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25篇文章
< 1 2 7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籍东传与《史记》在日本的跨文体传播——以日本汉诗为视角
1
作者 刘彦青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9-129,共11页
随着汉籍的东传,隋唐时期《史记》逐渐对日本文学产生深刻的影响。日本最早的汉诗集《怀风藻》已有引用《史记》典故,平安时期“敕撰三集”对《史记》人物故事的接受更为频繁,江户时期达到了鼎盛。明治维新以后随着汉诗创作的衰微,对《... 随着汉籍的东传,隋唐时期《史记》逐渐对日本文学产生深刻的影响。日本最早的汉诗集《怀风藻》已有引用《史记》典故,平安时期“敕撰三集”对《史记》人物故事的接受更为频繁,江户时期达到了鼎盛。明治维新以后随着汉诗创作的衰微,对《史记》的接受也逐渐减少。日本汉诗对《史记》人物故事的接受根据题材可分为咏史、怀古、咏物、咏怀等类型,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成就。这些诗作中,悲剧性与隐逸性人物主题最具代表,江户时期的诗人诗作艺术成就最高,家族性的接受群体最有特色。日本汉诗对《史记》人物故事的接受既丰富了其创作主题,提升了诗歌艺术成就,也进一步推进了《史记》的传播,深化了研究内容,是中日文化交流中的优秀成果,有重要的学术与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汉诗 《史记》 江户时期 跨文体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笔与兵略之间:商鞅军事形象的历史生成逻辑
2
作者 张倩茹 蒋重跃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0-73,206,共15页
荀子曾指出,商鞅是“世俗之所谓善用兵者”,但与孙吴之辈一样,所用的不过是“隆势诈、尚功利”的“盗兵”。《史记》记载商鞅不止一次率军战胜魏、楚,《商君列传》却只取一场战役中商鞅使用诈术取胜的一个片段加以描述。这些都是受传统... 荀子曾指出,商鞅是“世俗之所谓善用兵者”,但与孙吴之辈一样,所用的不过是“隆势诈、尚功利”的“盗兵”。《史记》记载商鞅不止一次率军战胜魏、楚,《商君列传》却只取一场战役中商鞅使用诈术取胜的一个片段加以描述。这些都是受传统道德史观影响的表现。20世纪以来,商鞅的军事家身份逐渐被更多学者承认。但在具体的历史叙事中,商鞅善于用兵的事实并未得到系统说明。据《孙子兵法》“用兵”一词的内涵,商鞅变法与《商君书》所反映的商鞅思想及其影响,再加上商鞅本人多次统兵胜敌,称其为“善用兵者”在传统兵学意义上应该是成立的。至于对商鞅的某些制度设计以及在军事行动中采用变诈手段给予道德批判,与承认他用兵为社会发展和天下一统作出贡献,两者可以同真,不构成逻辑上的矛盾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鞅 《荀子·议兵》 《史记·商君列传》 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德终始说与司马迁的历史书写——以《史记》与岳麓秦简史料矛盾的考辨为中心
3
作者 符奎 《文史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53,166,共11页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巡行至湘山时,因渡江遇大风而迁怒湘君,下令“皆伐湘山树,赭其山”,但《岳麓书院藏秦简(伍)》相关律令却记载秦始皇对湘山及其周边地区的树木采取了保护措施,下诏“皆禁勿伐”。这一史实之间矛盾...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巡行至湘山时,因渡江遇大风而迁怒湘君,下令“皆伐湘山树,赭其山”,但《岳麓书院藏秦简(伍)》相关律令却记载秦始皇对湘山及其周边地区的树木采取了保护措施,下诏“皆禁勿伐”。这一史实之间矛盾的产生,可能是司马迁根据另一来源史料构建土德虞舜与水德秦王朝之间的相克关系所致。邹衍所主张的五德终始说对司马迁的历史观与历史书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史记》所记历史始于土德的黄帝,终于汉朝正式颁布土德制度的太初年间。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如果秦因土德之兴而亡,不仅可以为汉土德说确立历史依据,而且是五德运行周而复始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从而被司马迁赋予了特殊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始皇 五德终始说 司马迁 《史记》 岳麓秦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记》的“利口”批评
4
作者 王子今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38,共8页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了张释之对“谍谍利口捷给”的虎圈啬夫的否定,表现出倾向于这种立场的态度。对于“利口辩辞”“利口巧辞”的轻视,继承了孔子儒学传统,也符合西汉社会文化的时代精神。司马迁对于某些虽“口吃”即在语言能力方...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了张释之对“谍谍利口捷给”的虎圈啬夫的否定,表现出倾向于这种立场的态度。对于“利口辩辞”“利口巧辞”的轻视,继承了孔子儒学传统,也符合西汉社会文化的时代精神。司马迁对于某些虽“口吃”即在语言能力方面有所欠缺,然而文化贡献突出的人士予以充分肯定,尤其赞赏韩非、司马相如“口吃而善著书”,表现出就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比较而言,对后者的特别看重。这种人才观也是与当时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相适应的。否定“利口”的态度,或有秦文化重视实用的背景,与黄老之学推重“不言”“贵言”,否定“多言”“美言”的倾向也是一致的。司马迁有关战国区域文化的价值判断和历史书写,肯定东方文化的优越,然而对其“闳辩”“迂大”的文化风格有所保留。这一倾向也影响到他对于“利口”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史记》 利口 谍谍 口吃 著书 黄老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史记》看西汉“是”与“此”语法功能的异同
