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叠音交响 情思绵长——《听听那冷雨》叠音词语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孟祥英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80-81,共2页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先生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已入选鲁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叠音词语的使用是此文的一大特色,不仅使用频率高,而且形式多样。文章通过对叠音词语的灵活运用,营造出凄楚的意境,抒写出思乡之愁、现代文明之忧及...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先生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已入选鲁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叠音词语的使用是此文的一大特色,不仅使用频率高,而且形式多样。文章通过对叠音词语的灵活运用,营造出凄楚的意境,抒写出思乡之愁、现代文明之忧及青春逝去之怅惘……可谓叠音交响,情思绵长。本文试对文中叠音词语的使用情况加以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听那冷雨》 词语分析 叠音 情思 高中语文教材 使用频率 现代文明 代表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岸四地教师、学生、学者和作者共话《听听那冷雨》 被引量:2
2
作者 魏本亚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33-35,共3页
2008年3月24日,两岸四地的教师、学生、学者和作者相聚在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徐州一中许亚冰老师执教了《听听那冷雨》一课,香港、澳门、台湾和大陆的学者评点了这节课,《听听那冷雨》的作者余光中先生答疑并点评。教师与学生、教... 2008年3月24日,两岸四地的教师、学生、学者和作者相聚在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徐州一中许亚冰老师执教了《听听那冷雨》一课,香港、澳门、台湾和大陆的学者评点了这节课,《听听那冷雨》的作者余光中先生答疑并点评。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者、教师与作者、学生与作者的多元对话,加深了大家对文本的理解,促进了大家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反思这次校本研究活动,对深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有着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听那冷雨》 两岸四地 教师 作者 学生 学者 徐州师范大学 课堂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雨中的文化寻根——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解读 被引量:2
3
作者 王芹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Z期32-34,共3页
余光中作为中国文人,接受了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影响,他的"乡愁"以文化寻根为显在形态,其隐性内涵却丰富、复杂得多。《听听那冷雨》紧扣"听"字和"雨"字,驰骋想象,在跨越时空的联想与想象之中,集描写与抒情... 余光中作为中国文人,接受了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影响,他的"乡愁"以文化寻根为显在形态,其隐性内涵却丰富、复杂得多。《听听那冷雨》紧扣"听"字和"雨"字,驰骋想象,在跨越时空的联想与想象之中,集描写与抒情于一体,形象而传情地描绘了"雨与中国历史""雨与中国文字""雨与中国诗词""雨与中国音乐"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完成了一次心灵上的文化寻根之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光中 《听听那冷雨》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诗雨密织的情境中感受浓浓的乡国愁--论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所具有的影视审美意蕴 被引量:1
4
作者 彭裕丹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96-97,共2页
散文《听听那冷雨》在对景物、画面、形象的描述过程中,赋予许多影视作品的特征,从构图方式、色彩处理、声音效果、视觉造形等方面,构建了一个个生动的画面,鲜明的雨意象,充满诗韵、情丝、雨丝交织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抒发浓浓的乡国之愁。
关键词 《听听那冷雨》影视特征 构图巧妙 声形结合 意蕴丰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中“黑白片”新解 被引量:5
5
作者 魏本亚 《中学语文教学》 2008年第10期42-43,共2页
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是一篇美文,被收入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余光中先生在文章中写道:“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是一篇美文,被收入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余光中先生在文章中写道:“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七十年代的台北不需要这些,一个乐队接一个乐队便遣散尽了。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寻找。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高中语文教材 七十年代 《诗经》 苏教版 台北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力矫时弊的赤子情怀——《听听那冷雨》结尾的意蕴审视 被引量:1
