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历史到电影:《赛德克·巴莱》与《南京!南京!》的抗日想象对比 被引量:1
1
作者 刘芳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7-94,169,共8页
在魏德圣执导的电影《赛德克·巴莱》中,莫那·鲁道等人清晰地区分了"异族"(日本人)、汉人、蕃人、马赫坡部落和其他部落之间的关系,并以"差等之爱"的儒家原则进行区别对待,由此"左倾"走向坚决... 在魏德圣执导的电影《赛德克·巴莱》中,莫那·鲁道等人清晰地区分了"异族"(日本人)、汉人、蕃人、马赫坡部落和其他部落之间的关系,并以"差等之爱"的儒家原则进行区别对待,由此"左倾"走向坚决的抗日斗争;而花冈一郎和二郎在此过程中成为了身份纠结的"中间人物"。与此相对照,大陆反映"南京大屠杀"的影片《南京!南京!》表现出英雄缺位的焦虑,在敌人阵营中寻找温暖角色。本文采用在电影文本和社会历史之间巡视的"互文性"方式,以期获得更清晰和深入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德克·巴莱》 《南京!南京!》 抗日想象 身份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读电影《南京!南京!》的叙事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欧阳焱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104-105,共2页
《南京!南京!》是一部直击"南京大屠杀"的电影,由于这一内容,使得这部电影从开始拍摄一直到最终上映,都备受关注。这部影片的叙事手法进行了许多开创,在一定程度上让人耳目一新,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部影片的叙事特征有... 《南京!南京!》是一部直击"南京大屠杀"的电影,由于这一内容,使得这部电影从开始拍摄一直到最终上映,都备受关注。这部影片的叙事手法进行了许多开创,在一定程度上让人耳目一新,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部影片的叙事特征有着一定的不足。这部影片在进行叙事的时候,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是探索又极容易引来争议。本文从《南京!南京!》的叙事剧情入手,分析这部影片的叙事特征,并且指出其在叙事特征上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南京!》 叙事特征 叙事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的背面——试析电影《南京!南京!》叙事视角的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玉 《电影评介》 2009年第21期36-37,共2页
一部电影的叙事视角不只是故事展开的方式,它还是评价视角,叙事者的情感态度、价值立场不只存在于故事中,还通过叙事形式得以体现。一种视角,或许开启了一个被封闭的历史空间和历史想象。电影《南京!南京!》采用日本军人的叙事视角,这... 一部电影的叙事视角不只是故事展开的方式,它还是评价视角,叙事者的情感态度、价值立场不只存在于故事中,还通过叙事形式得以体现。一种视角,或许开启了一个被封闭的历史空间和历史想象。电影《南京!南京!》采用日本军人的叙事视角,这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因此带来不少误读和质疑。这一新颖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背面,获得了"历史真实"和认识我们自己的新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南京!南京!》 叙事视角 历史真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南京!》哀而不伤的叙事风格
4
作者 费振华 张晶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107-108,共2页
电影《南京!南京!》是中国电影的一部重要作品。为了拍摄这部再现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导演陆川完成了许多的挑战,获得了出色的票房成绩和诸多奖项。而助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其独特的哀而不伤的叙事风格。影片通过独特的视角,通过... 电影《南京!南京!》是中国电影的一部重要作品。为了拍摄这部再现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导演陆川完成了许多的挑战,获得了出色的票房成绩和诸多奖项。而助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其独特的哀而不伤的叙事风格。影片通过独特的视角,通过黑白影像对情绪的抑制、陌生化视角造成距离感等艺术手法,营造出一种非常有节制的叙述方式——哀而不伤,使人们的仇恨和愤怒得到抑制,从而在一种相对理智的情形下重新审视、思考和反思这一暴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南京!》 哀而不伤 黑白影像 陌生化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电影《南京!南京!》中人物形象的雕塑感
5
作者 沈磊 杜欢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8期55-56,共2页