5
作者 宋亚云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7-105,F0003,共10页
在《史记》的统计语料中,“是”有形容词、系词、指示代词,“是”和“此”有指示代词作主语、宾语、定语等六个方面的功能。观察“是”和“此”的这些功能,可以看出:“是”可以充当形容词、系词,充当指示代词作谓语,而“此”都不能;“... 在《史记》的统计语料中,“是”有形容词、系词、指示代词,“是”和“此”有指示代词作主语、宾语、定语等六个方面的功能。观察“是”和“此”的这些功能,可以看出:“是”可以充当形容词、系词,充当指示代词作谓语,而“此”都不能;“此”的指代性比“是”要强;“此”和“是”作主语时,都可以后接谓词性谓语,但“是”后接谓词性谓语占绝对优势;“此”作动词宾语、定语的比例则均高于“是”。系词“是”的形成可能与其指示代词和形容词用法都有关系,而“此”不具备形容词用法,因此不能发展为系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是” “此” 《史记》 语法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人文视域下的《史记》三家注引书知识标注与计量分析初探
6
作者 齐月 刘雏菲 +3 位作者 李文祺 孟凯 王东波 刘浏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4-77,共14页
基于古籍文本知识挖掘和知识库构建、围绕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呈现等视角展开的计算人文探索,已逐渐成为古籍保护和研究利用的重要方向。计算人文视域下的古籍引书研究能够为传统研究问题带来新思路与新技术,拓宽古籍研究视角,提供可靠数... 基于古籍文本知识挖掘和知识库构建、围绕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呈现等视角展开的计算人文探索,已逐渐成为古籍保护和研究利用的重要方向。计算人文视域下的古籍引书研究能够为传统研究问题带来新思路与新技术,拓宽古籍研究视角,提供可靠数据支撑。本文以人工标注结合深度学习的方法,对《史记》三家注中的引书知识进行了标注研究,随后分别从分类视角和三家注对比的视角出发统计并呈现了引书和引用作者的分布规律。本研究以《史记》三家注为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古籍引书知识标注技术流程和框架,并将统计计量和可视化分析方法引入了古籍引书研究,对于推动和完善《史记》研究和古籍引书研究均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人文 数字人文 古籍引书 《史记》三家注 文本知识挖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历《史记故事图册》研究
7
作者 孔叙仁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0-56,共7页
文章对清初吴历《史记故事图册》的画法与相关文献之间的关系作了考察,并基于吴历总体的字法系统研究《史记故事图册》跋文特征以确定其创作时间范围,进而考察吴历该时间范围内的活动以探讨该套作品的创作背景。该册画法有一定个性,创作... 文章对清初吴历《史记故事图册》的画法与相关文献之间的关系作了考察,并基于吴历总体的字法系统研究《史记故事图册》跋文特征以确定其创作时间范围,进而考察吴历该时间范围内的活动以探讨该套作品的创作背景。该册画法有一定个性,创作于1670年随许之渐出游京师期间,受画者应为清朝“贰臣”高官龚鼎孳,画法风格受当时京城氛围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历 《史记故事图册》 屋木人物画 许之渐 龚鼎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专业至上打造古籍整理精品——以《史记》(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出版为例
8
作者 胡珂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0-73,共4页
《史记》修订本是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推出的首个成果,反映了古籍整理的最新标准,在海内外学界影响巨大。《史记》修订本的出版历程,是中华书局坚持专业至上,以古籍整理出版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与现代化发... 《史记》修订本是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推出的首个成果,反映了古籍整理的最新标准,在海内外学界影响巨大。《史记》修订本的出版历程,是中华书局坚持专业至上,以古籍整理出版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与现代化发展的典型案例。为确保《史记》修订本的学术水平和出版质量,中华书局追求专业至上,精心遴选修订团队,依靠程序管理,在修订环节执行统一的工作流程,坚持专家评审制度,并在编辑和校对环节安排专业的编辑组和责任校对以保障编校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古籍整理 《史记》 学术前沿 程序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本断代与文献环境:《史记》对《天子游猎赋》成篇过程的重构
