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0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吕氏春秋》“求诸己”的思想渊源及生成逻辑
1
作者 吕芳 贾学鸿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8-85,共8页
《吕氏春秋》所论“求诸己”及其旁涉词语的篇章颇多,用文本互涉的方式来考察这一文辞,可发现其思想来源具有多元化与多层面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与《论语》《孟子》《荀子》的议题互涉,“求诸己”蕴涵儒家道德修养论;二是与... 《吕氏春秋》所论“求诸己”及其旁涉词语的篇章颇多,用文本互涉的方式来考察这一文辞,可发现其思想来源具有多元化与多层面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与《论语》《孟子》《荀子》的议题互涉,“求诸己”蕴涵儒家道德修养论;二是与《老子》《庄子》的义理相关联,体现道家无为论;三是与《韩非子》《管子》的政治观念相呼应,呈现法家君道论色彩;四是与《司马法》《尉缭子》《孙子》的理趣相关涉,摄入兵家战争论。《吕氏春秋》在多个领域和范畴中申明“反求诸己”,并非空穴来风,而是隐含大一统政治愿景的逻辑演绎,“己”是参与政治秩序建构的逻辑起点,物我贯通的整体性是治道的思维基础,外在的事功之业是最终的现实目标。“求诸己”体视出知行合一、天人一体的逻辑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氏春秋》 “求诸己” 思想渊源 生成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吕氏春秋》对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继承与衍化——以礼乐、孔、孟思想为核心
2
作者 蔡曌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6-112,共7页
《吕氏春秋》作为先秦诸子音乐思想的集大成者,以王治为目的,对儒家音乐美学思想进行了继承与衍化。它继承了儒家“乐与政通”的思想,将音乐作为施行教化的利器;同时吸收了礼乐思想,强调音乐的制作与使用都应合于“礼”的规范。在乐教... 《吕氏春秋》作为先秦诸子音乐思想的集大成者,以王治为目的,对儒家音乐美学思想进行了继承与衍化。它继承了儒家“乐与政通”的思想,将音乐作为施行教化的利器;同时吸收了礼乐思想,强调音乐的制作与使用都应合于“礼”的规范。在乐教的施行、音乐可观的作用方面,沿用了孔子的“正乐”思想。但其推崇的“大乐”以遵循自然和谐运行规律为基础,在排斥“郑卫之音”的理由、推行乐教的类型、音乐德治的内容等方面,与孔子有着不同见解。《吕氏春秋》认同孟子的民本思想,将音乐作为得民心、实施德治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不像孟子那般一味地强调美感的共性,它认为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存在差异,在平和的审美心境下才能获得审美愉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氏春秋》 礼乐 孔子思想 孟子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吕氏春秋》之动物学知识管窥
3
作者 王思昊 《古今农业》 2024年第3期23-32,共10页
《吕氏春秋》欲“备天地古今万物之事”,涵盖了大量与自然科学相关的内容。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动物学等在内的诸多生物学知识,且蕴含着“万物一体”“尊重生命”等朴素的生态观。故《吕氏春秋》中记载有先秦以来关于动物学的知识,对于我... 《吕氏春秋》欲“备天地古今万物之事”,涵盖了大量与自然科学相关的内容。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动物学等在内的诸多生物学知识,且蕴含着“万物一体”“尊重生命”等朴素的生态观。故《吕氏春秋》中记载有先秦以来关于动物学的知识,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动物学史具有借鉴意义。本文将对《吕氏春秋》之动物学知识做一系统地整理、分析与归纳,并试图以此管窥战国末期至秦汉之际中国动物学知识的积累水平与时人保护动物资源的生态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以来 《吕氏春秋》 生态观 动物学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吕氏春秋》与《乐记》音乐美学思想的趋同 被引量:10
4
作者 薛永武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1-125,共5页