电影《南京!南京!》以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记录了那场铭记于中国人心中的残酷史实。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雕塑感极强的人物形象,使观者对这些形象产生了强烈的视觉记忆与精神联想。人物形象所显现出的雕塑感深化了影片的主题,增添... 电影《南京!南京!》以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记录了那场铭记于中国人心中的残酷史实。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雕塑感极强的人物形象,使观者对这些形象产生了强烈的视觉记忆与精神联想。人物形象所显现出的雕塑感深化了影片的主题,增添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体现了电影这门综合艺术对其他艺术门类创作方法的借鉴与融合。本文试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雕塑感在本片中的体现与效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南京!》 雕塑感 人物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虑的叙述者——电影《南京!南京!》叙事策略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卢晓云 《电影评介》 2009年第18期38-39,共2页
电影《南京!南京!》在叙事策略的选择和运用上显现出某种怀疑,形成了一种叙事焦虑。这种焦虑在电影的叙事空间、视点、情节、人物等多个层面凸显,在各种阐释观点和价值标准的矛盾中,电影成为丧失了深度风格,包含诸多解构意义和阐释价值... 电影《南京!南京!》在叙事策略的选择和运用上显现出某种怀疑,形成了一种叙事焦虑。这种焦虑在电影的叙事空间、视点、情节、人物等多个层面凸显,在各种阐释观点和价值标准的矛盾中,电影成为丧失了深度风格,包含诸多解构意义和阐释价值的文本碎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南京!》叙事空间视点情节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容曲解与篡改的历史——电影《南京!南京!》评析
7
作者 王承斌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8-79,共2页
《南京!南京!》作为一部抗战题材的电影,与同类题材影片有很大不同。它塑造了一个善良的主人公形象,并认为导致战争暴行的主要因素是普遍的人性之“恶”。但影片对人性的表现,忽略了其社会历史性,对战争的反映,忽略了其背景和性质... 《南京!南京!》作为一部抗战题材的电影,与同类题材影片有很大不同。它塑造了一个善良的主人公形象,并认为导致战争暴行的主要因素是普遍的人性之“恶”。但影片对人性的表现,忽略了其社会历史性,对战争的反映,忽略了其背景和性质,凸显了单个的个体。这是在普遍人性论的影响下,在错误方法论的指导下,对人性、历史和战争的曲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南京!》 普遍人性论 方法论 战争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同视域中的互反文本——《南京!南京!》与《金陵十三钗》之比较
8
作者 洪芳 《电影评介》 2012年第7期25-27,共3页
对战争中的人性进行不同向度的追寻和思考、对战争中的女性苦难进行不同视角的观照、对历史进行不同方位的描绘等使《南京!南京!》和《金陵十三钗》成为一对关系微妙的互反文本,但是,这并没有妨碍它们具有相同的价值走向:因为探索而启... 对战争中的人性进行不同向度的追寻和思考、对战争中的女性苦难进行不同视角的观照、对历史进行不同方位的描绘等使《南京!南京!》和《金陵十三钗》成为一对关系微妙的互反文本,但是,这并没有妨碍它们具有相同的价值走向:因为探索而启示未来,因为铭记历史而拥有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南京!》 《金陵十三钗》 人性图景 女性苦难 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南京!》:艺术不是用来表达仇恨的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斐 《电影评介》 2009年第23期36-37,共2页
《南京!南京!》采用了一个特殊、敏感的历史事件,讲述了一段无法忘记的历史,导演在竭尽全力忠于历史的情况下向人们传达关于战争的思考。从电影的艺术角度出发,这部电影绝非要激发观众的民族感和对敌人的仇恨,而是要以崭新的视角向人们... 《南京!南京!》采用了一个特殊、敏感的历史事件,讲述了一段无法忘记的历史,导演在竭尽全力忠于历史的情况下向人们传达关于战争的思考。从电影的艺术角度出发,这部电影绝非要激发观众的民族感和对敌人的仇恨,而是要以崭新的视角向人们展现战争环境下的人性、道德,激发当下社会的人们去思考人性的回归和心灵的救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南京!》 电影 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南京!》:重构的独特历史叙事
10
作者 李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75-76,共2页
对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进行有效的重述,这是影片《南京!南京!》的叙述目的。影片的编导从一个超越国界的人性视觉来重新对日本人的侵华战争进行审视与质询,本文则对影片《南京!南京!》的叙述视觉、片中的人物形象及一些独特的"有意... 对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进行有效的重述,这是影片《南京!南京!》的叙述目的。影片的编导从一个超越国界的人性视觉来重新对日本人的侵华战争进行审视与质询,本文则对影片《南京!南京!》的叙述视觉、片中的人物形象及一些独特的"有意味"的叙事细节进行具体分析,并从学理的高度剖析一下《南京!南京!》所存在的艺术缺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南京!》 叙述视觉 人物形象 叙事细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雨中的人性“安魂曲”——影片《南京!南京!》与《金陵十三钗》叙事学比较分析
11
作者 喻青青 《电影评介》 2012年第4期47-48,57,共3页