9
作者 周金泰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48,共11页
《天子游猎赋》成篇年代历来聚讼纷纭,对已有研究进行考辨,发现将《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所载“奏赋为郎”时间等同于赋成时间的研究思路存在问题。《天子游猎赋》实际写作时间应在司马相如为郎之后,且后期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动态修... 《天子游猎赋》成篇年代历来聚讼纷纭,对已有研究进行考辨,发现将《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所载“奏赋为郎”时间等同于赋成时间的研究思路存在问题。《天子游猎赋》实际写作时间应在司马相如为郎之后,且后期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动态修改过程“。奏赋为郎”是司马迁出于叙史连贯而作出的史料剪裁与重构。司马迁如此处理,一方面与著史目的及编史体例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编史时所面临的文献环境有关。由于《天子游猎赋》动态成篇,定稿时间未被强化,故年代信息本就失载。司马迁参考口碑史料,安排与作赋渊源最深的“征召为郎”作为赋作出场契机,并简化赋作成篇过程,进而前置与“为郎”合并,最终虚构了“奏赋为郎”情节。这一调整既保证了行文连贯,又表现出接近历史实情的一面,且不悖全篇主旨,从而实现了司马迁心中特定的“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天子游猎赋》 动态成篇 书编纂 文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记·五帝本纪》中黄帝形象的知识考古 被引量:11
10
作者 许兆昌 杨龙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12,共8页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所塑造的黄帝形象,包括政治、经济和宗教三个主要方面。政治上,黄帝实现了"统一",并为巩固"统一"做出重要贡献;经济上,黄帝重视发展种植农业及家畜养殖业,在推动农业科技发展方面...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所塑造的黄帝形象,包括政治、经济和宗教三个主要方面。政治上,黄帝实现了"统一",并为巩固"统一"做出重要贡献;经济上,黄帝重视发展种植农业及家畜养殖业,在推动农业科技发展方面也取得重要成就;宗教上,黄帝具有突出的神巫特征,是集宗教神权与政治权力于一身的远古帝王。《史记·五帝本纪》中的黄帝,实是司马迁兼采先秦、秦汉不同时期的史实和思想家们的社会政治理想而塑造的形象,是中华文明早期发展阶段在不同方面所取得成就的集中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黄帝 知识来源 塑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记》“四裔传”与秦汉时期的边疆民族史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文光 仇学琴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5-29,共5页
《史记》"四裔传"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一部简略的秦汉边疆民族史,是研究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发展最基本的文献。司马迁以黄河流域为地理基点,以华夏文化为中心,逐一对汉朝边疆的民族按方位进行了叙述,全景式的再现了当... 《史记》"四裔传"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一部简略的秦汉边疆民族史,是研究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发展最基本的文献。司马迁以黄河流域为地理基点,以华夏文化为中心,逐一对汉朝边疆的民族按方位进行了叙述,全景式的再现了当时中国边疆民族的发展概况、生产力水平、民族关系、民族融合情况,对研究中国边疆民族史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四裔传” 边疆民族 民族关系 民族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司马谈作史”说质疑 被引量:5
12
作者 易宁 易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7-75,共9页
司马谈作史,初唐时提起,之前并无此说。此后直到清代以前,学者只凭想当然,予以断定。清人方苞、俞正燮等根据对《太史公自序》的理解,从《史记》中寻找司马谈遗文,开考证之先河。王国维根据《刺客列传》等三篇的赞中提到公孙季功、董生... 司马谈作史,初唐时提起,之前并无此说。此后直到清代以前,学者只凭想当然,予以断定。清人方苞、俞正燮等根据对《太史公自序》的理解,从《史记》中寻找司马谈遗文,开考证之先河。王国维根据《刺客列传》等三篇的赞中提到公孙季功、董生、他广、平原君子俱与“余”有交往,而此数人行辈“远在司马迁之前”,推测文中的“余”是司马谈。以顾颉刚为代表,后世学者据此认定司马谈作史,并不断推衍,持论也更加肯定。其实,此说立论的文献依据有问题:其一,《太史公自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其中的“先人”所指并非司马谈,而是世为史官的司马氏先祖和孔子。其二,“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只能是司马氏先祖和孔子“所次旧闻”,并非司马谈作史之断限,更非《史记》著述的目标。其三,即使《刺客列传》等赞中的“余”就是司马谈,也不能证实司马谈作史,而只能说明司马迁引父语入赞,班固著《汉书》即依此例。总之,“司马谈作史”说,因文献不足征,只可存疑,不能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谈 司马迁 《史记》 王国维 顾颉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的《史记》文学评论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新科 李红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7-128,共12页