《吕氏春秋》与《乐记》在音乐发生学、中和之美和音乐教化等方面存在诸多相同或相通之处。关于音乐发生学,二者都认为乐是由人心产生的,人的心里有所感受,就会在音乐中表现出来,音乐表现于外而能够化育于内;关于中和之美,《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与《乐记》在音乐发生学、中和之美和音乐教化等方面存在诸多相同或相通之处。关于音乐发生学,二者都认为乐是由人心产生的,人的心里有所感受,就会在音乐中表现出来,音乐表现于外而能够化育于内;关于中和之美,《吕氏春秋》把"和"视为"乐之本",《乐记》则从天地之和阐释音乐之和的作用,二者都倡导音乐的中和之美;关于音乐的教化作用,《吕氏春秋》和《乐记》都认为乐的美以善为前提,都认为乐与政通,应该发挥音乐的教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氏春秋》 《乐记》 音乐发生学 “中和之美” 音乐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吕氏春秋》“君德”思想简论 被引量:2
5
作者 杜云 杨明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0-24,共5页
《吕氏春秋》批判、继承和发展了先秦诸子的治世理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君德思想。治世的主体是君主,而君主的主要面向是臣和民,因此,君德主要体现于君主自身的修养、君臣道德、君民道德等三个方面,本文对此进行了逐一的阐释。
关键词 《吕氏春秋》 君德 修身 用贤 爱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生”“重己”与“形神”——论《吕氏春秋》的生命哲学 被引量:7
6
作者 丁四新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0-79,166,共11页
《吕氏春秋》以“性命”和“精气”为“生”(生命)的本原。此“性”为“生质”之义,不同于道德性的定义。精气说很好地解释了“精神”的来源问题。《吕氏春秋》以兼收并蓄的态度吸纳了性命说和精气说。《吕氏春秋》的生命哲学集中在本... 《吕氏春秋》以“性命”和“精气”为“生”(生命)的本原。此“性”为“生质”之义,不同于道德性的定义。精气说很好地解释了“精神”的来源问题。《吕氏春秋》以兼收并蓄的态度吸纳了性命说和精气说。《吕氏春秋》的生命哲学集中在本生论、贵生论、重己论、形神论和养生论上,集先秦生命哲学之大成。其目的首先是为了全生、身心健康和长寿;其次是为了满足政治的需要,确保统治主体(“人主”)的身体健康和延年益寿。《吕氏春秋》特别注重对情欲(声色滋味和富贵权势)的控制和调适。它提倡贵生、重己的生命哲学,与政治有一定的关系。儒家也讲本生、贵生、重己和养生等观念,但与子华子、《吕氏春秋》的解释不同。儒家肯定“义”高于“生”,而不是相反。可以说,《吕氏春秋》是秦汉生命哲学的前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氏春秋》 生命哲学 贵生 重己 精气 养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道家治国治身治心思想体系——以《老子》、《管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为中心 被引量:5
7
作者 来永红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42-147,共6页
许多学者论述道家思想,往往把道家治国治身思想相提并论,认为道家治国治身思想是身国同治,治国治身是一体两翼的思想体系。但是,此种观点并没有深入到道家隐而不显的思想内核——治心思想。笔者认为道家实际上早就系统地提出了心治则身... 许多学者论述道家思想,往往把道家治国治身思想相提并论,认为道家治国治身思想是身国同治,治国治身是一体两翼的思想体系。但是,此种观点并没有深入到道家隐而不显的思想内核——治心思想。笔者认为道家实际上早就系统地提出了心治则身治、身治则国治的思想。依据道经首次揭示了道家治国治身治心思想是心身国同治的思想,论述了"道"是贯穿于心身国的主线,阐述了三者是互相贯通三体合一的思想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老子》 《管子》 《吕氏春秋》 《淮南子》 治国 治身 治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吕氏春秋》乐论思想疏证 被引量:5
8
作者 韩伟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6-82,共7页
《吕氏春秋》的乐论思想表现出特定时代的过渡性,对其乐论思想的深入考察具有重要的美学史意义。就文字层面而言,其主要来源应为以《乐记》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乐论。然而其思想层面的复杂性则不止于此,《吕氏春秋》含有"乐由心生&qu... 《吕氏春秋》的乐论思想表现出特定时代的过渡性,对其乐论思想的深入考察具有重要的美学史意义。就文字层面而言,其主要来源应为以《乐记》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乐论。然而其思想层面的复杂性则不止于此,《吕氏春秋》含有"乐由心生"和"乐由道生"两种不同的音乐创生理论,同时其乐论所体现出的道德观(对"德"之认知)与全书总体倾向存在偏离,但其在对待"人乐"与"天乐"的关系问题上,则实现了儒与道两个乐论体系的完整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氏春秋》 乐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论《吕氏春秋》的音乐美学体系 被引量:5
