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印度之行》中的权力和话语 |
王苹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8
|
|
2
|
《印度之行》中的文化误读 |
袁霞
|
《山东外语教学》
|
2002 |
7
|
|
3
|
《印度之行》与“交往”之旅 |
屈晓丽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1 |
3
|
|
4
|
马拉巴山洞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印度之行》的“不可靠叙述”及其意义 |
赖丹琪
|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2
|
|
5
|
解读《印度之行》中的殖民主义意识 |
骆文琳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3 |
28
|
|
6
|
论电影《印度之行》叙事结构的审美图式 |
宿桂艳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7
|
论《印度之行》马拉巴山洞的“物力量” |
管建明
|
《山东外语教学》
|
2019 |
1
|
|
8
|
联结与隔阂——E.M.福斯特作品《印度之行》赏析 |
赵辉辉
|
《理论月刊》
|
2002 |
0 |
|
9
|
论电影文本《印度之行》的审美抵抗意象 |
宿桂艳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10
|
浅析《印度之行》中的双重意识 |
王兵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11
|
社会认同的冲突——评E·M·福斯特的《印度之行》 |
汪涛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6 |
3
|
|
12
|
“联结”还是分离?——《印度之行》中戈德搏尔形象的后殖民解读 |
王显志
毛红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08 |
1
|
|
13
|
融合之旅·回家之路——论《印度之行》 |
霍红宇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
1
|
|
14
|
殖民主义精神黑洞中的阳光——析英国电影《印度之行》 |
刘业超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7 |
1
|
|
15
|
一部耐人寻味的小说——评《印度之行》 |
杨自俭
|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
1989 |
1
|
|
16
|
《印度之行》中的文化体系——文学人类学的方法 |
朱望
|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0 |
|
17
|
永无止境的灵魂之旅 |
李昊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1 |
2
|
|
18
|
《理智与情感》:小说与电影 |
何跃敏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4
|
|
19
|
《纽约时报》评选本世纪最佳英文小说 |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0 |
|
20
|
漫长的旅程,艰难的连接——《最漫长的旅程》主人公评介 |
李忠华
|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
199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