《史记》是文史结合的典范,历代评论颇为丰富。本文从文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宋代《史记》评论的内容及其价值意义。首先结合宋代政治、文化背景,分析《史记》传播的范围、《史记》文学接受的原因及方法等,说明宋代《史记》文学评论具有较... 《史记》是文史结合的典范,历代评论颇为丰富。本文从文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宋代《史记》评论的内容及其价值意义。首先结合宋代政治、文化背景,分析《史记》传播的范围、《史记》文学接受的原因及方法等,说明宋代《史记》文学评论具有较雄厚的文化基础。其次以叙事写人为核心,分析宋代《史记》文学评论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宋代《史记》文学评论的主要特点、形式、价值以及对后代《史记》文学评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史记》 文学评论 叙事 写人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朝后期《史记》版本的一次重大变化——六朝写本《史记》“散注入篇”考 被引量:7
14
作者 易平 易宁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6-62,共7页
裴骃《史记集解》的注文散入《史记》本书,是六朝后期《史记》版本的一次重大变化,由此产生一种新的《史记》版本形式———百三十卷夹注本。六朝写本裴注《史记》残卷《张丞相列传》、《郦生陆贾列传》,是最早的夹注本实物遗存。考察... 裴骃《史记集解》的注文散入《史记》本书,是六朝后期《史记》版本的一次重大变化,由此产生一种新的《史记》版本形式———百三十卷夹注本。六朝写本裴注《史记》残卷《张丞相列传》、《郦生陆贾列传》,是最早的夹注本实物遗存。考察两残卷中散置的注文,可知原本八十卷的《集解》注释体例为“标字列注”,变为六朝写本“散注入篇”之后,不仅于裴注原文有所增损改易,而且注文散置混乱,无规范。但由于散注者的目的在于方便阅读,尽管被分拆散置后的注文已非《集解》之原本旧式,然裴注的内容仍基本保存。从裴注的散置状况来看,六朝写本与宋刊本及今本并无大的变化,传世《史记》版本之源,殆可追溯至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版本 六朝写本 标字列注 散注入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褒贬祖《春秋》,叙述祖《史记》——欧阳修《新五代史》传记风格探微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新科 任竞泽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1-40,共10页
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中富有文学色彩的著作之一,在中国古典传记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叙事、写人学习《史记》传统,颇得史迁之神韵。而其以"呜呼"发端的独特史论体例,既继承前代传统,又有新的创造,... 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中富有文学色彩的著作之一,在中国古典传记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叙事、写人学习《史记》传统,颇得史迁之神韵。而其以"呜呼"发端的独特史论体例,既继承前代传统,又有新的创造,是作者表达感情和评价人物的重要形式,《伶官传序》就是其中代表作之一,其经典化的过程,显示了《新五代史》不朽的文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修 《新五代 传记风格 文学经典 《春秋》 《史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楼梦》与《史记》:实录精神与托愤精神的二重变奏 被引量:4
16
作者 梅新林 俞樟华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1997年第5期101-106,共6页