9
作者 刘成纪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5-153,共9页
在中国先秦时期,《吕氏春秋》因广采诸子之言而被后世称为"杂家",但事实上,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思想汇编或大杂烩,而是有一个比诸子学说更稳健、也更具包容和超越精神的思想系统。单就音乐而论,它在音乐的自然起源和心性起源... 在中国先秦时期,《吕氏春秋》因广采诸子之言而被后世称为"杂家",但事实上,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思想汇编或大杂烩,而是有一个比诸子学说更稳健、也更具包容和超越精神的思想系统。单就音乐而论,它在音乐的自然起源和心性起源上打通了一条顺畅的通道,从而使儒、道在自然和心性之间制造的对立得以克服。它赞同墨家的节俭,认同儒家对侈乐的批判,但也肯定人嗜欲的正当性。这看似矛盾,但由于有"自有道者观之"这一更高的视点,有主张适情、性养等更趋中道的立场,诸子围绕音乐价值产生的争论至此也就被顺利消解。以此为背景,《吕氏春秋》重点探讨了音乐的自然和心性起源、音乐的空间地理分布、音乐的时间性及历史沿革、音乐的创作和鉴赏原则等问题。其中,自然、心灵、空间、时间、适音、知音是它介入音乐认知的主体词,也构成了其音乐理论体系的主干性内容。就其展现的体系性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来看,先秦诸子无人能出其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氏春秋》 音乐美学 理论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国百家争鸣的高亢谢幕余音——《吕氏春秋》的体育养生思想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京龙 《图书与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45-148,157,共5页
《吕氏春秋》一书对秦代以前,尤其战国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想进行了概括性总结,是战国文化中心西移的标志性产物,包含有丰富的体育养生思想。其中对生命现象的科学认识、对保健养生理念的凝练、对音乐健身功能认识的升华等等,在中国体育思... 《吕氏春秋》一书对秦代以前,尤其战国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想进行了概括性总结,是战国文化中心西移的标志性产物,包含有丰富的体育养生思想。其中对生命现象的科学认识、对保健养生理念的凝练、对音乐健身功能认识的升华等等,在中国体育思想史上都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氏春秋》 体育养生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吕氏春秋》中由动词"为"构成的述宾结构 被引量:1
11
作者 雷汉卿 杜晓莉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77-81,共5页
《吕氏春秋》中由动词"为"构成的述宾结构,按述宾间的意义关系将宾语分为受事宾语、当事宾语和双宾语三类。动词"为"作述语构成的述宾结构及其内部各小类之间有着相互区别的语法特点。一是由于动词"为"... 《吕氏春秋》中由动词"为"构成的述宾结构,按述宾间的意义关系将宾语分为受事宾语、当事宾语和双宾语三类。动词"为"作述语构成的述宾结构及其内部各小类之间有着相互区别的语法特点。一是由于动词"为"意义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二是由于宾语的不同而有所区别。通过考察初步认为:在战国末期秦朝初期,实义动词"为"逐步向较虚的引申义"作为"、"成为"过渡,以至于有的无法译出,从而开始向虚词行列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氏春秋》 受事宾语 当事宾语 双宾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义”之美与“仁”之善——从《吕氏春秋》与《春秋繁露》“天性”之区隔看中国文化内在的两种价值取向 被引量:3
12
作者 郭智勇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7-21,共5页
在中国文化中,"天"有类似西方文化"上帝"的功能。"天"的本性就是"人"的本性。《吕氏春秋》的天是一个属"义"的天,对"美"的追求是它的终极向往;《春秋繁露》和宋明儒的&qu... 在中国文化中,"天"有类似西方文化"上帝"的功能。"天"的本性就是"人"的本性。《吕氏春秋》的天是一个属"义"的天,对"美"的追求是它的终极向往;《春秋繁露》和宋明儒的"天"是一个属"仁"的天,它的本质特征是对善的归依。这两种异质的"天"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文化心理结构,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在前者,"义"是各种行为规范的准则和价值尺度;在后者,"仁"是所有伦理概念的核心和出发点。中国文化的特质在秦汉之际或许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氏春秋》 春秋繁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外“《吕氏春秋》学”评考综要(下)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家骧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1期42-47,共6页
