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印度之行》中的权力和话语 被引量:8
1
作者 王苹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49-154,共6页
《印度之行》里,不同的种族、性别、政治和社会话语相互冲撞、交织、聚合,形成一个紧张的话语场。福柯的权力和话语的理论以及社会语言学理论有助于我们从知识与话语、规训与身体等方面分析文本里所隐含父权殖民社会的规训权力的运作机... 《印度之行》里,不同的种族、性别、政治和社会话语相互冲撞、交织、聚合,形成一个紧张的话语场。福柯的权力和话语的理论以及社会语言学理论有助于我们从知识与话语、规训与身体等方面分析文本里所隐含父权殖民社会的规训权力的运作机制,揭示权力对个体的腐蚀,展示权力客体对规训进行的反抗以及新话语在抵制抗衡中产生,从而重新解读福斯特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之行》 知识和话语 规训与身体 权力与性话语 抵抗与新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之行》中的文化误读 被引量:7
2
作者 袁霞 《山东外语教学》 2002年第4期26-28,共3页
本文试图运用跨文化交际理论,从文化和政治的角度探讨<印度之行>中的误读,以及造成误读的根源.笔者认为:民族、国家间的不平等,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缺乏在异文化环境中生活的心理准备,是造成小说中的情节冲突和人物悲剧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印度之行》 文化误读 跨文化交际 福斯特 英国 小说 文化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之行》与“交往”之旅 被引量:3
3
作者 屈晓丽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88-92,共5页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福斯特小说的基本主题 ,在《印度之行》中 ,对交往的探索被置入跨越东西文化的宏阔背景。小说通过两位英国妇女在印度的旅行 ,展示了文化交往的复杂过程和种种困境。透过文化之间的疏离、差异和对峙 ,福斯特最终发现 ...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福斯特小说的基本主题 ,在《印度之行》中 ,对交往的探索被置入跨越东西文化的宏阔背景。小说通过两位英国妇女在印度的旅行 ,展示了文化交往的复杂过程和种种困境。透过文化之间的疏离、差异和对峙 ,福斯特最终发现 ,只有超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斯特 《印度之行》 文化交往 小说 英国 文化 文学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拉巴山洞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印度之行》的“不可靠叙述”及其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赖丹琪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9-104,共6页
从福斯特重视制造悬念的创作观和布斯对"不可靠叙述者"的定义来看,《印度之行》中的叙述者在一定程度上是可靠的。然而,结合查特曼对"不可靠叙述"的理解,如果隐含读者更多发挥自己在阅读活动中的创造性作用,便可以... 从福斯特重视制造悬念的创作观和布斯对"不可靠叙述者"的定义来看,《印度之行》中的叙述者在一定程度上是可靠的。然而,结合查特曼对"不可靠叙述"的理解,如果隐含读者更多发挥自己在阅读活动中的创造性作用,便可以发现小说中叙述者的可靠性值得存疑。小说结构尤其是其中"回声"之谜的布局显示,叙述者和隐含作者的范式产生了冲突。而隐含读者对"马拉巴山洞里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一谜团的解读立场和叙述者立场产生的矛盾则构成了小说"不可靠叙述"的另一重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斯特 《印度之行》 “不可靠叙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读《印度之行》中的殖民主义意识 被引量:28
5
作者 骆文琳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75-77,97,共4页
福斯特的《印度之行》不仅蕴涵着鲜明的反殖民主义思想,而且还具有浓厚的殖民主义意识。通过从景物描写、人物刻画以及话语分析入手,揭示蕴涵在作品中的殖民主义意识。
关键词 殖民主义 双重性 福斯特 《印度之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电影《印度之行》叙事结构的审美图式 被引量:1
6
作者 宿桂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96-97,共2页
英国著名电影《印度之行》的叙事结构体现了导演大卫·里恩独特的电影叙事策略和审美意识。从电影《印度之行》的整个叙事结构来看,电影主要围绕清真寺、阿巴拉山洞、神殿三个地理空间来展开叙事,这三个电影叙事空间所呈现出来的审... 英国著名电影《印度之行》的叙事结构体现了导演大卫·里恩独特的电影叙事策略和审美意识。从电影《印度之行》的整个叙事结构来看,电影主要围绕清真寺、阿巴拉山洞、神殿三个地理空间来展开叙事,这三个电影叙事空间所呈现出来的审美意象不仅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而且形成一个完整的审美图式。清真寺是电影审美修复意象的表现,阿巴拉山洞是电影审美抵抗的凸显,神殿祭祀爱神黑天仪式则是电影审美救赎的文化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之行》 叙事结构 审美图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印度之行》马拉巴山洞的“物力量” 被引量:1
