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郭沫若与《反正前后》
- 1
-
-
作者
王炎
-
机构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5-119,共5页
-
文摘
《反正前后》更像是一篇政治性的时代读物而不是回忆录 ,书中作者对辛亥革命那一段历史的看法有其独特的价值。如认为四川保路运动是鸡公车时代的革命 ,有盲目破坏的一面 ;当时成都的新式教育是不堪记叙的 ;铁路国有政策是激起保路运动的直接导火线 ;租股问题是保路运动的核心问题和同志军起义的根本原因 。
-
关键词
郭沫若
《反正前后》
辛亥革命
保路运动
-
分类号
K25
[历史地理—中国史]
K203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郭沫若传记文学的历史地位
- 2
-
-
作者
谷辅林
-
出处
《人文杂志》
1986年第2期122-125,共4页
-
文摘
郭沫若的传记文学,从数量到质量,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艺术,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因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开辟了传记文学的新阶段 传记文学作品早在古代就出现了。但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则是现代形成的。 我国传记文学的最早萌芽,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左传》与《战国策》等史书。比如《左传·曹刿论战》与《战国策·触(尤言)说赵太后》等都是有代表性的。它们既有史料的实录,又有形象的描绘。但在总的倾向上仍属史书性质。到了《史记》,便出现大量传记文学作品。它们的特点是“不虚美,不隐恶”,坚持“实录”原则。它们“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故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为我国传记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
关键词
传记文学
郭沫若
历史地位
《反正前后》
周恩来
宋美龄
作品
古代传记文学
陈诚
蒋介石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