六吕书的历史文化地位与影响1.吕书的历史文化地位。A.吕书的学术价值。高诱说吕书“大出诸子之右”,宋高似孙、明方孝孺亦赞同此说。宋蔡伯尹说吕书堪与诸子争衡②8。叶逢春:“意吕多博雅之辈、锐意著述者,故其中多推见至隐,... 六吕书的历史文化地位与影响1.吕书的历史文化地位。A.吕书的学术价值。高诱说吕书“大出诸子之右”,宋高似孙、明方孝孺亦赞同此说。宋蔡伯尹说吕书堪与诸子争衡②8。叶逢春:“意吕多博雅之辈、锐意著述者,故其中多推见至隐,揭若语简旨宏者,自老以下,不多见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氏春秋》 十二纪 吕不韦 《四库提要》 郭沫若 《月令》 成书年代 执行主编 先秦诸子 五德终始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吕氏春秋》社会救助思想探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丽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5-67,共3页
在爱民利民的思想基础上,《吕氏春秋》主张顺应自然发展规律,针对一年之中各个时节的特点来相应地、定期地安排社会救助工作。同时,又极其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强调不违农时,科学地安排农业生产活动。
关键词 《吕氏春秋》 社会救助 爱民利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吕氏春秋》的乐论问题 被引量:3
15
作者 祁海文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9-155,共7页
《吕氏春秋》论乐的核心观念是"和适","和适"既是乐的审美本质,又是"先王定乐"的基本法则;既决定了乐的审美愉悦特征,又决定了"大乐"、"适音"、"衷音"与"侈乐"... 《吕氏春秋》论乐的核心观念是"和适","和适"既是乐的审美本质,又是"先王定乐"的基本法则;既决定了乐的审美愉悦特征,又决定了"大乐"、"适音"、"衷音"与"侈乐"、"淫乐"之分。由"适音"与"侈乐"之分,《吕氏春秋》提出了"以适听适则和矣"的审美原则,以此为前提探讨了乐之审美的"全生"、"养性"和乐与政治的关系及其教化天下的功能。《吕氏春秋》的乐论是有其自身的内在统一性的,是以乐的"和适"之审美本质为核心的关于乐的审美愉悦特征、审美心理原则和乐之审美的养生作用与教化功能的有机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氏春秋》 和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吕氏春秋》对先秦诸子百家的学术批评 被引量:3
16
作者 高华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2-69,共18页
《吕氏春秋》一书,自《汉志》以来即隶之杂家。尽管对其主导思想,历来有属于儒家、道家、阴阳家及杂家等多说,但仍当以《汉志》所谓"兼儒、墨,合名、法"之"杂家"为准。《吕氏春秋》除论乐诸篇对儒家《乐论》思想的... 《吕氏春秋》一书,自《汉志》以来即隶之杂家。尽管对其主导思想,历来有属于儒家、道家、阴阳家及杂家等多说,但仍当以《汉志》所谓"兼儒、墨,合名、法"之"杂家"为准。《吕氏春秋》除论乐诸篇对儒家《乐论》思想的吸取之外,对儒家源于孔子的仁、义、忠、信等观念和思孟学派的"五行"学说及荀子"明分使群"、隆礼重法的思想,也都有明显的继承和发展;《吕氏春秋》对墨家思想的批评和扬弃,主要集中于《振乱》《禁塞》《大乐》等篇对墨家"非攻""偃兵""非乐"等观点的批判和继承上。《吕氏春秋》对于名家和法家的学术批评,也是一方面分别对名家和法家的学术思想进行了继承和扬弃,另一方面又将名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相关内容互相补充、加以整合。另外,《吕氏春秋》对纵横家、农家和小说家言也有所批评和继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氏春秋》 先秦诸子 学术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吕氏春秋》之论诗引诗与战国末期诗学的发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董治安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39-45,共7页