《南京!南京!》和《金陵十三钗》都是选择南京大屠杀那段惨重的历史进行创作,相比之下,《南京!南京!》真实而理性,《金陵十三钗》精彩而沉重。那段苦难沉痛的历史已经刻在中国人的心中,再搬上大银幕并且再深深震撼打动观众还是非常不容... 《南京!南京!》和《金陵十三钗》都是选择南京大屠杀那段惨重的历史进行创作,相比之下,《南京!南京!》真实而理性,《金陵十三钗》精彩而沉重。那段苦难沉痛的历史已经刻在中国人的心中,再搬上大银幕并且再深深震撼打动观众还是非常不容易的。相信如果以后此类题材的电影中更多一些元素,再少一些出于商业目的的哗众取宠就更完美。眼前已经是74年后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希望我们每个人都铭记历史,珍惜现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南京!》 《金陵十三钗》 叙述角度 人物刻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对历史厚重的折射——《南京!南京!》影片分析
12
作者 冉宇 《电影评介》 2010年第5期23-23,26,共2页
南京大屠杀是一个敏感的历史语汇,《南京!南京!》自上映就备受质疑和争议。它用严肃的态度和人性的角度一层层的剥开历史,剖析人性,让纷繁复杂的想法找到归宿。对于战争题材电影分析它的镜头语言、人物形象设置是走入影片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 《南京!南京 题材 立意 人物设置 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南京! 南京!》的艺术归类与赏析方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君泽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9-81,共3页
不同艺术类型的影片当采取不同的赏析方法。《南京!南京!》这部影片是以局部的写实与整体的象征共同构建起对战争灾难极具自赎意味的思索与抵抗。导演寓意于象的意象化的言说换来观众由象得意的赏析。如能这样,作为文化创作一方的导演... 不同艺术类型的影片当采取不同的赏析方法。《南京!南京!》这部影片是以局部的写实与整体的象征共同构建起对战争灾难极具自赎意味的思索与抵抗。导演寓意于象的意象化的言说换来观众由象得意的赏析。如能这样,作为文化创作一方的导演与作为文化赏析一方的观众便建立了一个双赢的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南京!》 类型 意象 象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两部电影剖析南京大屠杀血泪史
14
作者 田利兰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0-71,共2页
南京大屠杀是每个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以其作为题材的电影,永远值得我们观看和思考。《金陵十三钗》与《南京!南京!》两部电影,虽然各自的叙事维度不同,却带给我们同样的沉默、悲愤与哽咽。我们为其触动,是因为历史赋予我们的民族情感,... 南京大屠杀是每个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以其作为题材的电影,永远值得我们观看和思考。《金陵十三钗》与《南京!南京!》两部电影,虽然各自的叙事维度不同,却带给我们同样的沉默、悲愤与哽咽。我们为其触动,是因为历史赋予我们的民族情感,也是因为战争自身的悲壮。抛开导演或编剧自身对于"历史与偏见"的理解与处理,抛开演员带有自身色彩的演绎,我们尝试拾起南京大屠杀的记忆碎片,用胶片拼接我们的集体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金陵十三钗》 《南京!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军国主义教育背景之下不可能的结局——论角川自杀结局的不真实性
15
作者 杜海燕 李克军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3-65,共3页
本文通过考察电影《南京!南京!》中角川这个角色所处时代的教育状况、他所属部队的历史真实情况并结合影片中他的战斗表现进行综合分析,说明角川自杀的结局是不真实的。在日本武士道文化及军国主义理念的控制下,日本人性中的疯狂性被... 本文通过考察电影《南京!南京!》中角川这个角色所处时代的教育状况、他所属部队的历史真实情况并结合影片中他的战斗表现进行综合分析,说明角川自杀的结局是不真实的。在日本武士道文化及军国主义理念的控制下,日本人性中的疯狂性被极度扩大,在这一背景下,角川的行为不可能产生,它只能是导演人性本善观念的自我投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南京!》 军国主义教育 角川 艺术真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应激的生化反应谈A型行为与心身疾病的关系 被引量:9
16
作者 兰玉萍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00年第4期50-53,共4页
本文从应激的生化机制这一角度出发 ,融合吸收了近期内最具权威性的资料论述了A型行为与心身疾病的关系。认为A型行为者易发生应激 ,应激引起情绪的较大波动 ,强烈的情绪波动激活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同时交感———肾上腺髓质轴持... 本文从应激的生化机制这一角度出发 ,融合吸收了近期内最具权威性的资料论述了A型行为与心身疾病的关系。认为A型行为者易发生应激 ,应激引起情绪的较大波动 ,强烈的情绪波动激活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同时交感———肾上腺髓质轴持续兴奋 ,两种作用会在体内引起不适当的激素环境而抑制免疫系统功能 ,降低人体防御效能。神经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行为 心身疾病 应激 生化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