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夸张的维度与古柏悖论
被引量:2
- 1
-
-
作者
周一农
-
机构
绍兴文理学院中文系
-
出处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2003年第2期166-169,共4页
-
文摘
本文以文化为视角 ,重新梳理分析了历史上关于杜诗《古柏行》的种种争议及其症结 ;同时从方法的“维”“度”出发 ,进一步探讨了夸张的游戏规则 ,从而指出了该诗所隐藏的深层的修辞悖论。
-
关键词
《古柏行》
夸张
悖论
维度
杜甫
诗
修辞
-
分类号
I209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民间祈福风俗论
- 2
-
-
作者
赵海菱
-
机构
山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
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5-47,共3页
-
文摘
趋吉避凶、祈福纳祥一向是华夏民俗心理的本质内核,对自然的崇拜,对宗教的皈依,对人伦的维护,也莫不是这一内核在发挥作用,祈福风俗带有明显的自发性、功利性、非理性色彩;又源远流长,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延续性和扩散性特征,本文拟从文化的角度来阐述其生成与存在...
-
关键词
形式与内容
语言文字学
生命本体意识
象思维
《西洲曲》
礼多人不怪
审美体验
造字之法
《古柏行》
思维定势
-
分类号
K892.29
[历史地理—民俗学]
-
-
题名“半个秀才”的修辞论析
- 3
-
-
作者
于全有
-
机构
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
-
出处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0期58-60,共3页
-
文摘
“半个秀才”的修辞论析●于全有鲁迅小说《孔乙己》里,在写到咸亨酒店里的孔乙己被周围的众人取笑时,有这样一段描写: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
-
关键词
《孔乙己》
修辞手法
上下文语境
《古柏行》
论析
逻辑前提
文学语言
中学语文教学
华罗庚
《梦溪笔谈》
-
分类号
H05
[语言文字—语言学]
-
-
题名逼真与变形——从一则诗话说起
- 4
-
-
作者
江裕彬
-
出处
《当代文坛》
1984年第6期53-55,共3页
-
文摘
自有创作,便有文艺批评(评论),两者如灯与影,密不可分。古人以诗名于世者众,而以批评名于世者寡,其皎皎者不过刘勰等数十人而已。究其原由,既乏精审卓识, 感情又僵死木质,一为评论,即成茶余饭后谈笑之资。此种事例,代不乏人。而最著名者,莫如《王直方诗话》中所载一则诗评: 范蜀公云:“武侯庙柏今十丈,而杜 工部云‘黛色参天二千尺’。
-
关键词
柏树
诗歌
夸张变形
范成大
自然景物
遗民
《古柏行》
死木
评名
抒情诗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植树节时话树情
- 5
-
-
-
出处
《中国城市林业》
2008年第1期1-2,共2页
-
文摘
楷与模都当规范、标准讲。为什么两者会有"楷模"这样的"链接"?传说"楷"是孔子坟墓上长出的树,"模"是孟子坟墓上长出的树。在"独尊儒术"的古代社会里,他们都是导引后世的"万世之表",还有什么比楷、模更能直观地、有形地象征孔孟人格么?两种树也就沾了圣人之光,成为榜样的指代。孔子心中的楷模是松柏,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柏耐寒的生物性,正好用来象征人的浩然正气。所以,古人在良臣义士的幕前都要栽种松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杜甫《属相》、《古柏行》中能读到"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的描写。主流意识形态的楷模作用也影响到民间:平民百姓在先祖的墓地都要栽上柏树,以表达先人的恩泽百世不竭,百年常青。
-
关键词
植树节
松柏
榆树
绿荫林木
楷模
锦官城
独尊儒术
《古柏行》
平民百姓
生物性
坟墓
岁寒
梓树
梓树属
杜甫
主流意识形态
-
分类号
Q949.9
[生物学—植物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