7
作者 管建明 《山东外语教学》 2019年第2期95-103,共9页
《印度之行》是二十世纪英国作家福斯特的代表作之一。马拉巴山洞是该小说中最神秘莫测、最捉摸不定的部分。本文选择21世纪西方哲学界兴起的“思辨实在论”的一个重要分支“面向物的本体论”下相关理论家的观点,试图说明马拉巴山洞并... 《印度之行》是二十世纪英国作家福斯特的代表作之一。马拉巴山洞是该小说中最神秘莫测、最捉摸不定的部分。本文选择21世纪西方哲学界兴起的“思辨实在论”的一个重要分支“面向物的本体论”下相关理论家的观点,试图说明马拉巴山洞并非是被动静止的存在,而是福斯特叙事中推动进程的重要力量。本文重点论述山洞的“物力量”,即山洞的回声造成了穆尔夫人的迷茫和昏厥,冲击了其基于理性的基督教信仰;山洞中的黑暗,炎热和回声侵挠了阿德拉小姐的心理结构,让其陷入被阿齐兹强奸的幻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斯特 《印度之行》 面向物的本体论 马拉巴山洞 “物力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结与隔阂——E.M.福斯特作品《印度之行》赏析
8
作者 赵辉辉 《理论月刊》 2002年第2期76-77,共2页
本世纪杰出的英国小说家E.M.福斯特通过其具有浓郁的现代主义色彩的成功之作《印度之行》,杂而广阔的社会背景中探索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文力图以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为切入点,对他们之间关系的发展加以透析,揭示了作者对人与人之间... 本世纪杰出的英国小说家E.M.福斯特通过其具有浓郁的现代主义色彩的成功之作《印度之行》,杂而广阔的社会背景中探索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文力图以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为切入点,对他们之间关系的发展加以透析,揭示了作者对人与人之间真诚联结的强烈渴望,以及超自然力量主宰下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无奈的隔阂与分离的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结 隔阂 《印度之行》 福斯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电影文本《印度之行》的审美抵抗意象
9
作者 宿桂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63-64,共2页
E.M.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是一部优秀的电影文本,英国著名导演大卫·里恩执导电影《印度之行》就是根据福斯特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印度之行》是一部具有浓烈抵抗性的审美意象的电影文本,作为一名英国著名作家,福斯特以"... E.M.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是一部优秀的电影文本,英国著名导演大卫·里恩执导电影《印度之行》就是根据福斯特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印度之行》是一部具有浓烈抵抗性的审美意象的电影文本,作为一名英国著名作家,福斯特以"东方人"的叙事立场揭露了英国殖民者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无论是文本整体结构所呈现出来的审美意象,还是从文本描绘的人文景观所显现出来的审美意象,都呈现出强烈的审美抵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斯特 《印度之行》 叙事立场 审美意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印度之行》中的双重意识
10
作者 王兵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35-36,共2页
影片《印度之行》是导演大卫.李恩根据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同名小说拍摄而成。影片当中存在着复杂的双重意识——殖民意识和反殖民意识。本文试图从电影中的景物表现以及人物语言及行为表现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从原作者的个人经历、原作者... 影片《印度之行》是导演大卫.李恩根据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同名小说拍摄而成。影片当中存在着复杂的双重意识——殖民意识和反殖民意识。本文试图从电影中的景物表现以及人物语言及行为表现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从原作者的个人经历、原作者对帝国主义的态度、社会集体想象物三个方面探寻这种双重意识产生的思想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之行》 双重意识 思想根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认同的冲突——评E·M·福斯特的《印度之行》 被引量:3