6
作者 赵道夫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46-49,共4页
一、问题的提出 《听听那冷雨》,是一个“形象密集、述写瑰丽、情切意浓”的迷蒙而又深邃的美丽世界,让人赞叹。
关键词 《听听那冷雨》 赤子情怀 结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究《听听那冷雨》(完整版)的“实”——兼与苏教版教参主旨商榷
7
作者 袁夫石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53-55,共3页
《听听那冷雨》是一篇感觉性的文章,作者将愁情和雨景,历史时空和现实时空,目前与联想交融交汇,传达出“春雨绵绵”“秋雨潇潇”般的离愁,以及“天潮潮地湿湿”般的伤感。所以,这篇散文给读者的印象很“虚”,造成了师生教与学上... 《听听那冷雨》是一篇感觉性的文章,作者将愁情和雨景,历史时空和现实时空,目前与联想交融交汇,传达出“春雨绵绵”“秋雨潇潇”般的离愁,以及“天潮潮地湿湿”般的伤感。所以,这篇散文给读者的印象很“虚”,造成了师生教与学上的困难。只有挖掘出该文的“实”,解读的难度才会减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听那冷雨》 “实” 苏教版 教参 现实时空 历史时空 “虚” 教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性·密度·质料——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明学圣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38-41,共4页
余光中在他的散文《剪掉散文的辫子》中说道,“近数年来又出现了第四种散文——讲究弹性、密度和质料的一种新散文”,可以“称之为现代散文”。余光中既是这“现代散文”的倡导者,也是身体力行者。笔者以为用作者自己配制的“弹性、... 余光中在他的散文《剪掉散文的辫子》中说道,“近数年来又出现了第四种散文——讲究弹性、密度和质料的一种新散文”,可以“称之为现代散文”。余光中既是这“现代散文”的倡导者,也是身体力行者。笔者以为用作者自己配制的“弹性、密度和质料”这三把钥匙去解密其散文创作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成就.应该是较为适切的解读方法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剪掉散文的辫子》 质料 密度 弹性 赏析 现代散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觅散文教学的情感“链”——《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 被引量:1
9
作者 程永超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54-59,共6页
【设计思路】一般而言,一篇散文都会有一个根本的思想或情感“链”。作家就是在这一“链”的牵引驱使下游走文字。有时这一“链”或是文本中的一句话,或是隐含于文中的数个词,这就启发人们:解读散文文本,读者可以通过“点击”这个... 【设计思路】一般而言,一篇散文都会有一个根本的思想或情感“链”。作家就是在这一“链”的牵引驱使下游走文字。有时这一“链”或是文本中的一句话,或是隐含于文中的数个词,这就启发人们:解读散文文本,读者可以通过“点击”这个能使作者产生创作冲动的触点,顺着那条勾连文本肌理的“链”,钻到作品的气韵精髓里去。具体而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教学 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 情感 寻觅 创作冲动 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
10
作者 苑子轩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6-28,共3页
一、教学建议关于"怀乡"主题的散文和诗歌,数量众多,语文版选修教材《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中的《听听那冷雨》一文,可谓样本,极具挖掘价值。笔者建议学生在已有的关于怀乡主题的知识储备基础上,在课前研读同类主题的诗歌、散文作品。
关键词 《听听那冷雨》 教学设计 散文鉴赏 教学建议 选修教材 知识储备 散文作品 现当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余光中作品对古典“雨”词意蕴的现代阐释
11
作者 顾瑛 《当代文坛》 CSSCI 2008年第2期121-123,共3页
关键词 “雨” 余光中 现代阐释 古典 《听听那冷雨》 现代文学史 词意 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鬼雨”的几种解读之比较
12
作者 陈智峰 徐宝丹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0-52,共3页
教过《听听那冷雨》的同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初读这篇美文如行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这种风格显然是与余光中先生主张并奉行的“质料”“密度”和“弹性”的现代散文观密不可分的。然而,从另一角度来看,这样的美文也为读者的解读... 教过《听听那冷雨》的同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初读这篇美文如行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这种风格显然是与余光中先生主张并奉行的“质料”“密度”和“弹性”的现代散文观密不可分的。然而,从另一角度来看,这样的美文也为读者的解读设置了不少障碍,特别是对于文化积淀并不怎么丰厚的高中生而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读 《听听那冷雨》 “密度” 文化积淀 散文观 余光中 高中生 美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