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吕氏乡约》乡村道德教化思想探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杨明 韩玉胜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9-33,134,共5页
《吕氏乡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乡村道德教化文本。其乡村道德教化思想呈现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等基本要义,展现出宗于儒家传统、本于乡村实际、凸显道德本位等理论特质。通过对《吕氏乡约》合法性的讨论、是否... 《吕氏乡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乡村道德教化文本。其乡村道德教化思想呈现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等基本要义,展现出宗于儒家传统、本于乡村实际、凸显道德本位等理论特质。通过对《吕氏乡约》合法性的讨论、是否强人所难的讨论以及实践程度的考察能够展开对这一主题的多维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氏乡约》 道德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己关系与乡村社会治理——基于《吕氏乡约》的文本阐释 被引量:5
2
作者 郭占锋 王懿凡 张森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7-69,共13页
《吕氏乡约》是北宋理学家吕大钧在蓝田推行的乡民自治公约,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乡约。它秉承儒家理念,将道德教化践行在具体的乡村治理过程中。本文通过对《吕氏乡约》的文本分析,从群己关系出发,抽象地剥离出乡村社会中的群体与个... 《吕氏乡约》是北宋理学家吕大钧在蓝田推行的乡民自治公约,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乡约。它秉承儒家理念,将道德教化践行在具体的乡村治理过程中。本文通过对《吕氏乡约》的文本分析,从群己关系出发,抽象地剥离出乡村社会中的群体与个体,发现群体是乡村自治的基础,个体是德治施行的对象。群体以"德"自治,个体以"己"德治,最终实现对群体关系的调和以及对个体行为的规训,并使得治理功能相互叠加且相互强化,最终形成了群己的有机融合,实现理想的乡村自治。在当前乡村振兴不断推进的背景下,重新反思传统乡村社会治理中的群己关系及其治理逻辑,对有效推进"三治融合"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己关系 《吕氏乡约》村治理 三治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吕氏乡约》的传播推广历程及局限性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志昌 杨洁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63-71,共9页
北宋吕大钧创制《吕氏乡约》并在家乡推广。南宋朱熹把儒家理想融入统治阶层的需求,进行增损和完善。乡约在元明清逐步克服局限,恪守边界寻求到了基层自治和国家权力的妥协平衡,从而上升为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的一部分,传播推广地域和影... 北宋吕大钧创制《吕氏乡约》并在家乡推广。南宋朱熹把儒家理想融入统治阶层的需求,进行增损和完善。乡约在元明清逐步克服局限,恪守边界寻求到了基层自治和国家权力的妥协平衡,从而上升为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的一部分,传播推广地域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清末民初至建国前,乡约及关学传人因固步自封而沦为局部实验。《吕氏乡约》在传播和推广过程中不断贴近国家对基层治理的需求,从而沦为教化和治理工具,自治自主精神消怠。《吕氏乡约》在当代理应完成现代转化,成为乡村治理的有效帮扶从而焕发新的生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氏乡约》 吕大钧 朱熹 传播 推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学视域下的《吕氏乡约》
4
作者 刘学智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9-26,共8页
与以往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吕氏乡约》不同,应该将《吕氏乡约》置于宋明理学学术史视域下加以考察,《吕氏乡约》是关学学人在张载以礼为教、笃行践履的关学精神熏陶下的产物和表现。南宋朱熹对乡约进行增损所成《增损吕氏乡约》,或隐或... 与以往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吕氏乡约》不同,应该将《吕氏乡约》置于宋明理学学术史视域下加以考察,《吕氏乡约》是关学学人在张载以礼为教、笃行践履的关学精神熏陶下的产物和表现。南宋朱熹对乡约进行增损所成《增损吕氏乡约》,或隐或显地体现了性理学的某些特征;明代王阳明的《南赣乡约》则是在《吕氏乡约》的基础上,将阳明心学与明代乡村治理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乡约创制和实践中,道德教化和乡村自治的文化精神则一以贯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氏乡约》 宋明理学 道德教化 村自治 吕大钧 朱熹 王阳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吕—朱乡约”与儒家公共伦理的新开展——一种儒家社群主义的视角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卓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64-73,共10页
乡约可谓实现儒家政教合一理想的古代乡村建设运动。乡约制度变动不居,而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伦理教化。作为后世乡约蓝本的“吕—朱乡约”,贯穿着儒学的仁爱精神和伦理原则,始终强调社会和家族责任,注重以礼教提升个人道德,可以视其为一... 乡约可谓实现儒家政教合一理想的古代乡村建设运动。乡约制度变动不居,而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伦理教化。作为后世乡约蓝本的“吕—朱乡约”,贯穿着儒学的仁爱精神和伦理原则,始终强调社会和家族责任,注重以礼教提升个人道德,可以视其为一种儒家社群主义的理想与实践。“吕—朱乡约”以儒学价值建构道德规范,以教化的努力将儒家的伦理价值推广贯彻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促进儒学的教泽流行。其儒家社群主义理想以道德宣讲、互助相恤、伦理操练、公德培育等方式加以实践,突破了以往儒家伦理的家族局限,开辟了社群伦理的公共空间,发展出儒家伦理的公德形态,有重要的史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氏乡约》 “吕—朱 伦理教化 儒家社群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郡斋读书志校证》补正一则
6
作者 林乐昌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6-66,共1页
关键词 《吕氏乡约》 《苏氏仪》 《郡斋读书志校证》 补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