11
作者 汪涛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67-470,共4页
在《印度之行》中,福斯特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背景,描述了英国—印度人与印度人之间的隔离感,以及不断恶化的关系。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试图通过个体的社会认同之间的冲突来诠释这一隔离感,并认为在特定的殖民主义背景下,这一隔离感源... 在《印度之行》中,福斯特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背景,描述了英国—印度人与印度人之间的隔离感,以及不断恶化的关系。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试图通过个体的社会认同之间的冲突来诠释这一隔离感,并认为在特定的殖民主义背景下,这一隔离感源自社会认同的冲突,是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利益斗争的必然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认同 冲突 E·M·福斯特 《印度之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结”还是分离?——《印度之行》中戈德搏尔形象的后殖民解读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显志 毛红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1期102-103,共2页
从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看二十世纪英国著名作家E.M.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小说中的人物戈德波尔虽然从某种角度认可了印度教存在的合理性,但小说对印度教徒戈德波尔及其所代表的宗教的描写并没能超越西方集体的殖民话语和东方... 从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看二十世纪英国著名作家E.M.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小说中的人物戈德波尔虽然从某种角度认可了印度教存在的合理性,但小说对印度教徒戈德波尔及其所代表的宗教的描写并没能超越西方集体的殖民话语和东方主义思想,作者思想的矛盾性与难以摆脱的殖民话语使得小说中东西方沟通的结局注定是分离而非联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斯特 《印度之行》后殖民主义 东方主义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之旅·回家之路——论《印度之行》 被引量:1
13
作者 霍红宇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91-96,共6页
 福斯特代表作《印度之行》中"东西融合,天下一家"的主题以英国人与印度人交友为载体,透过交友的最终失败折射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实现文化融合的艰难。文章通过事物的客观排他性和认识的主观多元性等多个角度,从宗教、文化...  福斯特代表作《印度之行》中"东西融合,天下一家"的主题以英国人与印度人交友为载体,透过交友的最终失败折射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实现文化融合的艰难。文章通过事物的客观排他性和认识的主观多元性等多个角度,从宗教、文化以及政治背景等方面论述了当时阻碍"东西融合"的诸项因素,并指出教育是"东西融合"得以实现的有效之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之行》 福斯特 小说 文化融合 排他性 多元性 文化差异 宗教文化 人物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殖民主义精神黑洞中的阳光——析英国电影《印度之行》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业超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2期120-126,共7页
英国作家E·M·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发表于1924年,1960年改编 成舞台剧上演,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印度名导演萨蒂亚吉特·雷依六十年代就想拍摄这部影片,甚至连演员都已经物色停当。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影片没有拍成。
关键词 殖民主义 《印度之行》 摩尔 精神黑洞 英国电影 人性 伤痕 观众 影片 母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部耐人寻味的小说——评《印度之行》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自俭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49-56,共8页