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于“诗三百”若干篇的作者和创作背景、于孔子师徒并惠施言诗,提供了难得的资料。书中引诗表明,在秦并六国之前一段时间,人们已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儒家“以诗为经”的观念,而各家学术思想正逐渐趋向... 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于“诗三百”若干篇的作者和创作背景、于孔子师徒并惠施言诗,提供了难得的资料。书中引诗表明,在秦并六国之前一段时间,人们已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儒家“以诗为经”的观念,而各家学术思想正逐渐趋向合流。《吕氏春秋》引诗文字与汉人“四家诗”传本均有较多差异,而与战国其它文献引诗出入不大,很可能有相对稳定的“古本”作依据。作者对于逸诗的征引和推重,说明直到战国之末,儒家之三百篇传本依然未能在其它诸家习诗者那里被定于一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氏春秋》 《毛诗》 引诗 战国末期 三家诗 《齐诗》 诗三百 逸诗 “二南” 《召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吕氏春秋》体育思想与当代体育文化发展的融合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京龙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78-183,共6页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探讨《吕氏春秋》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与当代体育文化发展融合的价值和意义。主要结论:《吕氏春秋》对先秦诸子的总结,既是对以往学术思想的总结,也是对于大一统国家管理理念的理论探索。其中反映出来的体育思想,是中国...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探讨《吕氏春秋》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与当代体育文化发展融合的价值和意义。主要结论:《吕氏春秋》对先秦诸子的总结,既是对以往学术思想的总结,也是对于大一统国家管理理念的理论探索。其中反映出来的体育思想,是中国传统体育思想的滥觞,不仅在中国古代体育思想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节点,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对当代体育文化发展也有着重要的融合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史 《吕氏春秋》 体育思想 体育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吕氏春秋》言“辩”的语言哲学审视 被引量:2
19
作者 晋荣东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24,共8页
通过对“辩”(辩说)的多方面分析,《吕氏春秋》不仅初步论及了主体间交际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阐明了成功交际的若干规范性要求,而且对普通名言在表达普遍之道方面的限度也有所涉及。这些论述吸取了先秦诸子在语言之思方面的诸多积极成果,... 通过对“辩”(辩说)的多方面分析,《吕氏春秋》不仅初步论及了主体间交际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阐明了成功交际的若干规范性要求,而且对普通名言在表达普遍之道方面的限度也有所涉及。这些论述吸取了先秦诸子在语言之思方面的诸多积极成果,并有所创新,构成了中国古代语言哲学历史演进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氏春秋》 辩说 语言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吕氏春秋》医学保健心理思想评述 被引量:2
20
作者 孙庆民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6-30,共5页
《吕氏春秋》中包含有丰富的医学保健心理思想,包括贵生论、全天论、养生论、情志相胜论等,其中有关人类本性的思想与当代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异曲同工不谋而合,这不能不说明中国古代医学保健心理思想的超前发达和先知先觉。... 《吕氏春秋》中包含有丰富的医学保健心理思想,包括贵生论、全天论、养生论、情志相胜论等,其中有关人类本性的思想与当代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异曲同工不谋而合,这不能不说明中国古代医学保健心理思想的超前发达和先知先觉。《吕氏春秋》中的医学保健心理思想极大地丰富了中华传统本土心理学,挖掘、分析和总结这些医学保健心理思想并古为今用,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临床实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氏春秋》 医学保健心理 贵生论 全天论 养生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