园.在城市的神往自然……总之.他们对于个体的“回归”都是基于人的情感的共同心理安抚。散文的“形散”往往通过“回忆”这个感情的“神”凝结起来。文章撷取几个记... 善感的人都有一种“回归”心态:在外国的心归祖国。在他乡的情系家园.在城市的神往自然……总之.他们对于个体的“回归”都是基于人的情感的共同心理安抚。散文的“形散”往往通过“回忆”这个感情的“神”凝结起来。文章撷取几个记忆片段.以雨为线索,通过对雨的如泣如诉的感观。作者情思与雨丝始终交织着,读来清新自然。对儿时的依恋。对亲情的眷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雨》 “回归” 共同心理 清新自然 “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琴曲《听雨》创作漫谈
2
作者 吴少雄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9-122,共4页
“干支合乐论”是一种“布阵”的思维,它是在多种逻辑同构的材料中,进行多元素的轮配构建,其音乐的展开侧重于轮配、变体衍繁的静力性伸延。
关键词 钢琴曲《听雨》 “干支合乐论”作曲技法的运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听雨(散文)
3
作者 王晓飞 《写作》 2006年第4期43-43,共1页
我常常爬在檐下听雨。雨声轻灵,是黄昏里泉苔上栖着的蜻蜒的翅:雨声清脆,是山沟里柳阴下激石的溪水:雨声舒缓,是微风里孩子们温温的耳语。那种特别的感觉一声一声圈占了我的心,滴进我的回忆里去。
关键词 《听雨》 中国 当代 散文 王晓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听雨楼随笔》看杜甫在清代的影响
4
作者 房锐 《杜甫研究学刊》 2013年第4期25-33,共9页
王培荀《听雨楼随笔》不仅收录了蜀人及游宦于蜀地的文人与杜甫相关的诗作,还有意识地记录了时人的相关评述,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料价值。对《听雨楼随笔》保存的史料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探讨,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杜甫对清代文化与文学的重大影... 王培荀《听雨楼随笔》不仅收录了蜀人及游宦于蜀地的文人与杜甫相关的诗作,还有意识地记录了时人的相关评述,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料价值。对《听雨楼随笔》保存的史料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探讨,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杜甫对清代文化与文学的重大影响,对研究清代杜诗学史亦不无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培荀 《听楼随笔》 杜甫 清代 巴蜀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听雨
5
作者 曹大鸣 《陕西水利》 2010年第5期169-169,共1页
小时候,躺在母亲怀里听雨总会产生一些幻想。每当一阵冷风吹来,一阵雷声夹裹着稀疏的雨点儿骤然而至时,母亲总是用他那疼爱儿子的手,轻轻地拍打我的小肩膀,嘴里喃喃道:“风来了,雨来了,娃娃背着鼓来了。”不一会儿,雨便哗哗地... 小时候,躺在母亲怀里听雨总会产生一些幻想。每当一阵冷风吹来,一阵雷声夹裹着稀疏的雨点儿骤然而至时,母亲总是用他那疼爱儿子的手,轻轻地拍打我的小肩膀,嘴里喃喃道:“风来了,雨来了,娃娃背着鼓来了。”不一会儿,雨便哗哗地把大地弄出一片响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听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沧桑巨变 笔底波澜——读张天健《听雨敲诗录》
6
作者 何世进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49-53,共5页
张天健是研究唐诗的专家,对旧体诗词创作也颇有心得,在数十年的教学与学术生涯中,精研唐诗,出版了约一百二十多万字的著述。在古典文学教学中还亲力亲为,实践示范旧体诗词创作,出版《听雨西窗试剑鸣》。近年他又从格律诗中精选一百首七... 张天健是研究唐诗的专家,对旧体诗词创作也颇有心得,在数十年的教学与学术生涯中,精研唐诗,出版了约一百二十多万字的著述。在古典文学教学中还亲力亲为,实践示范旧体诗词创作,出版《听雨西窗试剑鸣》。近年他又从格律诗中精选一百首七绝,辑为《听雨敲诗录》。在此括其生涯,知人论诗,从游履、落难、亲情多方面解读《听雨敲诗录》,以知社会沧桑巨变,诗人笔底波澜的创作,这也可窥见杜诗饷馈后世文士创作诗词的例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天健 七绝 《听敲诗录》 读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生执着的乡土情怀--季羡林散文印象 被引量:1
7
作者 黄全彦 《当代文坛》 CSSCI 2008年第1期140-141,共2页
关键词 季羡林 乡土情怀 印象 散文 执着 文章结尾 《听雨》 麦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羡林散文的三题 被引量:3
8
作者 周景雷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4-58,共5页
关键词 散文观念 季羡林 《听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