福斯特(Edward Margan Forster, 1879——1970)一直同乔伊斯、劳伦斯和吴尔夫被称为20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他的代表作《印度之行》(A passage to India)是公认的一部杰作.他运用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手法,用优雅、纤细和富有... 福斯特(Edward Margan Forster, 1879——1970)一直同乔伊斯、劳伦斯和吴尔夫被称为20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他的代表作《印度之行》(A passage to India)是公认的一部杰作.他运用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手法,用优雅、纤细和富有喜剧色彩的文体描写了不同的民族、宗教和个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和人类对和谐秩序和真挚友情的追求,揭示了人生的力量和价值这个重大主题.书中充满了辛辣的讽刺,优美的杼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之行》 阿德拉 吴尔夫 乔伊斯 菲尔丁 象征主义 福斯 喜剧色彩 FORSTER 反殖民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之行》中的文化体系——文学人类学的方法
16
作者 朱望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35-38,共4页
一、文学人类学 近年来,西方文学研究呈跨越学科、渗透边缘的多元趋势。一群文学评论家目光超越文学批评的传统模式,放眼观照文学作品中非纯文学成因(人物、情节、叙述角度等为纯文学因素),追究作品的文化底蕴,以全面开发作品价值。他... 一、文学人类学 近年来,西方文学研究呈跨越学科、渗透边缘的多元趋势。一群文学评论家目光超越文学批评的传统模式,放眼观照文学作品中非纯文学成因(人物、情节、叙述角度等为纯文学因素),追究作品的文化底蕴,以全面开发作品价值。他们认为,“叙事文学中有一个文学与人类学共生的现象,即人类学反映该社会文化,文学亦反映其文化,即使写得再差的文学作品也是一幅特定文化的写照,而且其文献价值无疑随时代的推移而提高。”为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人类学 《印度之行》 文化体系 印度教徒 E·M·福斯特 文学作品 文化人类学 叙事文学 英殖民主义 清真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无止境的灵魂之旅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昊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27-29,共3页
:《印度之行》作为爱德华·福斯特的代表作 ,因其丰富的内涵吸引了无数批评家从各种角度进行阐释。以小说中的“回声”为切入点剖析其主题 ,阐释《印度之行》
关键词 福斯特 《印度之行》 回声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智与情感》:小说与电影 被引量:4
18
作者 何跃敏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42-43,共2页
一 电影得大奖 在今年3月25日揭晓的第68届奥斯卡奖评选中,由英国女演员埃玛·汤普逊改编且主演的影片《理智与情感》夺得最佳改编剧本奖。埃玛的获奖,应该说是在意料之中的。早在1995年底,《理智与情感》就被全美影评人协会评为... 一 电影得大奖 在今年3月25日揭晓的第68届奥斯卡奖评选中,由英国女演员埃玛·汤普逊改编且主演的影片《理智与情感》夺得最佳改编剧本奖。埃玛的获奖,应该说是在意料之中的。早在1995年底,《理智与情感》就被全美影评人协会评为年度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埃玛·汤普逊因该片和《卡灵顿》摘取最佳女主角桂冠,而中国台湾导演李安因此片成为有史以来首次获全美影评奖的中国影人。在今年1月21日晚举行的第53届金球奖颁奖典礼上,《理智与情感》被好莱坞外籍记者协会授予了最佳剧情片奖和最佳剧本奖。另外,在第4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理》片又脱颖而出,夺得最佳影片金熊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智与情感》 英国小说 简·奥斯汀 《傲慢与偏见》 国际电影节 现实主义 外籍记者 社会讽刺 《印度之行》 改编剧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纽约时报》评选本世纪最佳英文小说
19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6-56,共1页
关键词 《纽约时报》 《了不起的盖茨比》 《心是孤独的猎人》 本世纪 《喧哗与骚动》 《美国的悲剧》 《印度之行》 《看不见的人》 《儿子与情人》 《愤怒的葡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漫长的旅程,艰难的连接——《最漫长的旅程》主人公评介
20
作者 李忠华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1992年第Z1期74-78,共5页
福斯特(E.M.Forster)的《最漫长的旅程》(The Longest Journey)是一部探讨怎样追求真实、自然的生活方式的小说。小说中“最漫长的旅程”就是主人公里基试图追求这种生活方式的艰难过程。里基对虚幻和真实。
关键词 里基 FORSTER 格尼 安塞尔 内心生活 福斯 斯蒂 母亲会 霍华德别业 《印度之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