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期待视野”与“召唤结构”:接受美学视域下电影《只此青绿》的跨媒介呈现
1
作者 彭翠 肖睿 田艺霏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4-170,共7页
由舞蹈诗剧原班人马打造的电影《只此青绿》既是文化“双创”背景下对中华美学精神的生动诠释,也是经典艺术跨媒介呈现的典范。在接受美学视域下,影片一方面从文体、意象和意蕴层面探寻如何通过宋代文人对中式美学的极致追寻来满足受众... 由舞蹈诗剧原班人马打造的电影《只此青绿》既是文化“双创”背景下对中华美学精神的生动诠释,也是经典艺术跨媒介呈现的典范。在接受美学视域下,影片一方面从文体、意象和意蕴层面探寻如何通过宋代文人对中式美学的极致追寻来满足受众的期待视野;另一方面借助作品的视听空白设置、图景片段与叙事空缺的“主题—并置”及其否定机制构成的召唤结构,探究电影《只此青绿》的跨媒介审思及其艺术创新的实践价值,为传统文化类题材的经典影视创作提供了可能的创新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只此青绿》 接受美学 跨媒介呈现 期待视野 召唤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只此青绿》的电影实践:从舞台空间到诗意内蕴的美学之旅
2
作者 王璐 戚红年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2-125,共4页
《只此青绿》的电影实践不仅将舞台艺术搬上大银幕,更通过其诗意内蕴的呈现,引领观众踏上一场深刻的美学之旅。电影通过重新构建时间线、利用镜头语言深化角色内心,增强故事的连贯性和情感表达等方式,成功地将舞台上的叙事元素转化为电... 《只此青绿》的电影实践不仅将舞台艺术搬上大银幕,更通过其诗意内蕴的呈现,引领观众踏上一场深刻的美学之旅。电影通过重新构建时间线、利用镜头语言深化角色内心,增强故事的连贯性和情感表达等方式,成功地将舞台上的叙事元素转化为电影化的叙事风格。精美的画面构图、光影效果以及色彩运用,创造出具有诗意和画意的视觉空间,传递出书画题材诗剧电影的深刻情感和意境。电影同样通过创新性的影像表达手法将传统美学精神与现代审美观念相结合,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这一成功的戏影融合尝试为舞台艺术的电影化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支撑,有助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只此青绿》 舞剧电影 诗意内蕴 传统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只此青绿》电影盛宴中的民族文化叙事
3
作者 芦航 李建勋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9-173,共5页
电影《只此青绿》以舞蹈剧为载体,深度挖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重构之路,将青绿山水的意境化为具象的民族精神和美学传达,形成了视觉与文化层面的双重叙事。从舞剧到影像的媒介转变,源于打破舞剧局限、力求出圈求新的根本诉求,相... 电影《只此青绿》以舞蹈剧为载体,深度挖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重构之路,将青绿山水的意境化为具象的民族精神和美学传达,形成了视觉与文化层面的双重叙事。从舞剧到影像的媒介转变,源于打破舞剧局限、力求出圈求新的根本诉求,相较于舞剧版内容,电影在视觉、布景和叙事等方面都作出了很大创新,贯穿着深厚的工匠精神、青绿文脉及审美意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只此青绿》 媒介创新 民族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只此青绿》:舞蹈美学视觉表象到内涵深度的纵深表现研究
4
作者 王恺 马璇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6-130,共5页
电影《只此青绿》以高口碑、高票房实现舞蹈类电影在国产电影史上的突破与创新,视觉表象与内涵深度的有机融合将舞蹈美学的艺术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为国产舞剧电影破局提质提供优秀范本。分析电影《只此青绿》中舞蹈美学的视觉表象呈现... 电影《只此青绿》以高口碑、高票房实现舞蹈类电影在国产电影史上的突破与创新,视觉表象与内涵深度的有机融合将舞蹈美学的艺术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为国产舞剧电影破局提质提供优秀范本。分析电影《只此青绿》中舞蹈美学的视觉表象呈现模式,探讨影片中舞蹈美学的内涵深度延展形式,多角度思考从视觉表象到内涵深度的实现路径,在此基础上,立足舞剧电影整体,揭示电影《只此青绿》对舞蹈类别电影创新性发展带来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只此青绿》 舞蹈美学 视觉表象 内涵深度 纵深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只此青绿》:歌舞电影的艺术创新与文化传承
5
作者 王锦红 杨博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9-163,共5页
《只此青绿》以跨媒介艺术的深度嵌合与非线性叙事结构的构筑,突破了歌舞电影的形式桎梏,实现了传统文化于现代媒介语境中的诗意复现,赋予观众以多维审美体验与文化认知的重塑。影片通过对《千里江山图》的影像化再现及工匠精神的隐喻... 《只此青绿》以跨媒介艺术的深度嵌合与非线性叙事结构的构筑,突破了歌舞电影的形式桎梏,实现了传统文化于现代媒介语境中的诗意复现,赋予观众以多维审美体验与文化认知的重塑。影片通过对《千里江山图》的影像化再现及工匠精神的隐喻式书写,完成了宋代美学体系的影像召唤与文化意涵的深层解析,奠定了其文化传播的价值标高。现以现代视域下的符号创新激发文化生成的张力,于全球语境中展现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自觉与叙事性超越,勾勒出传统文化现代性转译的范式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只此青绿》 歌舞电影 工匠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媒介转换、影像创新、时代表达:电影《只此青绿》的文化递藏与艺术探索 被引量:1
6
作者 凌燕 徐震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36-41,共6页