《史记》与《红楼梦》分别为中国史学与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各自的独特魅力究竟何在?彼此的内在相通之处又究竟何在?一直是史学界与红学界所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从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传统中抽绎出"实录精神"与"托... 《史记》与《红楼梦》分别为中国史学与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各自的独特魅力究竟何在?彼此的内在相通之处又究竟何在?一直是史学界与红学界所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从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传统中抽绎出"实录精神"与"托愤精神"两个工具性概念,并通过这两个层面的比较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史记》与《红楼梦》的内在相通之处即在于都是"实录精神"与"托愤精神"的二重组合,前者以"实录精神"为主而蕴含"托愤精神",后者以"托愤精神"为主而蕴含"实录精神";各自的独特魅力则在于都深刻地表现了历史与道德二律背反的文化悖论,具有为一般史书和小说所缺少的哲理意味与美感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与《史记》 实录精神 托愤精神 文化悖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记》文学经典化的重要途径——以明代评点为例 被引量:21
17
作者 张新科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24-132,167,共9页
《史记》评点是《史记》文学经典化的特殊形态和重要途径之一。明代由于文学复古思潮的涌现、印刷技术的不断发展、史抄史评风气的浓厚等因素,《史记》文学评点随之出现兴盛局面。"点"给读者以提醒,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 《史记》评点是《史记》文学经典化的特殊形态和重要途径之一。明代由于文学复古思潮的涌现、印刷技术的不断发展、史抄史评风气的浓厚等因素,《史记》文学评点随之出现兴盛局面。"点"给读者以提醒,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文字评论涉及《史记》章法、叙事、写人、语言、风格等诸多方面。这些评点,形式灵活多样,多角度阐释《史记》的文学内涵,引导读者细读《史记》,寻找文本中的"密码",参与作品价值的实现。《史记》评点体现了评点者的思想、立场和文学素养,对于《史记》的文学经典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评点所提出的许多理论问题也促进了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明代的《史记》评点对后来的《史记》评点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评点 明代 经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记》易学管窥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银昌 张新科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4-108,共5页
《史记》作为一部实录性历史巨著,记载了一些与《周易》相关的资料,这些记载既可以窥见中国易学发展的概况,又与司马迁的学术思想及情感体验相关,理解这些,对于全面把握《史记》的意蕴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司马迁 《史记》 周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史记》刺客、游侠传的仁义主旨及其多维视角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桂萍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2-133,共12页
《史记》中的《刺客列传》和《游侠列传》,涉及侠的产生和发展历史及司马迁对侠的认识。从两传文本比较分析入手,可以窥见《刺客列传》和《游侠列传》虽有不同的立传主旨,但共同传达了司马迁对布衣精神的理解和概括,具有在大一统时代总... 《史记》中的《刺客列传》和《游侠列传》,涉及侠的产生和发展历史及司马迁对侠的认识。从两传文本比较分析入手,可以窥见《刺客列传》和《游侠列传》虽有不同的立传主旨,但共同传达了司马迁对布衣精神的理解和概括,具有在大一统时代总结民族精神的意义,并且表现出司马迁多维立体的历史视野,即从历史人物形象入手,结合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全面考察社会文化发展趋势的思维特点。这对探讨民族精神中仁义思想的发展演变、史家的思想认识及考史方法等将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班固 刺客列传 游侠列传 货殖列传 伯夷 荆轲 儒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官文化与巫官文化及宗教神话之关系 被引量:13
20
作者 张强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4年第4期77-81,87,共6页
最初的史官是巫祝的一部分,属神职人员。交官从巫祝分离是在春秋战国开始到汉代完成,史官文化延生于王官文化的母体之中。史官文化表现出与巫祝文化不同的追求,由于时代的限制,交官文化追求的是对人事的重视,当然它屯不能摆脱对神... 最初的史官是巫祝的一部分,属神职人员。交官从巫祝分离是在春秋战国开始到汉代完成,史官文化延生于王官文化的母体之中。史官文化表现出与巫祝文化不同的追求,由于时代的限制,交官文化追求的是对人事的重视,当然它屯不能摆脱对神的尊敬态度。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士阶层直接参预史官文化的序列,从而开创了史学文化的新局面,史学从史官的手中解放出未,直接强调文学为现实政治服各,以史为鉴,把历史的研究置于统一的文化氛围之中。以司马迁为代表的新史官文化是在全面检讨先秦旧史官文化,对巫祝文化的扬弃基础上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文化 巫官文化 司马迁 神话传说 宗教神学 《周易》 宗教神话 《史记》 意识 巫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