电影《只此青绿》(周莉亚/韩真,2024)以同名舞剧为蓝本,沿用舞剧的基本内容和叙事线索,保留其精彩的舞蹈段落,在此基础上,强化了影片的叙事,并充分利用电影视听语言与技术手段,扩大舞剧影响的同时,赋予其新的美学呈现和意义生产。从跨... 电影《只此青绿》(周莉亚/韩真,2024)以同名舞剧为蓝本,沿用舞剧的基本内容和叙事线索,保留其精彩的舞蹈段落,在此基础上,强化了影片的叙事,并充分利用电影视听语言与技术手段,扩大舞剧影响的同时,赋予其新的美学呈现和意义生产。从跨媒介叙事的角度看,这是一次成功而有意义的尝试。同时,影片在影像上的创新充分展示了电影媒介的特质,通过对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关注、对工匠精神的弘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使影片主题表达更具时代性。影片完成了对同名舞剧及其所重构的宋代美学的大众传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递藏、对高雅艺术形式的普及;同时,对电影自身拓展电影表现空间及表现形式也进行了创新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只此青绿》 跨媒介转换 影像创新 时代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转千年 舞绘江山——析舞蹈诗剧《只此青绿》 被引量:2
7
作者 吕园欣 陈静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7-71,共5页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舞绘江山,对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名画《千里江山图》进行了不同艺术形式的转化。文章分析该剧的创作思想、作品结构、人物设定、动作设计、舞台呈现,认为该剧坚守并传承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精神内核,突破常规...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舞绘江山,对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名画《千里江山图》进行了不同艺术形式的转化。文章分析该剧的创作思想、作品结构、人物设定、动作设计、舞台呈现,认为该剧坚守并传承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精神内核,突破常规叙事结构,画舞互通,以小见大,尽显宋风雅韵,是一部难得的舞剧佳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只此青绿》 画舞互通 舞剧赏析 微宏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典型作品和典型形象反映时代风貌与美学特征--《千里江山图》与舞剧《只此青绿》美学特征及叙事风格分析比较 被引量:10
8
作者 楚小庆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3期110-127,148,共19页
大型舞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以《千里江山图》青绿山水长卷的创作历史为基础构建艺术文脉和逻辑叙事,以多维展示、多元叙事、多媒介多门类跨界整合的创作思路,实现了造型艺术绘画作品与表演艺术舞蹈作品之间的美学形式... 大型舞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以《千里江山图》青绿山水长卷的创作历史为基础构建艺术文脉和逻辑叙事,以多维展示、多元叙事、多媒介多门类跨界整合的创作思路,实现了造型艺术绘画作品与表演艺术舞蹈作品之间的美学形式贯通,在艺术精神塑造与审美形式表现上,该剧注重传承历史,结合时代精神对“青绿”审美意象与“宋韵”美学风格进行了创新性转化和审美精神提升,生动展现了《千里江山图》长卷厚重的历史和人性的光辉。舞剧真实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推动了艺术门类之间的跨界整合与交流互鉴,其创新创造方法和现代性转化路径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活力,彰显了时代精神。该剧编创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美学原则,其创作目的、过程、内容、方法、逻辑叙事及最终呈现中,都拥有对于人民主体性地位以及突出和尊重“人”的劳动美学的强调体现,用典型人物形象构建出了典型作品,是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绿山水画 舞蹈诗剧 《千里江山图》 《只此青绿》 美学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民族风格舞剧的高峰品相 被引量:3
9
作者 于平 张莉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6-170,I0005,共16页
中国民族风格舞剧,是指这类舞剧叙事的语言风格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性”——包括民族舞蹈语言的古典风格、族群风格和地域风格。讨论这类舞剧的高峰品相,一个重要的前提是面对那些经过人民认可、历史选择并体现国家意志的“经典性”作品... 中国民族风格舞剧,是指这类舞剧叙事的语言风格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性”——包括民族舞蹈语言的古典风格、族群风格和地域风格。讨论这类舞剧的高峰品相,一个重要的前提是面对那些经过人民认可、历史选择并体现国家意志的“经典性”作品。本文分析的“经典性”作品大约分布在四个时期:一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展的“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的评展;二是20世纪90年代开启并实施的每年一届的舞台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的评选;三是21世纪头十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选拔及逐步与“中国艺术节”同步的“文化大奖”的评选;四是近十年(2013—2022)来四届(第十届至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对“文华大奖”作品的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族风格舞剧 高峰品相 《丝路花雨》 《阿诗玛》 《红河谷》 《只此青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